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经 情怀为纬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设计简介
“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体回顾,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例句后面编排了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迁移运用,增强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体会。本单元的园地设计,以语文素养为经线,以人文情怀为纬线,建构扎实有效的语文学习课堂。
课文简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本册课文《观潮》、《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启发学生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常用方法:一是借助文章题目;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是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要求学生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能举例说说这些词语形容的人物。第二题编排了对比反问句和陈述句不同语气的两组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每组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都是选自课文的反问句;第一组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组选自《梅兰芳蓄须》。第二句是根据反问句转化成的陈述句。两组例句后面编排了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迁移运用,增强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体会。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更着意劝慰友人,赞扬他扬名天下。前两句写景,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劝慰。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语句,结合阅读感受,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8个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在对比阅读中,体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重点)
4.正确朗读、理解、背诵古诗《别董大》。(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整体回顾,总结方法
1.出示单元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聊聊本单元的课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理由是什么?
3.学生交流。
4.梳理收获,总结方法。
出示学习活动一:
(2)围绕话题“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
(1)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小组共同形成汇报单。
5.全班汇报,交流中教师提示学生批注在下面表格“别人的方法”一栏中。
遇到的问题 我的方法 别人的方法
人物众多怎么办?
起因找不到怎么办?
经过太复杂怎么办?
对话太多怎么办?
……
6.出示交流平台,学生自主默读“交流平台”,勾画出与自己经验不一样的地方,交流反馈。
7.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文章中的关键句等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遇到有的课文不止一件事时,找到主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是关键,再弄清楚几件事的关系,用上恰当的连接词。
8.学生齐读归纳主要内容的口诀:
读懂文章是基础,题目提示很重要。
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明确好把握。
事多不止一件时,抓住主要是关键。
板块二:品读词语,体会感情
出示“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1.自主识字,交流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重点指导“刚正不阿”中的“阿”读“ē”,“大义凛然”中的“凛”是前鼻音,“秉公执法”中的“秉”是后鼻音。
(2)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基本的意思。
2.展开联想,运用词语。
出示学习活动二:
(1)默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回顾课文,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以形容课文中出现的哪些人?
(1)引导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2)回顾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形容课文中出现的哪些人?
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战士。
(3)链接课内外,完成练习。
读一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在中华民族好汉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
有 的北宋名臣包拯,有 的南宋名将岳飞,
还有 的革命先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又认识了 的
周恩来总理,认识了 的梅兰芳先生。他们如同历史天空
中的群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3.拓展其他表示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成语。如鞠躬尽瘁、坚持不懈等。
4.小结:这些成语的理解除了查字典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与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这样词语才能在我们头脑中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
第二课时
板块一:品读句子,发现秘妙
1.回顾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以下成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2.聚焦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出示如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
(1)读读这两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回顾课文,与同伴交流思考哪一种更好?
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句子。
3.学生齐读两组例句,并圈出不同之处。
3.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语气不同,标点不同。
4.男女生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5.小结: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6.学生结合情景,尝试运用。
(1)出示不同情景,提问:在下面的情景中,你觉得该怎样回答才更为恰当呢?
情景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景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1)提供给学生回答的方式:
我认为情景一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我认为情景二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2)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抽生反馈。
(3)小结: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景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小明的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句效果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境、对象来使用。
7.拓展练习。
(1)情景三:小明为语文作业中的扩词题二苦恼,你提醒他:( )
A.“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B.“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
(2)情景四:妈妈答应了五一节后就给你买一条新裙子,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多天,总是支吾着一直不买,你想对她说:( )
A.“妈妈,你说的话难道不算数了吗?”
B.“妈妈,你说话必须算数哦。”
C.“妈妈,你不是常叮嘱我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吗?”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打的理由是( )
6.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语气很细微,但是很重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语气,和别人聊天、谈事情,要慎用反问句。
板块二:想象背诵,日积月累
1.学生自己练读,把诗读正确,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个别难理解的词语,教师适当点拨。重点指导“曛”、“知己”
3.提问:同样是送别诗,《别董大》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里读出高适不断劝慰自己的朋友,希望他能更加豁达乐观。
4.学生想象场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5.尝试背诵全诗。
5.拓展练习。
读一读,连一连。
千里黄云白日曛,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 北风吹雁雪纷纷。
作业:
学校准备举行“走访家乡名人”的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寻访身边的名人,获得成长的力量。请你纪录寻访成果,推荐一位家乡的名人,为他设计一张人物名片。
板书设计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