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0天)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0天)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30 15: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0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有效预防甲流的发生,建议勤洗手、戴口罩、及时接种流感疫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室经常开窗通风能降低甲流的感染率
B.甲流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
C.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2.古书《齐民要术》记载“粟米(小米)曲作酢”,“酢”即醋酸。现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C2H4O2)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新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醋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B.参加反应的甲烷由氢、碳两种元素组成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1
3.图为我市某居民节能建筑在冬至日、夏至日的正午日照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该窗户是朝“南”开的
B.①太阳光线表示夏至日正午日照
C.②太阳光线表示冬至日正午日照
D.从冬至日到春分日,白昼变短
4.带有橡胶塞的口服液所配置的吸管一端做成尖口,另一端是平口,其侧面刻有棱状条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时,应当将吸管b端插入橡胶塞
B.吸管b端可以增大对橡胶塞的压强
C.棱状条纹有利于大气压将口服液压入口中
D.插入吸管时,吸管受到橡皮塞向下的摩擦力
5.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D.该反应中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8
6.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立刻产生大量气泡
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白光
C.若a处粉末是硫粉,则能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若a处粉末是镁粉,则b管口会出现白雾
7.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只能通过a调节亮度
B.图乙中的②是在使用低倍镜观察
C.丙中的b为毛细血管
D.图丙中为使b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需向下移
8.如图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10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20N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
B.小木块将保持静止
C.木板仍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木板为参照物,小木块将向左运动
9.1964年人类制成世界上第一盏用海浪发电的航标灯,如图所示是它的气室示意图。它是利用海浪上下起伏的力量将空气吸入气室,压缩后再推入工作室,然后推动涡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航标灯消耗的电能是海水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B.当海水下降时,阀门K1关闭,K2打开
C.发电时,海水上涨,将空气推入工作室
D.压缩后的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内能增加
10.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CO2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Ca(HCO3)2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书写时将纸平铺于水平桌面上,纸上放置一块“镇纸”(一般为长方体石条)。该“镇纸”质量为300g,与纸面接触面积为30cm2,则“镇纸”对纸的压强为     Pa。在行笔过程中,纸保持静止,则纸     (选填“会”或“不会”)受到“镇纸”施加的摩擦力。(取g=10N/kg)
12.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质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m/s。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缩短的长度Δx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质弹簧所受压力每增加0.1N,弹簧的形变量就增加0.01m,并且轻质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
(1)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
(2)小球的重力为     N。
(3)若要让小球下落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在不更换弹簧的前提下你的操作建议是     。
13.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4.小科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一个利用电表测物体重力的小作品,它能在电表盘上读出所放物体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1)当秤盘不放任何重物时,滑片P恰好处于a点。闭合开关,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     (填“电压表”或“电流表”);
(2)一段时间后,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且大于钩码的重力。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由于     引起的(填字母)。
A.R1短路  B.R1断路   C.R2短路   D.R2断路
15.如图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    。
(2)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
(3)指出反应①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16.如图是某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其中①代表受精过程,②代表发育过程。
(1)图中生殖细胞b是     。
(2)若图中生物体代表水稻,受精卵会发育成     。
(3)有观点认为“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均没有经历过程①,都属于无性生殖”。该观点有误,请改正     。
17.2023年底,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正式设立。它既是钱塘江潮起之处,又是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总面积4406公顷,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良好的湿地环境。
(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     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较强的     能力。
18.人体在感觉饥饿时,若没有补充进食,过段时间后饥饿感又会消失,即我们常说的“饿过劲了”。人体组织器官是由葡萄糖供能,当血糖浓度较低时,机体发生如图调节,从而使人体的饥饿感消失。
(1)该机体调节过程中,肝脏属于反射弧中的     。
(2)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作用的。此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会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售全球占比已超过60%。国产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部分信息如下:
制造年月:2022年02月 驱动电机型号:××7005BEV1 电池容量:36kW h 车身尺寸:长宽高:4840/1950/1560(mm) 续航版本:300公里四驱性能版 交流充电桩功率:7千瓦 车身质量:2400kg 轴距:2930(mm)
(1)若该汽车停在水平地面时,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5m2,则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2)该车某次行驶时平均车速为36km/h,用时10分钟,则汽车行驶了多少距离?
(3)若该汽车的电量显示为30%,假设交流充电桩充电功率为7千瓦不变,则该车充满电需要多少时间?
