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2025.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为中华文明的阶段性表现,此表说明()
时间 表现 阶段
距今8000年前 农业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端倪 开启起源进程
距今约5000年前 出现以良渚为代表的大型都邑性城址和阶层大墓,社会分化显著 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距今4000年前后 夏朝建立,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显示出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力 进入“王朝文明”阶段
A.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宏观的脉络 B.国家的发展催生早期文明的出现
C.王朝文明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D.人类文明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2.西周时期,“友”是指亲兄弟或族兄弟;春秋战国时期,“友”用于指无血缘关系但交往密切、志趣相投的人,同时形成了以“信”为核心的交友之道,上述变化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
C.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 D.诸侯国之间平等交往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庄子指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子也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
A.思想逐渐趋同 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
C.阶级利益一致 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
4.西汉中期以来,逐渐形成一批盘根错节的高门世族,他们世代通经入仕,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干预和影响。这一局面()
A.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物 B.是儒学的地位提高的结果
C.是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 D.是科举制扩大影响的表现
5.东汉初,光武帝“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于是“广求民瘼,观纳风谣”,以民间歌谣所反映的民意来监督评估州郡官员的吏治和管治。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舆论决定官员升迁 B.中央监察体系逐渐完善
C.传统思想影响国家治理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6.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汉赵(前赵)国主刘渊说,“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氐人首领、前秦国主苻坚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他们旨在()
A.强调自身统治合法性 B.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D.强化华夏认同观念
7.安史之乱期间,朝廷在东南诸道设立很多藩镇,这些藩镇大多兵力较少,只能“防御盗贼”。即使朝廷与安史叛军鏖战时兵力短缺,东南节度使“减兵归农”者,也依然受到朝廷的褒奖。唐廷此举旨在
A.削弱地方势力 B.保障财政税收的稳定
C.减轻民众负担 D.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
8.唐代,有人问孙思邈:“名医愈疾,其道如何?”孙思邈回答,天地和人体虽有不同,但又有共同的规律,这就是“造化必然之理”,而“造化必然之理”就是气和阴阳五行的变化之“道,这表明孙思邈的医学理念()
A.兼综百家而融为一体 B.蕴含着理性主义精神
C.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D.彰显了民本思想光辉
9.8-10世纪,巴格达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被归于柏拉图名下的著作,比如关于魔法的《牝牛之书》和关于炼金术的《四部曲之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A.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B.文化的传播融合过程存在复杂性
C.阿拉伯文明强调文化的自主性 D.地理区位决定对异域文化的态度
10.大化改新后,日本参照中国官制建立了位阶制,根据“官位相当”的原则,按照位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位阶制履行职责。这一制度()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专制皇权 D.实现了社会转型
11.古希腊神话中,最初的女神会自行繁衍数量众多、能力强大的后代。至第三代神统宙斯时,女神的繁衍能力急剧减退,男性神统宙斯开始独立繁衍众神,如宙斯从头脑中诞生了雅典娜。雅典娜也因此宣称:“除结婚外,男性更令我赞赏......我完全属于父亲。”由此可知,古希腊神话()
A.凸显了希腊城邦国家的演进 B.映射出希腊已经转向中古社会
C.有利于维护城邦的社会秩序 D.折射出希腊社会家庭观念淡薄
12.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13.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
14.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漫画旗帜上的文字为“自由土地”,城墙上的文字为“文化测验”,漫画底端的文字为“由国会议员
伯内特提出“山姆大叔: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
A.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1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6.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7.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抵达东方,他们主要通过占据据点,与他人交易来赚钱: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通过大规模占领他国领土,对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的主要目的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殖民地反抗程度不同 D.国家整体实力的差别
18.阿富汗阿·卡努姆的考古发掘显示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使用印有希腊文的钱币,当地居民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阅读希腊文学和哲学,建筑的房屋和生产的艺术品也都是希腊风格的。这说明该地()
A.一度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B.曾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中心
C.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上D.与罗马帝国的商业文化融为一体
19.这场战争将“激情和狂热引入政治功利谋算”,造就了强烈的跨国意识形态和跨国情感,并被用来感召别国国内的亲革命力量反对本国政府,因而它本身成了革命或教义征伐;它还使战争与和平、国际战争与内战、战争与革命之间的区别统统模糊起来;法理上的和平时期充斥着“冷战”敌对甚至颠覆行动。由此可知,该战争是()
A.英法百年战争 B.欧洲三十年战争
C.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战争
20.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这反映出陈独秀()
A.维护民主共和,武力反抗军阀 B.推动思想解放,相约共同建党
C.否定专制独裁,促进民众觉醒 D.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国共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如下: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要求:包含遗产主题、遗产描述、列入理由,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3.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14分)
材料一
希腊化文明研究始于19世纪。学者发现,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脂天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哥白尼的高度。19世纪末,欧洲汉学家开丝路研究之先河,日本学者快步跟进。中国学者一方面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一方面开始西城研究。现在,丝路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中国西域文明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全面,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刷新人们对丝路文明的认识。
遗憾的是,丝绸之路和希腊化文明的联系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由于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时间上的一段重合,希腊化文明的遗产在丝路上流传,丝路横贯于原来希腊化世界的故地。即使对二者独立的研究,也难免发生联系和对接,但也只是在边缘相切,没有把二者的历史逻辑关系真正建立起来。如果不是希腊化世界从印度经中亚到地中海的水陆道路体系的存在,“凿空”也只能到阿姆河一线为止。
材料二
山普拉墓地(据碳十四测定,该墓葬年代为距今2085+80年)位于新疆西部丝路重镇和田的东部。如图所示,该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织物下方有一位手持长矛的马其顿卫士,额前束白色发带,面部表现极为成熟精准。
-据杨巨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文明的特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结合所学,指出被司马迁称为“凿空”的事件。(6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推动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深化的有利因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学者将上图所示毛织物作为汉朝与希腊化世界交往的重要史料的依据。(4分)
鹤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C A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A A B D A D 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4分)
(1)功能多样化;布局设计和报时制度逐渐完善;从都城向其他城市延伸;钟鼓楼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6分,任答3点即得6分)
(2)西方计时方式的影响,机械钟的发明和自身优势;部分人士和政府的推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行。(4分,任答2点即得4分)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采用统一的北京时间;适应了全国统一的形势,利于统一规划生产生活,加强国内交流;与世界标准时间接轨,适应国际经济文化的往来需要;能够增强民众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4分,任答2点即得4分)
22.【答案】
示例一:
主题:良渚古城遗址(1分)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2分)
遗产描述: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体现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3分)
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宗教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印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国华文明源头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建造出规模较大的城市与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示例二:
主题: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1分)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分)
遗产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为代表作品。(3分)
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国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灵魂不死观念;这些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建筑技术的体现,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象征;金字塔的建造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工程、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高超技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展示了古埃及人对美学和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影响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示例三:
主题:敦煌莫高窟(1分)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2分)
遗产描述: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3分)
列入理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示例四:
主题:北京中轴线(1分)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分)
遗产描述: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拥有八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作为封建中国首都的杰出典范,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地位。(3分)
列入理由: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其他申报方案,言之有理即可。
如:长城、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布达拉宫、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庞贝古城遗址等。
23.【答案】(14分)
(1)交融、多元、以希腊文化为主导、成就突出。(4分分)
张骞通西域。(2分)
(2)前人研究成果、新史料发掘、现实需要(一带一路、学术热点),4(分,任答2点即得4分)
(3)墓葬年代约相当于西汉晚期,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时间上的一段重合,丝路横贯于原来希腊化世界的故地,马其顿是希腊化世界的组成部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