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30 19:13:26

文档简介

天元中学2025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物理试题卷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美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
36分)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A.千克
B.牛顿
C.帕斯卡
D.分贝
2.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深受同学们喜欢。关于乒乓球运动中蕴含的
力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了向前的推力
B.乒乓球的质量小,所以容易被快速抽杀
C.空中飞行的乒乓球,如果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将立即停止
D.球拍击球时,只能改变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3.
以下四种实例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



A,图甲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会在手上涂防滑粉
B.图乙轮滑鞋装有滚轮
C,图丙自行车刹车时捏紧车闸
D.图丁运动鞋底有凹凸的花纹
4.如图所示,是修筑公路的压路机,下列措施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碾子质量很大
B.轮胎很宽
C.用橡胶制作轮胎
D.向转轴加润滑油
第1页共6页
5.下列情境中,不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的是(
A.用吸管吸饮料
B.轮船经过三峡船闸的过程
C.用钢笔吸墨水
D.带吸盘的挂钩能吸附在瓷砖上
6,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6
毛巾
棉布
木板



A.三次实验时,要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B.实验中运动的小车会停下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近
D、根据甲、乙、丙的实验现象和科学推理相结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7.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是(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B.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受到的合力为零
C.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
对平衡力
D.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没推动,是因为他的推力小于桌子
受到的摩擦力
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中,小钢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沿斜面滚下的钢球
B.静止在金属片上的钢球
C.在水中下沉的钢球
D.在空中自由下落的钢球
9。如图是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长约1米,槽内装有水银。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真空
760mm