20.如图甲所示为某型号室内加热器,有高温和低温两个挡位,额定电压为220V,高温挡和低温挡的额定功率分别为2200W和1000W,简化电路如图乙所示。求:
(1)电热丝加热时,把电能转化为     。
(2)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加热器处于     (选填“高温挡”或“低温挡”)。
(3)电阻丝R1的阻值。
(4)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高温挡工作3h,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0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D D D C C D D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解:A.学校教室经常开窗通风,消毒杀菌,能够切断甲流病毒的传播途径,能有效的预防甲流,A正确。
B.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病原体,B正确。
C.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该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抗体只能消灭特定的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2.【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再根据方程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醋酸,化学方程式为:CO2+CH4CH3COOH。
A、醋酸CH3COOH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说法正确;
B、参加反应的甲烷由是氢、碳两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C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质量之比为44:16=11:4,说法错误。
故选:D。
3.【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为了朝阳该窗户是朝“南”开的,①太阳光线表示冬至日正午日照,此时我国太阳高度最小,②太阳光线表示夏至日正午日照,从冬至日到春分日,白昼变长。
故选:A。
4.【分析】(1)从增大压强的角度分析吸管一端做成尖口与平口相比的好处;
(2)从大气压的角度分析吸管表面棱状条纹的作用;
(3)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解答】解:
AB、吸管一端做成尖口,并不能增大对橡胶塞的压力;用同样大小的力将吸管尖口插入橡胶塞时,胶塞的受力面积比平口小,根据p可知,尖口对胶塞产生的压强比平口大,吸管容易插入胶塞中,所以应将吸管b端插入橡胶塞,故AB正确。
C、棱状条纹可以让空气进入瓶内,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大气压将口服液压入口中,故C正确。
D、向下插入吸管的过程中,相对于橡胶塞吸管向下运动,所以吸管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D错误。
故选:D。
5.【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是反应物。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中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16%=1:8,但无法确定化学计量数,则该反应中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不一定为1: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结合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立刻产生大量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加热时木炭粉与氧气反应,能看到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a处粉末是硫粉,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a处粉末是镁粉,生成氧化镁白色粉末,没有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分析】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解:A、使显微镜视野光线增强一点应使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和反光镜的a凹面镜。A错误
B、在显微镜的物镜中,相对长的为高倍物镜,相对短的为低倍物镜,B错误
C、丙中的b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为毛细血管,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物的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视野偏右上方,若要把所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D错误
故选:C。
8.【分析】(1)根据拉力F为10N时,判断木板受到的拉力,判断木板受到的摩擦力,判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木块相对竖直的墙面处于静止状态,判断弹簧测力计示数。
(2)当拉力增大到20N,判断木板的受力情况,判断木板的运动情况,判断木块的受力情况,判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判断木块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当拉力F为10牛时,由于使用动滑轮拉动木板,所以木板受到的拉力是20N,木板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是20N,地面是光滑的,所以木板受到20N的摩擦力是木块施加的,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是10N,木块相对竖直的墙面是静止的,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是20N.
当拉力F为20牛时,木板受到向右的拉力变为40N,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保持20N不变,所以木板向右进行加速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木块相对竖直墙面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示数保持20N不变。故C错误,ABD正确。
故选:C。
9.【分析】通过所给的示意图分析海浪发电的过程。海浪发电是将海水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其工作过程与打气筒类似。
【解答】解:
BC、读图可知,海水下降时,阀门K1关闭,阀门K2开启,将空气吸入气室;
海水上升时,阀门K1开启,阀门K2关闭,压缩后将空气推入工作室,推动涡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故BC正确;
AD、压缩后的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是气体对外做功,所以自身内能减少,整个过程是海水推动活塞做功,将海水的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故A正确、D错误。
故选:D。
10.【分析】A、根据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D、根据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实现了固液分离,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故C正确;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镇纸对纸的压力等于镇纸的重力,根据F=G=mg求出其大小,根据p求出“镇纸”对纸的压强;
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解:“镇纸”对纸的压力为:F=G=mg=300×10﹣3×10N/kg=3N,
“镇纸”对纸的压强为:p1000Pa;
在行笔的过程中,纸相对于“镇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由于“镇纸”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其他力,且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纸不会受到“镇纸”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000;不会。
12.【分析】(1)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根据图丁分析小球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形变量,分析得出弹簧受到压力,据此得出小球受到的重力;
(3)根据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提出建议。
【解答】解:(1)由图象看出:在小球刚开始撞击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断变小,所以重力势能一直变小;
(2)由图丁可知,当Δx为0.1m时,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减小,已知该轻弹簧所受压力每增加0.1N,弹簧的形变量就增加0.01m,所以可得弹簧受到的压力F=0.1N/cm×0.1×100cm=1N,即小球的重力为1N;
(3)要想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小球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就要越大,所以小球的机械能就要越大,所以可以从更高的高度释放小球。
故答案为:(1)一直变小;(2)1; (3)从更高的高度释放小球。
