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四中2023级高二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2025.03.08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1.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2.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 D.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3.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
A.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4.中国古代修筑长城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但明朝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图1是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据此判断( )
图1
A.明朝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B.自然灾害刺激了明长城的修建
C.明长城是王朝国力衰弱的产物 D.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
5.表2为1883~1921年中国出口的猪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类货物数量(单位:千担)情况。其中甲是( )
表2
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
甲 2017 1821 1519 1442 45 430
乙 4 152 421 1213 2756 2030
丙 40 53 64 44
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
A.猪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
6.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
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7.1940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新民主主义阶段“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除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D.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9.如图2为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行的一种银币,它的构图未采用神邸、植物等传统元素,而是以浮雕形象再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印度的海帕斯皮斯战役中的战斗场景。据此可知( )
图2
A.战争是文明交融重要途径 B.艺术创作服务于国家战略
C.币制改革推动文明的互鉴 D.货币构图是重要历史载体
10.“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这一措施( )
A.有利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交流 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乐业
C.有效加强了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 D.推动罗马帝国走向全盛
11.有学者认为,“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该观点强调蒙古西征( )
A.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B.摧毁了中世纪神学统治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2.图3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 )
图3(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印度石刻印章)
A.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
C.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
13.表2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
表2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14.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5.“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图4
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 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 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第II卷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及北民南迁广受关注,但南人北迁现象则甚少被人留意。表4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较为集中的南人北迁浪潮的情况。
表4
时间 概况
公元196年曹操定都许昌之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颇有“正统”之义,加上当时曹操大举招揽人才,“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尤以荆、益两州赴北者最多
263—280年 魏灭蜀、吴政权投降司马氏政权后,吴蜀两地的大批军政人物及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迁居中原
东晋末年 政局动荡,诸将争权,不少宗室成员、大族士人牵连其中。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保全性命,流寓北土
宋泰始二年(466年)至泰始五年(469年) 刘宋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继承问题引发波及全国的泰始之乱。驻守淮北的边将因叛乱失败,惧祸举城降魏,使北魏坐收淮北数城。北魏遂大举迁徙淮北民众至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安家
南朝齐梁易代之际 以永元元年(499年)豫州刺史裴淑业率众举寿阳降魏为序幕,掀起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南人北迁浪潮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至绍泰年间(555—556年) 侯景乱梁后,除了宗室成员外,一些萧梁守将因不满萧梁的荒政而率众降北。554年西魏南下,攻占建康,南朝人口被掠至关中,上至王公、百官,下至士兵、奴婢等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南人北迁”现象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表3 唐代官吏休假种类及规定
例行假日 节气假日 立春、立冬、春秋分、三伏(初中末)各1天;夏至3天、冬至7天
民俗节日 元日7天、清明4天、正月初七1天、上元节中元节各1天、晦日1天、春秋二社1天、上巳节1天、端午节1天、七夕1天、重阳节1天、十月一日1天
旬假 10天一休
田假、授衣假 各15天,有田苗者可以收割之后再返回官衙。官员可以回家办理私事、休息省亲、料理农事筹置冬衣
诞日假 每至皇帝降诞日,天下亦皆休假1天或3天不等
事故假日 祭祀假 私家拊庙和四时祭祀各给假5天和4天;国忌日5天;私忌日给假1天
省亲假 官员离家远任,朝廷会在一定年限内给予假期回乡探亲以尽孝心
冠礼假 官员本人有官爵,行冠礼时给假3天,若官员五服之内亲属行冠,则给假1天
婚嫁假 官员自己婚假9天,根据亲疏远近参加其他家族成员的婚礼还有不同的假限
病假 唐代病假期限规定为百日,官吏因病请假超过百天须停职
装束假 被任命到偏远地区的官吏在赴任前准备穿戴用品,时间期限要视路程远近而定
丧假 父母去世服丧三年,本家族五服以内亲属及授业老师去世,视关系远近给假
朝假 皇帝取消朝会免去朝参,大臣获得变相休假
——摘编自王利利《唐代官吏休假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特点。(6分)
(2)分析唐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自8世纪中叶帝国建立,初登世界历史舞台的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等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史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一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其第二任哈里发叶齐德的儿子哈立德首先让人将一些有关医学、炼金术和星相学的希腊文、古叙利亚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拉开翻译运动的帷幕。第十任哈里发希沙木则命人将有关波斯萨珊王朝的历史及其典章制度的书从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进一步推动了翻译活动的开展。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一批有关医学和星相学的波斯文著作以及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下令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贵图书文献的书库,并把该书库命名为“智慧宫”。第七任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博学多才,酷爱希腊哲学,他耗资20万第纳尔将“智慧宫”扩建成一所集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翻译家、抄写人员等,从事翻译、注释、校勘以及著述等各项工作,轰轰烈烈的翻译运动达到鼎盛。其后,小规模的翻译运动又延续了百年之久。来自不同民族、信奉数种宗教的阿拉伯学者在翻译东西方典籍的同时,作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注释,还通过消化、改造和创新,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