A.将此装置从山脚移到山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变大

B.在实验中,若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所测的大气压值偏大
C.若将玻璃管向上提2cm,但玻璃管口仍在槽内水银面以下,则玻璃管内
外水银面高度差变为780mm
D.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适当向右侧倾斜,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仍为
760mm
第2页共6页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天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考试答案与解析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B A B C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D C D C
惯性,3.2
30,100
不变,增大
相同,较大,0.5-3g/cm3
4.2,压力,拿掉砝码或者将毛巾换成表面较为光滑的物体
良好,上,越大,丁
甲、乙,小于1N,B,丁、甲、乙、丙,能
520,52,5.2×104N/m2
0.001m3或1×10-3m3,10N,压强变化量为200Pa。
解析:
该题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A选项为质量单位。
B选项为力的单位。
C选项为压强单位。
D选项为音量单位。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A选项中考生要理解牛一定律的本质是“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所以错误。
B选项正确描述了“较大质量的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需要较大的力”的本质,所以正确。
C选项的描述违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以错误。
D选项描述过于绝对,球拍击球不但能改变运动方向,还能改变运动速度。所以错误。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摩擦力与生活常识的理解。
A选项题目中明显含有“防滑”字样,因此是增加摩擦力,而不是减小。
B选项中考生需要理解轮滑鞋相对普通鞋的作用之一就是减小摩擦力。
C选项中考察考生对自行车刹车作用原理的理解,刹车就是增大刹车器与轮胎或刹车片的摩擦力来缓慢刹车。
D选项中考查考生对常见物品功能设计的理解。运动鞋底设置凹凸花纹就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滑。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压强的理解。压强只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A选项中物体质量大,压力大,因此是为了增大压强。
B选项轮胎宽增大受力面积,因此是减小压强。
C选项轮胎采用较软的橡胶材质,是为了轮胎变形增大受力面积,因此是减小压强。
D选项向转轴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器件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器件损耗和动力损耗,与压强无关。
正确答案是(A)
该题考察考生对大气压与生活常识的理解。
C、D选项均是通过各种手段造成容器内压力较周围环境中的大气压力小,从而利用大气压力将饮料压进吸管、将墨水压入墨囊、将挂钩压在瓷砖上。
B选项是利用的连通器原理,让不同船闸之间的水位从高低不一通过连通器变为水位一致从而确保船只通行。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与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也考察了审题的细致程度。
A选项表述了对比实验的基本原理,保证对比对象的初始条件需要保持一致,因此正确。
B选项表述了牛一定律的实质内容,因此正确。
C选项表述的内容与实验内容不符,与牛一定律无关。因此错误。
D选项属于正确的废话。因此正确。
正确答案是(C)
该题考察考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与平衡力四要素(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理解。
A选项中的两个比较对象“惯性”与“阻力”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惯性是性质,阻力是力,无法比较,因此错误。考生需要注意书面语的描述要求准确,切不可将生活中的口头语带入物理学科描述。
B选项的描述就是牛一定律的本质。
C选项迷惑性较强。该选项中描述的两个力分别属于不同物体受的力,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所以错误。正确的描述应为“茶杯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选项迷惑性较强。考生要抓住牛一定律的本质,物体没有改变运动状态,那么它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一定为零。桌子没被推动,此时推力与摩擦力一定相等。因此错误。这里也涉及到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桌子在被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随着推力的增大,摩擦力也会随之增大,但是摩擦力有最大值(最大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推力大于最大摩擦力时,桌子就被推动了。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平衡力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匀速运动或静止的。
A选项中根据常识判断钢球一定是加速运动的,因此没有受到平衡力作用。
B选项中物体静止,因此受到平衡力作用。
C选项中根据常识判断钢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钢球一定是加速下沉的,因此没有受到平衡力作用。
D选项中根据常识判断钢球的自由下落过程一定是加速的,因此没有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B)
该题考察考生对大气压强实验的理解。
A选项中山顶的大气压一般来说会比山脚的大气压小,因此试管内外的气压差产生的压力不足以支撑标准大气压下760mm汞柱的重力,高度差会变小,因此错误。
B选项中试管内的状态与标准实验中试管内的状态不同,此时的试管内不为真空,内部空气也对汞柱有向下的压力。而汞柱高度的实质是试管内外的气压差作用的结果,在标准实验中,管内真空,压力为零,汞柱高度代表的就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而该选项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汞柱高度是由大气压减去试管内空气压力的差作用的结果,因此该结果是比标准实验的结果要小的。因此错误。
C选项迷惑性较强。该实验中高度差的定义是试管内液面与槽内液面的高度差,与试管高度无关,因此错误。
D选项描述了标准实验的实质。
正确答案是(D)
该题考察考生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要注意上端开口底部联通的形态,以及同种液体,静止状态两项关键因素。
C选项不符合连通器的定义。工作原理是地下水压力与抽水机内部真空的压力差。
正确答案是(C)
该题考察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流速高的流体内部压力比流速低的流体内部压力小。
A选项与流速无关,下宽上窄是为了分散大坝对地基的压力,减小压强,保持大坝的稳定性。
B选项与A选项同理,路枕也是为了分散铁轨对地基的压力,减小压强。
C选项描述的现象至于大气压力有关。
D选项中,行驶的列车与空气摩擦带动列车周边的空气流动,越靠近车体的空气流速越快,越远离车体的空气流速越慢,由此形成压力差,乘客过于靠近车体就有可能被压力差推向高速运动的车体,形成“吸”向列车的现象。
