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四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荀子则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由此可见,二者都强调礼()
A.应该由先王制定和实施 B.用来规范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C.对人的情感的治理作用 D.源于对社会混乱的治理需求
2.道家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兵家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西汉贾谊提出“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以人为本B.民主观念C.民本思想D.家国情怀
3.191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讲到(西方)枝叶扶疏,华实烂漫,不过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这说明梁启超()
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
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 D.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性
4.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5.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共有200多个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印度的许多民间故事。其中有些篇章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裁缝的故事》中的人物与“中国”“航海”“经商”这三个词相关。材料重在强调阿拉伯帝国()
A.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B.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
C.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历史悠久的重商传统
6.公元前399年,年逾七旬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判处死刑。法庭控告苏格拉底的罪状主要是两条;一是他不信雅典官方宗教而另立新神;二是说他蛊惑、败坏青年。事实上,苏格拉底真正的死因是由于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雅典的民主制。由此可知()
A.雅典民主不利于思想的发展B.苏格拉底殉道于言论思想不自由
C.雅典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D.苏格拉底殉道于其中庸政体思想
7.1228年,教皇在给巴黎大学神学院在职教师的官方信件中,斥责他们抛弃了教父们利用哲学学习《圣经》的界限,因为他们在利用自然理性支持信仰时,反而削弱了信仰。教皇命令教师们教授纯神学,而不许再被世俗科学搅乱。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神学思想丧失独尊地位 B.启蒙运动冲击教会统治
C.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理性精神逐渐得到复苏
8.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
A.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B.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
C.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D.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9.1913年10月,副总统黎元洪通电指出,由于“东北各省土旷人稀,介居俄、日之间······宜力行移民实边之计,将直隶、山东、安徽、湖南、湖北五省之民移于彼处,以兴屯垦······政府当发轮船、火车之免费票,预备垦田所用之器具。”可见当时东北移民政策旨在()
A.抵御外来侵略 B.促进边疆开发C.鼓励垦荒种植D.解决人地
矛盾
10.1874年,李鸿章与秘鲁外交代表葛尔西耶谈判,签订条约,迫使秘鲁政府保证,此后将“实力保护”华工。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就《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签字,规定废除契约劳工制,禁止使用诱骗和强制的方式拐卖华工出国,对华工在古巴生活权益、中国派遣领事官员予以保护等问题亦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上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严格限制华工出国规模B.华工在海外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权利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D.清政府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
11.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是35年前的两倍。2003年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B.局部战争的频繁发生
C.地缘政治影响深远 D.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12.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号”在印尼海域被发现,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计6.7万余件,其中长沙窑瓷便有5.6万余件之多。长沙窑瓷纹饰题材和内容丰富,涵盖雄狮、胡人舞蹈、椰枣树、棕榈树、佛塔、唐诗、花鸟图案、山水画等。这反映了唐代长沙窑瓷()
A.逐渐形成一家独大的制瓷格局B.贸易范围最远至东南亚
C.为迎合欧洲市场接受外销定制D.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13.1884年,宁波的豆油、花生油和其他植物油每市斤价格是84文,而同期进口煤油的零售价格为每市斤32文。清末官员曾呼吁:“自火(煤)油盛行,植物油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表明()
A.国家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世界市场影响民众的生产生活
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D.政府的政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14.20世纪50年代晚期,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将原本流行于美国的摇滚乐掺入本地音乐,使摇滚乐呈现出风格多元的特征,由此风靡世界;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成份做了微妙的改变。这可以用来说明()
A.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B.欧洲文化趋向美国化
C.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D.美国文化更具侵略性
15.在希腊化时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接纳了非王室血统的马其顿人参赛,马其顿王国和希腊本土的希腊人在外交场合强调彼此属同一种族,说同一种语言,马其顿人变成了希腊人内部的一个次族群。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身份认同B.经济互通C.文化交流D.政治整合
16.拿破仑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统治,通过建立边界、设立盟约、军事征服等方式重组了欧洲各国的领土;通过行政管理改革,强化了其覆盖区域的中央集权;拿破仑倡导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法治精神逐渐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可见,拿破仑战争()
A.解放了被压迫地区人民 B.启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缓和了国际之间的争端
二、非选择题
17.民本思想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和社会生产中的价值,“民”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高到维系国家安危的高度。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整理
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空占着),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1619-1692)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1610-1695)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天乎君哉!地乎君哉!