13.【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等反应生成氯化钠进行分析;
(2)根据X是水,结合酸碱盐等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盐酸等反应生成氯化钠,图中碱应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X是水,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ABCD。
故答案为:(1)NaOH;
(2)ABCD。
14.【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根据拉力的变化可知滑片移动的方向,进一步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判断出改装成表盘的电表;
(2)由电路图可知,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大,据此分析电路故障。
【解答】解:(1)由图可知,电阻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变阻器R2始终以最大阻值接入电路,则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
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滑片向下移,电阻丝aP的电阻增大,但是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根据U=IR可知,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电压表。
(2)因R1与R2串联,电压表有示数(且物重不同时电压表示数不同),说明电路是通路,所以电阻R1和电阻R2不可能断路;
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根据U=IR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的电阻变小,因此R1或R2出现短路,
如果R2短路,根据U=IR可知电压表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所以故障只能是R1短路,故选A。
g故答案为:电压表;A。
15.【分析】根据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A高温会生成气体C和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碳酸钙,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F是氢氧化钠,B和盐酸反应生成有色溶液G,所以B可以是氧化铜或氧化铁,G可以是氯化铜或氯化铁,I可以是氢氧化铜或氢氧化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A高温会生成气体C和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碳酸钙,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F是氢氧化钠,B和盐酸反应生成有色溶液G,所以B可以是氧化铜或氧化铁,G可以是氯化铜或氯化铁,I可以是氢氧化铜或氢氧化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
(2)若I是红褐色沉淀,G+F→I的反应是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
(3)反应①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所以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过滤;
(2)FeCl3+3NaOH=Fe(OH)3↓+3NaCl;
(3)化合。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6.【分析】1、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如下:
2、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的技术。
【解答】解:(1)图中生殖细胞b是卵细胞,由雌性的卵巢产生。
(2)若图中生物体代表水稻,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遗传物质由卵细胞和精子决定。
(3)有观点认为“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均没有经历过程①,都属于无性生殖”。该观点有误,试管婴儿是有性生殖,试管婴儿是通过人工辅助技术使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属于有性生殖。
故答案为:(1)卵细胞
(2)胚
(3)试管婴儿由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经历过程①,属于有性生殖
17.【分析】(1)根据自转的规律进行分析;
(2)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分析。
【解答】解:(1)该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最东端,成为杭州第一缕阳光照射之地,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阳光和潮水是它的非生物成分;
(3)每年大量候鸟的迁入和迁出,湿地环境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湿地公园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自西向东;
(2)生态系统;非生物;
(3)自动调节。
18.【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完成某种反射的肌肉或腺体,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肝脏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2)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没有食物来源,血糖浓度降低,机体通过调节会导致提高血糖的激素分泌量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进食后,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胰岛素的含量上升,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的多。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2)减少。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9.【分析】(1)由F=G=mg得到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由压强公式得到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2)由速度公式得到汽车行驶的距离:
(3)由P得到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mg=2400kg×10N/kg=24000N,
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S=4×0.05m2=0.2m2,
汽车对地面的压强P120000Pa;
(2)汽车行驶的距离s=vt=36km/hh=6km;
(3)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t3.6h。
答:(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120000Pa;
(2)汽车行驶的距离为6km;
(3)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为3.6h。
五.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0.【分析】(1)电热丝加热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由图乙可知,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R1、R2并联,当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R1工作,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和P可知电加热器高温挡和低温挡的电路连接;
(3)根据低温挡功率和P可求出R1的阻值;
(4)根据Q=W=Pt求出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高温挡工作3h,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
【解答】解:(1)电热丝加热时,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由图乙可知,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路为两电阻丝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由P可知,电路中电功率最大,电加热器为高温挡;
(3)当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R1工作,此时电路的总电阻最大,总功率最小,电加热器为低温挡,
由P可知,电阻丝R1的阻值:R148.4Ω;
(4)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高温挡工作3h,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Q=W=P高t=2200W×3×3600s=2.376×107J。
答:(1)内能;
(2)高温挡;
(3)电阻丝R1的阻值为48.4Ω;
(4)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高温挡工作3h,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是2.376×107J。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