正确答案是(D)
该题考察考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液体内部压力、密度、浮力的理解。浮力是由物体上下两面受到的压力差形成的。
A选项的描述不符合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所以错误。
B选项中“漂浮”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根据牛一定律,此时种子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一定相等。因此错误。
C选项正确的描述了密度与状态的关系。
D选项描述过于绝对,液体中的物体一定还受到液体对它各个方向的压力。
正确答案是(C)
该题考查考生对惯性与合力的理解,
由于上升中的排球受到的重力与阻力方向一致,因此合力大小为2.7N+0.5N=3.2N。
该题考察考生对牛一定律、平衡力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物体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到平衡力作用,合力一定为零。记住平衡力四要素(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水平匀速运动时,拉力等于摩擦力;上升匀速运动时,拉力等于重力。
该题考察考生对浮力计算、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的理解。记住三个要素:液体密度、重力、排开液体的体积。
深潜器下潜的过程中,排水体积保持不变,因此浮力不变,随着深度加大,压强增大。
该题较为灵活,考察考生对浮力计算的理解。
1.图乙和图丙中密度计均为静止状态,因此受到的浮力均等于重力,两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根据压强公式,图乙中杯底受到的压强,图丙中杯底受到的压强,h相等,>,所以>。
3.由题意可知,密度计测量密度是由玻璃管露出液面的长度来体现,因此测量范围仅与玻璃管露出液面的长度有关(玻璃管顶与液面平齐到玻璃管底与液面平齐即视为最大测量范围,不考虑玻璃球浮出页面的情况)。根据浮力公式,密度仪受到的浮力,而且无论在何种液体中,只要在它的测量范围内,密度仪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都等于密度仪自身的重力。由此可得:
设图乙中密度仪的排液体积为(注意排液体积包括了玻璃管和玻璃球的体积),设图丙中密度仪的排液体积为。图乙中密度仪所受浮力,图丙中所受浮力
由于密度仪所受浮力均等于自身重力,因此
同时根据题意可知,图乙中玻璃管没在液体中的长度为8cm,图丙中玻璃管没在液体中的长度为11cm,因此
由此可得等式,代入酒精和水的密度,解得,可知玻璃球体积为。
假设需要测量的液体密度为,同时的排液体积为,同理可得,化简得到。
且2cm3≤≤20×0.5+2cm3,代入上式得到
0.5g/cm3≤≤3g/cm3,该密度仪测量范围为0.5-3g/cm3
该题考察考生对弹簧拉力计的使用、平衡力、摩擦力要素(压力、粗糙程度)的理解。
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为0,因此摩擦力等于拉力,读数为4.2N。注意看拉力机中刻度3到4被分成了5个小格,因此1个小格为0.2N。
甲与乙过程相比较只有乙中摩擦的物体由木块变成木块加砝码,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压力。因此是为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摩擦力只与压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摩擦力大于拉力机最大拉力时,要拉动木块需要减小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因此可采取两种方法:拿掉砝码或者把毛巾换成表面较为光滑的物体。
该题考察考生对压强实验、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理解。
气密性是描述容器密封程度的概念。当探头被挤压,空气进入U型管,说明气体没有泄露,因此气密性较好。
U型管与探头连接的一侧页面较低,说明该侧液面以上的空气压力大于另一侧页面以上空气压力,因此有空气从探头进入该侧管道,因此探头一定是橡皮膜被向内挤压,橡皮膜又是朝下的,因此它一定受到了向上的压强作用。乙和丙相比,丙中靠近探头一侧的U型管内液面更低,说明该侧页面以上的空气压力相比乙更大,同时丙中探头比乙中深度更深,因此说明深度越深,液体产生压强越大。
根据压强公式,当h相同时,影响压强变化的因素还有液体密度,只有图丁使用了密度不同的液体,因此是图丙与图丁对比才能得出题目中的结论。
该题考察考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1.在物块不能自由漂浮的情况下,静止浸没在水中的物块受到重力、拉力与浮力的共同作用。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以得知重力=拉力+浮力。因此得到浮力的图一定是分别测量物块重力与浸没入水中后拉力的图。因此是甲、乙两图。注意甲图中测力计测量的仍然是拉力,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力与物块重力相等。
2.物块进入水体之后,会让水面升高,水面高于溢水口则会流出。若溢水杯装满水,初始水面与溢水口相平,则物块进入水面的同时会使水溢出。若溢水杯未装满水,初始水面低于溢水口,则会在物块进入水面后一段时间才溢出甚至不溢出。因此若溢水杯未装满水,会使排出的水与溢水杯装满的情况相比减少,会小于溢水杯装满的情况,即小于1N。
3.实验时,考虑到水会附着到物块上和小桶壁的情况以及操作便捷性,合理的顺序是丁、甲、乙、丙。
4.题目要求是“得到更普遍的结论”,完整的表述应为“得到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更普遍的结论”,因此需要改变条件再做实验。而A操作没有改变任何条件,仅仅是重复测量,得到的是更精确的结论。B操作改变了物体也就改变了条件,因此选B。
5.当然能得到相同的结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力情况分析:根据常识可以判断,木块必然漂浮于水面上,不需要施加向上的拉力,此时浮力等于重力,测力计读数为0。测量溢出的水的重力也必然是木块的重力。
该题考察考生对重力的概念,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压力、压强关系的理解。
总重力为
根据题目给的条件,阻力为总重力的0.1倍。因此阻力
根据压强公式,这里要注意每个计算因子的单位,注意不要把压力和第2问中阻力弄混。
该题第1、2问较为常规,第3问难度较大,考察考生物理科目的系统思维。
排开水的体积即物块A浸没于页面下的体积,根据图乙可得
根据浮力公式
根据题意,会分别出现以下两种情形
一为线剪断前的情形,二为线剪短后的情形。
问题问的是两种情形下容器底所受压强的变化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必然是h发生了变化,h为水面到容器底部的高度。
观察两图可以发现在两种情形下,水和物块A的总体积保持不变,但是水面以下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比较一二两种情形,
二中水面以下的体积=总体积-二中物块A高于水面的体积
根据题目中的图乙及题目所列条件,可知2kg的水底面与物块底面正好填满容器底部,则
2kg水的体积=2kg水的质量/水的密度=2/1×103=0.002m3
2kg水的底面积=2kg水的体积/2kg水的液面高度=0.002/0.1=0.02m2
容器的底面积=2kg水的底面积+物块底面积=0.02+0.01=0.03m2
则容器的底面积S=0.03m2
则情形一与二总体积=S×h1=0.03×0.24=7.2×10-3m3
根据题目中图乙可知当物块A浮力等于重力时高于水面的体积为0.06×0.01=0.6×10-3m3
由于图乙与情形二中物块A均为静止漂浮状态,因此二中物块A高于水面的体积=0.6×10-3m3
以上,可得二中水面以下的体积=总体积-二中物块A高于水面的体积=7.2×10-3-0.6×10-3=6.6×10-3m3
则情形二中液面高度h2=二中水面以下的体积/容器底面积=6.6×10-3/0.03=0.22m
可得
情形一中容器底部压强
情形二中容器底部压强
压强的变化量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