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一中、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泉州实验中学
2025年春季高二年期中联考
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归纳了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些远古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表1
传说人物 功绩 地区
昧、台骀 疏通汾水、洮水,修建储水的“大泽” 今山西
大禹 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洪水 中原地区
女娲 补天、正极、治水、除害、平定水土 南方、西南
羿 射日,终结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的局面 东南、西南
弃(稷) 擅长耕稼的本领、智慧,引领人们获得丰收 西北地区
A.部落联盟的逐渐形成 B.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诠释
C.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D.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原始意识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各地,刻石记事,有“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有子而嫁,倍死不贞”、“节事以时,诸产繁殖”、“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等文字,据此可知()
A.法家失去官方地位 B.儒家道德备受推崇
C.外儒内法已经形成 D.统治策略颇具理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即《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的“铁齿镅榛”。据记载,“耕荒毕,以铁齿锦楱再遍耙之”,碎土和深耕效果好,有助于土壤保水抗旱。畜力耙的发明,说明这一时期()
A.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有所发展 B.经济重心已经出现南移的趋势
C.手工业发展促进农业产量增加 D.畜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4.唐代,高丽乐在宫廷受到重视,被列为唐九部乐、十部乐之一;唐大历十二年,日本曾派歌舞队来我国演出;中亚的音乐歌舞在唐代也不断传入我国;处于东南亚的扶南、骠国、室利佛逝等国的音乐在唐代也传入我国。由此可知,唐代艺术()
A.盛行谦虚而好学的风气 B.实现了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
C.具有开放而自信的气度 D.体现了社会奢华享乐的景象
5.据《惠安县志》记载,在宋朝时期,“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煮糖,商贩辐凑,官置监收其税”,据此可知当时()
A.重农抑商持续强化 B.农耕经济发展迅速
C.专门生产已经形成 D.市镇经济十分繁荣
6.中国古代某个思想流派追求学问的方式过于繁琐,被其他学者批评是“支离破碎”,这是因为这个流派推崇的治学方式是()
A.天人合一 B.格物致知 C.反省本心 D.经世致用
7.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佛教人物,观音的造像也成为佛教艺术中最为丰富的题材。下列三张图为各个时期的造像
由此可知()
A.佛教持续的繁荣 B.雕塑技艺的发展
C.宗教艺术的调整 D.审美水平的提高
8.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局制造诸事悉仿外洋办法,其委员、司事、学徒人等俱不论官阶,但照差事之繁简及资格之深浅,以定薪水多寡”。据此可知,江 南制造总局()
A.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B.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C.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D.悉仿外洋办法丧失管理权
9.表2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的投资种类差异(%)。
表2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外资 民资 外资 民资 外资 民资
工业资本 25.30 2.28 55.32 11.64 55.65 14.84
商业资本 43.44 74.89 36.82 67.30 36.40 58.87
金融业资本 31.26 22.83 7.86 21.06 7.95 26.29
据表2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
A.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扩大
C.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10.1984年,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制度开始松动。这一规定()
A.深化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结束了城乡二元体制
C.利于增强社会生机和活力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11.2世纪初,罗马一位行省总督向劳迪凯亚城发布了一道政令,确定了水资源先入城、使用者付费的两大原则,要求提升水利设施的隐蔽性,并通过罚款和巡视举报机制,降低水资源污染和水利设施耗损。这一政令反映出罗马( )
A.完善行政制度 B.重视社会治理 C.强化中央集权 D.发展商品经济
12.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用木板做成的实心轮,从而推动车辆运输的出现,随后,分别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又将实心轮改为轻便的轮辐,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极大效能。这反映出()
A.两河流域文明发展领先世界 B.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C.战争推动了早期文明的交流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13.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14.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通过社会保健法。1850年,国家卫生局成立。关于童工、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A.彻底解决了英国疫病问题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15.表3是1922年10月苏联部分省份的农民情况摘要。
表3
省份 农情摘要
鄂木斯克省 因粮食机关按加倍的播种面积征收粮食税,农民对苏维埃政权非常憎恨
普斯科夫省 粮食税要占农民全部收成的2/3还要多
梁赞省 100%完成粮食税的农民必然要挨饿
特维尔省 完成粮食税后,现在农民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粮食
雷宾斯克省 农民为了少交粮食税,减少播种面积
基辅省 有农民因粮食税的压力而自杀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 B.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集体化并未有效改善农民生活 D.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严重问题
16.表4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了()
表4
事项 20世纪80年代前 20世纪80年代后
争端领域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
争端内容 削减关税壁垒 消除非关税壁垒