材料二
表5 阿拔斯王朝翻译的古希腊罗马典籍(部分)
国家(地区) 学者 典籍
古希腊 柏拉图 《政治家篇》《法律篇》《理想国》《智者篇》《申辩篇》等
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中的逻辑著作(《范畴篇》《论辩篇》《解释篇》《辩谬篇》)以及《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论灵魂》《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希波克拉第 大部分医学著作
毕达哥拉斯 《金色格言》及其有关音乐的论文等
欧几里得 《几何原理》《数据》《光学》等
阿基米德 《论球和圆柱》《论浮体》等
阿波罗尼乌斯 《圆锥曲线》《有限极数》等
古罗马 托勒密 《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学》《光学》等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12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例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前后,茶叶传入英国。上层阶级的妇女常在家中用茶叶来招待亲友,打发下午的时光。十八世纪中叶后,茶叶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开始真正普及,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仆每天也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
——摘编自曹颖《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茶叶消费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英国贵族的服饰极端奢华,反而束缚了人的身体。但是,这种束缚是张扬的、夸耀性的,与中世纪禁欲式掩盖身体美的着装风格完全不同。受路易十四宫廷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复辟时期英国贵族的服饰绚丽多彩且修饰性强,缎带、皱褶、蝴蝶结繁不胜数。18世纪英国贵族的女装受洛可可风格影响,服装纹样题材广泛,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几何图案一应俱全,充满着清新大胆的自然感。
——摘编自谭赛花《16—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工业化之前,妇女是家庭的无酬劳动者,而到了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她们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在具体行动中,她们力图通过争取妇女选举权达到与男性平等,摆脱受奴役的社会地位,并把妇女民主权问题延伸到社会立法、政治机构的民主改革等问题中。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英国妇女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15分)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四中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A
8.A
9.D
10.A
11.D
12.C
13.C
14.C
15.A
二、综合题
16. 示例
阐释:从背景上看,南人北迁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有南方士人为获取功名而北上的,有因南方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失败而流亡北方的,有因为南北边境战争以及北方政权军事力量增强,南朝边防将领北降的,此外还有不少南方人因被掠夺而迁至北方。
从结果上看,大批南方边防将领举地北降,北朝趁机获取更多的南朝土地,增强了北朝的军事、地域优势,以及南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持续内斗,造成其国力衰败,使得北方统一南方成为必然。南人北迁不仅增加了北方地区的人口,还把南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典章制度带到北方,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改革,缩短了南北方之间的文明差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对 “中华一体” 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一时期的南人北迁为北方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北方文化的发展,为华夏认同提供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文化全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示例” 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17. (1)特点:唐代官吏假期种类多,累计时间长;重视节令农时,节气性假日多;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俗节日是假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儒家礼法制度的影响,尊崇皇权、尊师重孝色彩明显;假期规定制度化、较为人性化;继承了前代假期设置并有所创新。
(2)影响:强化了农业立国的思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尊祖重孝、提倡礼治等儒家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规范调整了作息时间,保证了政务运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皇权和专制色彩,维护了统治秩序。促进了传统节假日活动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社会休闲娱乐的时尚和风气,丰富了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8. 【示例】
评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 8—10 世纪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等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对帝国境内学术、宗教、制度和文化进行综合与统一的学术活动。
8 世纪中叶,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发达,这为该场运动奠定了基础。历代哈里发大多重视文化发展,提倡兼收并蓄。这场运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如:政府主导,属国家级典籍翻译运动;持续时间长,长达两个多世纪;文献来源众多,语种、类型多样;领域广泛,涵盖欧亚文明中的哲学、科学、星相学、宗教、艺术等典籍;规模庞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水平高,人才济济,激发了阿拉伯学者的思考与创新。
这场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它使古代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避免了文化散佚流失,也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与知识储备。它搭建起东西方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纽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启示我们,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
【说明】本试题参考答案中的示例只提示答题角度与评分标准,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 近代英国妇女史是一部经济、思想、政治发展的历史。
经济方面,茶叶消费的普及,反映茶叶商品供给量上升,消费日益大众化,这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的全球性流动增强,商品的贸易流通量增加。工业化后妇女能够参与纺织、服装、采矿等工作反映出妇女拥有更多就业选择,这体现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工业化水平提升,为妇女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思想方面,从中世纪禁欲式掩盖身体美到服饰更加绚丽多彩,反映了近代英国妇女穿衣自由、思想解放的特点。这体现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推动人文主义的传播,进而促进了英国妇女思想解放。
政治方面,妇女争取民主权,并延伸到立法、改革等方面,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升。这体现出英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为英国妇女拥有民主权利提供了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
近代英国妇女史是一部妇女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的近代英国变迁史,有利于冲击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三个方面均为信息提取 1 分、特点概括 1 分、知识背景 2 分,最后总结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