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四中高二第二学期4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四中高二第二学期4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14: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沂水四中2023级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2025.04.02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域的胡人放牧时发明了双足交叉可折叠的小马扎“胡床”,隋朝因忌讳“胡”字改名为“交床”,南宋时期随着人们对舒适度的讲究,“交床”被改造成“交椅”,“交椅”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这一变化反映了( )

《校书图》(北齐)中的胡床 《蕉阴击球图》(宋)中的交椅
A.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坐交椅是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C.南宋时期人们追求生活舒适度 D.政局变化影响思想文化的变迁
2.1920年,蔡元培等人创办《音乐杂志》,在杂志开卷“颂词”中强调“扬我国光,泱泱华胄”“乐以导德,律以和情”“易俗移风,期国脉天然发展”。这体现了该杂志具有( )
A.教育救国的理想 B.承担社会责任的功能
C.音乐革命的效果 D.倡导民主科学的精神
3.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 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5.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6.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7.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8.1921、1922年在巴基斯坦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古城遗址,此后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震动了考古学界历史学家。下列项中,属于该文明遗址出土文物的是(  )
9.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10.自宋以后,江南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的人口不断迁往全国各地。他们每迁移到一处,往往能发挥江南人的巧思和才智,从而成为地方社会中的显赫角色。这一人口走向( )
A.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发展 B.对迁入地的发展颇具影响力
C.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D.体现出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11.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2.下表反映了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墨西哥印第安人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时间 1492年左右 1568年 1595年 1625年
印第安人数量 500万人~2500万人 265万人 137.5万人 73万人
A.葡萄牙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B.墨西哥人口结构的变化
C.印第安人被迫迁离墨西哥 D.欧洲病毒在美洲的传播
13.下图是1995-2020年国际移民人数和国际移民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情况。这反映了( )
A.世界范围内的交互连接不断加速
B.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世界经济
C.难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难题
D.各国政策推动了劳动力自由流动
14.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5.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
A.和平与合作是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
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萨珊波斯在军事上一直碾压罗马一拜占庭帝国
D.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
16.学者研究发现,美国人一开始不怎么喝咖啡,而是跟随着英国习惯喝中国来的茶叶。后来因为英国征收茶税太高,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东亚茶叶贸易。所以,独立的美国人干脆放弃了英式饮茶习惯,开始转向喝咖啡,甚至标榜“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饮品”。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B.饮食习惯的改变缘于英美的文化差异
C.垄断贸易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D.意义的建构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转变
17.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据点,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从欧洲运来的钟表、玻璃器皿等奢侈品,除了销售给当地王公贵族外,还被大量用作与当地商人交换香料、丝绸等特产的“硬通货”,甚至一些小商贩之间也用这些欧洲舶来品进行日常交易结算。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工业制品已主导亚洲市场B.亚洲传统商业体系被冲击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不均衡性D.荷兰商业资本操控贸易规则
18.如表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及在其征服地区的举措。这些举措( )
征服地区 举措
利底亚首府——萨得斯 亚历山大准许萨得斯人与其他利底亚人可以保留自由,保持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并享受使用旧有法律的特权
巴比伦 亚历山大将新征服的省交给一位归顺的波斯贵族管理
印度 印度的波拉斯王战败,亚历山大看到其在战争中表现得极其伟大而英勇,于是把波拉斯的王国主权还给他,并将比原来国土更大的地区划给他
A.充分保留了区域文明自身特色 B.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并维护大一统局面
C.增强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认同 D.体现出亚历山大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9.猎狮是一项起源于西亚的贵族传统活动,“帝王猎狮图”也是西亚一种常见的传统艺术创作主题。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后,举行了几场大型狩猎活动,而他手持马其顿长矛与雄狮搏斗的英勇场景也被创作成了各种画像(如图),供人敬仰。这可以用于说明( )
《亚历山大猎狮图》马赛克镶嵌画
A.狩猎运动符合帝国武力扩展需要 B.狩猎运动在帝国境内得到普及推广
C.统治者以猎狮文化强化自身权威 D.统治者的爱好左右艺术创作发展
