22 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桨、桩、暇”三个字,会写“桨、暇、抛”等11个生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10个词语”。
(二)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四)初步学习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仿写片段,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1个生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10个词语
2.借助表格了解“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学习过程:
板块一、了解北京,揭题预测
1.揭题,介绍写作背景。
1933年,巴金先生受朋友的邀请,南下广东,他来到了新会县城近郊的乡村游访,无意中去了“鸟的天堂”。回到上海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散文。后来,这个地方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2.读题预测,作者会在文中写些什么呢?
板块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思考:作者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
2.反馈交流。
⑴随机正音,重点指导“不可计数”“一拨”“应接不暇”的读音。
A枝干的树目不可计数。(读准多音字“数”,根据字义记忆字音,认读“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B其中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区分形近字“拨” “拔”,用拆字法辨析。)
C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注意“应接不暇”的读音,说说偏旁“日”和字义的联系)
2.交流初读收获。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哪些景象?
⑴(结合《作业本》)第四题第一小题)
时间 看到的情景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第二次 早晨 鸟儿
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景物不同特点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的自然段。(第八、十二、十三自然段)
2.找不同。(出示学习建议)
(1)课文分别描写了作者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把你的发现批注在段落旁边。
3.学生自主学习。
4.交流汇报。(小结板书。枝繁叶茂、群鸟飞鸣、静寂、热闹……)
5.指导朗读。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自然段。
(1)按要求自由练习朗读。(出示学习要求)
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交流朗读第八自然段。
①指名读,随机点评
重点指导用轻柔的语气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体会大榕树的枝繁叶茂。
②带着感悟,齐读第八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选取一段自主练。
②交流展示朗读。(就朗读的语气和节奏进行评价)
③师生合作朗读第十二自然段,感受从“静寂”到“热闹”的变化。(加粗字为老师朗读内容)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板块四、再次对比阅读,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1.细品榕树静态图。(出示第七、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观察了榕树的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
(2)师生交流。(预设:枝、根、叶的形态数量多,叶的多、密、颜色绿;运用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
(3)小结静态描写。巴金爷爷在这处静态描写中抓住事物不同特点,并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图。(板书:静态描写)
过渡:如果说这株卧在水面上的大榕树是一幅静静的水彩画,那么12,13段的文字就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让我们心头怦然一动。
2.品味群鸟动态图。(出示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质疑。是鸟让静寂的大榕树变得热闹了起来,巴金在此处描写中又是抓住了鸟的哪些方面,借助哪些手法,呈现群鸟飞鸣的动态场景的
(2)自由读,同桌讨论。
(3)交流动态描写。(预设:抓住鸟的声音、数量、形态,体会鸟的不同特点,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绘出群鸟动态图)(相机板书:动态描写)
(4)关注刚才老师引读的连接词的运用。(起初、后来、便、接着又、继续、就)
3.小结动静结合的写法。巴金爷爷在写“鸟的天堂”时,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一静一动的写法,不仅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还用上连接过渡的词语串联前后景物的变化。
4.指导配乐朗读。(朗读建议:女生读静态榕树图部分,要读得慢点,平静舒缓;男生读动态群鸟图部分,要读得激动轻快,语调跳跃点,语速稍快点,还可以配上鸟的动作)
5.小结。“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静态和动态描写相互交融,让情景更具有画面感。(配乐朗读)
板块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让生观察。
2.指名说出易写错的生字,比如:“桨”字学生易写成“浆”;塔”字左边是“土”,不能写成“扌”等。
3.教师范写“抛”“暇”字,强调应注意的地方。抛:中间不要写成“尢”。
暇:左边是“日”,不能写成“目”或者“王”。
4.学生描红,每字练写2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第一次 傍晚 榕树 枝繁叶茂 静寂
第二次 早晨 鸟儿 群鸟飞鸣 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仿写片段,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理解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
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板块一、感受作者平静、愉快的心情
1.配乐品读:课文5-9是写“大榕树”的静寂,10--14是写“鸟”的热闹。
2.追问:第1—4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读这几段文字,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小组交流:结合自己的理解,边读1-4自然段边想象画面,说说应该用什么语气和节奏来读。跟小组同学展示一下
4.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后,全班再用恰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第1-4自然段。
板块二、动静对比,学习第14自然段
1.读第14自然段。“巴金先生的文章两次写到鸟的天堂,第一次没有见到鸟,为什么还要描写这一部分呢?”
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课后思考题2
(2)正是由于有了大榕树的高大茂盛,静谧和谐,才有了鸟的天堂群鸟纷飞的感人画面。
3、总结:这真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落实课后思考题1)
4、指导读好这句话。
板块三、品静赏动,领略“草原天堂”
1.出示《草原》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两个片段。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从“不同方面”和“运用方法”这两个角度品赏
3.交流小结。作者分别选取了小丘、平地、羊群等事物,运用比喻、想象等手法,采用大量颜色词,还对羊群采用特别的以动衬静法,将一碧千里的草原静态图铺展在我们面前。(板书:一碧千里)加入疾驰的群马,襟飘带舞的人们,以及响成一片的各种声音的动态描写,(板书:群马疾驰)让静寂的草原变得更加鲜活多姿了。
板块四、迁移运用,描绘“孩子们的天堂”
1.回顾写法。通过这些名家的作品,我们知道了在静态描写中加入一些动的事物,再进行动态描写,会让画面变得更加饱满丰富,摇曳生姿
2.观看视频。(校园在静和动两种状态下的美)
3.仿写小练笔。(出示写话单) 孩子们的天堂
,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寂静的校园 。
(1)练笔要求。大家可以写校园的静态,也可以写校园的动态,或者两种都写。你想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校园的静或动,你打算运用哪些方法让文字变得更生动
(2)学生仿写,注意用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交流反馈小练笔。
5.小结。在孩子们的笔下,我们的校园是如此的美丽静谧,(板书:静谧校园)但有了我们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板书:活泼孩子)校园又变得如此朝气蓬勃。这一静一动间,让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校园的确是孩子们的天堂!
板块五、总结升华,拓展动静描写
1.孩子们,一鸟一天堂,一静一动皆天堂。(看板书)让我们再深情地回望这个鸟的天堂,感谢用生命写出富有生命力文字的巴金爷爷。
2.回读课题。(出示巴金头像及阅读链接文字) 感悟作者笔下景物蓬勃的生命力。
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选自巴金的《筑渝道上》
推荐同步阅读 《水墨菱塘》,阅读《西湖的绿》、《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