-唐甄(1630-1704)
材料三
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社会云者,盖谓统筹全局,非为一人一家计也。中国古世有井田之法,即所谓社会主义。
-《近世政治史·序言》(1901年中国人翻译)
中国自古行社会主义,政治家皆以防贫富悬隔为目的,故财产略均,富豪不出。
-《清朝续文献通考》(完成于19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统治者为践行“民本”思想采取的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各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这些主张与前代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背景。(4分)
18.人口迁徙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776年,北美这块欧洲移民迁移大陆的国家主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鼓励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欧洲移民的到来,依然是美国政府主导的移民政策的基调。从这一点来看,美国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的移民政策。所以,欧洲人移民到美国依然络绎不绝。在1820-1888年间,移居美国的外来移民总人数就达到了100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和北欧。
-摘编自宋全成《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的海外迁移-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例》
根据材料一,简析美国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历史影响。(6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从总量增长来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694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629万人,年平均增长规模为47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24917万人,年平均增长691万人,劳动力吸纳能力超过第二产业,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增长速度仍在继续加快。
-摘编自张树林《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晚明时期,利玛窦等传教士通过“钟表外交”逐渐打通了与中国官方的交往,西洋钟表随之传入中国,因其制造工艺和走时的准确性日益受到社会的追捧。起初,进口钟表主要是满足宫廷及社会上层的需要。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上海、苏州、广州等地均出现相当数量的手工作坊,北京则出现专业的宫廷钟表作坊。在仿造过程中,人们逐渐加深了对钟表中所蕴含的原理、设计思想及制造工艺的认识。嘉庆时期,国产钟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传统风格的外表以及各种精致的装饰设施,可与西方钟表在市场上竞争。
随着钟表的普及,“官方定时约会,已用钟表为准”,学堂、商铺和工厂等社会组织也采用钟表校准时间,确保精细化的运转。19世纪中后期,大自鸣钟被安装在通商口岸的市政大楼、教堂、海关、银行等建筑物的顶部,西式钟楼成为新的城市生活地标。
-摘编自黄春艳《明清之际西洋钟表在中国的传播与制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洋钟表在中国逐步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钟表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文化自觉的建设的过程,不但是一个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弘扬、汲取、创造文明成果的过程。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的创造性的弘扬与发展,将传统引导到现代,还包括着文化上的创新精神。
-摘编自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文化自觉”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高州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C
5.B
6.B
7.D
8.A
9.A
10.D
11.A
12.D
13.B
14.A
15.A
16.C
二、非选择题
17. (1)轻徭薄赋;抑制兼并;整顿吏治;赈灾济贫;推行教化。
(2)共同点:抨击君主专制。
不同:前代民本思想核心是 “治民”,本质是维护君主统治;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 “民” 的主体地位,否定了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
(3)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朴素社会主义因素;民族危机严重,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求救亡方案;资产阶级救亡方案在中国屡遭挫折;西方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18. (1)历史影响:促进了美国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加;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西欧和北欧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2)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
19. (1)原因:传教士的推动(“钟表外交”);西洋钟表制造工艺先进、走时准确;满足宫廷及社会上层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增大;沿海地区手工业发达,具备仿制条件。
(2)影响:推动了钟表制造业的发展(仿制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国产钟表竞争力增强);改变了计时方式和时间观念(官方及社会组织采用钟表计时,推动社会精细化运转);丰富了城市景观,改变了城市生活(西式钟楼成为城市地标);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不同阶层在钟表使用上的差异缩小)。
20.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觉体现文化对于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性。
阐述: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危机和灾难。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立足民族危亡的局势,以思想文化的自觉发展为契机,开始探索如何摆脱民族危机和灾难,以谋求民族进步和发展。维新派看重文化对于政治变革的意义,维新思想家大力宣传维新变法,鼓吹民权自由,显示出他们对思想文化的重视。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觉的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综上所述,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