20.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非洲葡语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从黑人感到自卑的情节,到白人对于自己没有黑皮肤的愧疚。安哥拉白人诗人雅辛托就曾写下“我的诗歌/是白人的我/骑在黑人的我身上/走过人生”这说明( )
A.非洲逐渐摆脱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B.文化渗透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C.后现代主义文学深受非洲民众欢迎D.非洲葡语文学蕴含了民族解放意识
21.公共人物是伴随着“名气”的诞生而出现在西欧的新现象,“名气”是“某个特异的人在同时代人中所引起的好奇心”。从18世纪中期开始,当一个人有了名气,他所引起的好奇心就不仅再按照他本来所从事的活动的标准去评价他,而是因其吸引和维持公众的好奇心的能力而评价他。这表明( )
A.法国大革命影响巨大 B.理性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C.公共舆论重要性凸显 D.报刊宣传决定主流观念
22.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表明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调整 B.反映了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C.推动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D.促使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
23.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24.两汉国家创建太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选拔英俊,太学从汉武帝创立之始就实行了考试制度,太学生学满两年方可参加考试,通过两经的人可除吏为官。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开始于太学的建立
B.汉代已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太学考试制度有利于提高儒学的地位
D.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25.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古代王朝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到了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大力倡导发展市场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内陆城市,政府积极推动商业发展,建立大型商业中心,鼓励民众创业经商,然而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却出现了商科类专业报考火爆,而传统文史类学科则备受冷落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当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资金也面临短缺。这主要表明( )
A.商业繁荣与文化传承的零和博弈
B.功利主义思潮对教育文化的侵蚀
C.经济转型触发社会资源错配连锁反应
D.现代性焦虑下历史文化的式微根源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II卷共3大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表3 “饮食文化”的变迁
唐朝 宋朝
主粮格局 粟、麦、稻格局 稻、麦、粟格局
蔗糖产区 形成了巴蜀、江东两大蔗糖生产中心 产糖区扩展到江、浙、闽、广、湖南、蜀川等地
食物烹饪 流行的烹饪方法为烤,胡饼更为流行,已成为日常主食,且风格豪放 最为流行的加工方法为蒸,蒸制的馒头最为流行,追求精致,花色品种丰富
饮品群体 唐代宫廷饮茶讲究饮新茶,每年新茶一出必先贡于皇室,以供帝室后妃取饮尝新 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之户,无论是贵胄阶层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家居、旅途,还是营业、交往,莫不把茶作为增进关系、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物品
饮食经营 为方便行人就食,唐人多在路边摆摊设点;在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处里门、坊门两旁多有食摊、食贩售食 食摊除在路边设摊外,还常设在城门市井、汴河沿岸、后街或空闲处,团转盖局屋、向背聚里等地;此外夜市上,前来赶场的食摊众多,食贩注重广告宣传
南北交流媒介 南来北往的各类流动人员,包括北上应试的举子、赴南方任职的政府官员以及在各地游历的文人墨客是南方饮食文化最为积极的宣传者和学习者 贩运商品的高额利润吸引着大小商人往来南北之间,商人成为南北交流的主要媒介
饮食文化交流地域 饮食文化交流的海外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亚、西亚和东亚 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远及北非和东非
——据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整理
概括说明唐宋“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27.1860至1894年间,晚清官员先后出使西方,他们采用日记、奏折、电报等形式书写西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出使时间(年) 人物 身份 书写的侧重点
1866 斌椿 官员,随赫德使团考察欧洲 蒸汽机、铁路、电报、照相等为“奇技淫巧”,英国女王为“夷首”
1868 志刚 总理衙门章京,随蒲安臣使团访问欧美 “今之天下,非独中国之天下”“众议纷纭而国政不乱,盖法度严明也”“中华礼法自有深意,然西洋议事之规可补我之不足“
1866—1902 张德彝 同文馆学生、翻译、外交官 “信函瞬息可达千里,犹烽火台之遗意”“民权过盛则乱”
1876—1879 郭嵩焘 首位驻英公使 “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中国应效仿以“开民智、通舆情”
1880—1886 曾纪泽 驻英法公使 “西学中源”“民智未开不可行议院”“以公法驳俄人‘已占即所有’之谬,争回特克 斯河谷二万里”
1890—1894 薛福成 驻英法意比公使 议会制为“万国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应“设议院通民情,兴工商固国本”
——摘编自皇甫峥峥《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
评述晚清官员“书写西方”所蕴含的认知变化。(1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材料一
在近代早期,传统体育流行于英国社会。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体育的转型。赛马、拳击和板球最先发生质变,现代体育雏形开始显现。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英国传统体育多有式微,现代体育迅速崛起。在整个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现代体育建立在英帝国权威、权力与社会等级之上,同时它传播至英帝国任何地区。
现代体育的传播是英帝国最常见的文化现象之一,特别是板球运动被英国人视为国家的一个象征,哪里只要有20多个英国人,哪里就会出现板球运动。有学者描述:“哪里插着英国的国旗,哪里就有板球运动。板球的地理分布、扩散与英国殖民扩张相契合,板球运动是帝国的一部分。”
——据杨松《现代体育在英帝国的传播及功用》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世界不同国家对英国体育运动传播的反应
国家 对英国体育运动传播的反应或应对措施
爱尔兰 1884年创建民族体育组织盖尔运动协会,抵抗英国体育的传播与文化侵略,保护并培育爱尔兰文化。
印度 19世纪80年代中期,板球比赛中击败英国统治者,鼓舞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外来体育“本土化”,将它当作一种非暴力手段挑战英国人并与其统治者相竞争。
澳大利亚 19世纪中后期,澳大利亚表现自己的民族意识不是在为独立而战的战场上,而是在为自尊而搏的板球比赛中。
美国 19世纪后期,英国式棒球在美国社会的消亡与本土棒球的崛起。美国尝试在菲律宾、加勒比地区、日本和中国等地区和国家范围内传播和推广美式棒球运动。
——据杨松《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
(1)结合材料一,概述英帝国现代体育传播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对英帝国现代体育的传播加以评述?(10分)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四中高二第二学期4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C
  4.D
  5.C
  6.C
  7.C
  8.C
  9.D
  10.B
  11.C
  12.D
  13.A
  14.B
  15.D
  16.D
  17.B
  18.B
  19.C
  20.D
  21.C
  22.C
  23.B
  24.C
  25.C
  二、非选择题
  26. (1)唐代主粮格局为粟、麦、稻格局,蔗糖产区主要在巴蜀和江东地区,而宋代主粮格局为稻、麦、粟格局,南方稻作地位提升和蔗糖产区在南方地区不断扩展,体现了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宋代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
  (2)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 “胡化” 色彩,而宋代饮食文化的 “胡化” 色彩则大大减弱,体现了唐朝政治统一、文明开放和宋代多民族政权并立、陆路交通受阻。
  (3)唐代饮茶群体多为宫廷贵族、官僚士人等社会上层,而宋代茶已成为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体现了唐朝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和宋代平民化色彩突出。
  (4)唐代的饮食市场深受坊市制度的限制,局限于白天 “市” 内进行,而宋代打破坊市时空界限,广告、夜市兴盛,体现了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
  (5)唐朝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亚、西亚和东亚,而宋代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海外国家则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远及北非和东非,体现了唐代海外贸易是海、陆两旺,以陆为主,而宋代则基本上以海路为主,且在地域上明显扩大。
  (任答其中三个角度即可,其中每个角度须包含变迁和时代风貌两个层次,每个层次 3 分;若能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与唐宋时期的历史时代风貌建立起联系,可酌情给分)
  27. 从认知变化的表现角度作答:晚清官员对西方器物的认知从盲目排斥逐渐转变为初步接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知从无知到初步了解,再到深入认识并主张学习;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知从简单的对立,转变为尝试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更为理性。
  从认知变化的本质角度作答;晚清官员对西方认知变化的本质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在西方列强冲击下的逐步瓦解,以及近代化思想的艰难构建。
  从认知变化的背景角度作答;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和军事力量,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国内方面,传统的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无法应对西方的挑战,洋务运动的开展,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为官员们接触和认识西方提供了契机;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反思中国的现状,寻求变革之道,这也推动了他们对西方认知的变化。
  从认知变化的影响角度作答。晚清官员对西方认知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他们的言论和著作传播了西方的科技、政治、文化等知识,引发了社会对西方的关注和讨论,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官员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主张,为中国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发展;对西方国际法等知识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逐渐过渡;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官员们倡导学习西方的工商业发展模式,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注入了动力。
  28.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现代体育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促进了现代体育的传播;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为现代体育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推动了英国现代体育的传播。
  (2)示例:
  论题:随着英帝国的建立与发展,英国现代体育在英帝国境内迅速传播。
  阐述:英国通过推广板球运动,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植入殖民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文化的认同,同时提供了一种秩序化的娱乐方式,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殖民地的统治秩序;英国通过体育比赛展示英国优越性,强化了帝国权威。赛马、拳击和板球等运动项目的推广,超越政治和民族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桥梁;英帝国现代体育的传播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推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利用体育作为一种手段来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例如,爱尔兰创建民族体育组织抵抗英国体育的传播与文化侵略,保护并培育爱尔兰文化;印度推动板球运送 “本土化”,将它当作一种非暴力手段挑战英国人并与其统治者相竞争;美国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式体育文化,削弱了英国体育的文化霸权。
  结论:现代体育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但也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全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