争端主体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题,52分。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筑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表现和载体,图4为福建省泉州市某地民居,该房屋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最多时曾居住人家达10户,被称为阖家福大厝。
图4
(注:门匾文字为“春风风人“”开闽传芳“)
根据材料概括该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学界炙手可热的“五朵金花”之一,许多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当时专家们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的史料依据有以下几种:
一、《明神宗实录》所载江苏巡抚曹时聘的奏折,内容写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二、明万历年间江苏常熟人蒋以化所撰《西台漫记》,内有“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取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飨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三、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江苏苏州人,所撰小说《醒世恒言》,记载故事: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有施复夫妇以养蚕织绸为业,平素为人忠厚,丝绸品质过人,因此家业蒸蒸日上,从起初仅有一张织机,到后来经营数十张织机,财富、德行冠于一镇,泽及后代,为世人所称道。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史料的优点与不足。
1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0年,英国的蒸汽机车刚刚投入运营,美国就跟着修起了铁路。美国政府实行“以地换路、多贷少投”。根据1862年和1864年的法案,国家把筑路权交给铁路公司,每修1英里铁路,赠与沿线10-40英里土地,并可获得1.6-4.8万美元贷款。政府先后拨出土地2亿英亩,发放贷款6500万美元,建立了5条横贯大陆的干线,曾出现6万多家铁路公司运营的局面。191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英国11倍,工业中心向西部原料产地靠近了350公里。时至今日,铁路业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度”有着“夕阳产业”一说。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19世纪到20世纪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路建设工作也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铁路的上下游的产业链发达,中国铁路总里程将突破16万公里,高铁里程近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建设16万公里铁路,这个100多年前提出的设想正在新时代走进现实。”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傅梅胜说。迄今为止已经承办了多个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融合。
--摘编自《中国高铁,复兴道路上的亮丽名片》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铁路发展相对于美国的有利条件。(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美铁路发展得到的启示。(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追溯了棉纺织业几个世纪的轮回,并制定出下图用来展示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空间分布。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个时期的现象并进行合理的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结论合理)
惠安一中、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泉州实验中学
2025年春季高二年期中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D D A C C B C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B B B D D B
二、材料题
17.特点:中西合璧;聚族而居(宗族聚居、宗法色彩)
原因: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传播;华侨下南洋,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影响。(任答2点即可)
解析:该建筑柱子为罗马式拱柱,可见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牌匾上“传芳“、居住10户人家,可见宗族文化。因此可得出“中西合璧”、“聚族而居”。
房子建于1938年,可得出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而泉州为侨乡,华侨下南洋,也受到东南亚文化的西方建筑的影响,而聚族而居则是明显受到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的影响。
18.18.优点:1、三则材料都为当代人写当代事,年代相同或贴近,可靠性高。
2、三则材料分别来自于官员奏折、私人记载和小说,可以互相印证。(4分)
不足:1、三则材料都与江苏苏州有关,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醒世恒言》是小说,虽能一定反应社会现实,但可能存在虚构成分。(4分)
解析:第一则史料是《明神宗实录》可知是写于明朝万历年间,第二则史料已写明是万历年间,第三则是明嘉靖年间,可知都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其可信性比较高。三则史料不同作者,都描写同一历史现象,因此可以互相印证。
三则材料都主要写明在江苏苏州地区,没有其他地区的史料加以证明,因此史料选择范围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具备全国意义。而且小说是文学作品,可能存在艺术加工的可能。因此可得出“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可能存在虚构”结论。
19.(1)特点:起步早;政府助推作用(政策引导);私人投资为主(必答);完善的交通网络(成就显著);竞争激烈(答“数量多”仅给1分)。(“私人投资为主”为必答,其他任答2点即可,6分)
影响:推动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推动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流(任答3点即可,6分)
解析:“英国的蒸汽机车刚刚投入运营,美国就跟着修起了铁路”可得出“时间早”“起步早”
“美国政府实行“以地换路、多贷少投'、筑路权交给铁路公司、6万多家铁路公司”可见以美国铁路主要是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主要是通过提供政府引导、贷款和土地,主要角色作用是辅助,因此可得出“政府助推作用(政策引导);私人投资为主”。“5条横贯大陆的干线”可得出“完善的交通网络”,成绩显著。6万多家铁路公司可推导出“数量之多,竞争之激烈。”
美国19世纪60年代结束内战 交通网络的完善可以帮助加强各地联系,从而推导出“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在19世纪末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而铁路交通本身就是用来运输人和货物,因此可得出“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材料“工业中心向西部原料产地靠近了350公里”可得出“推动美国西部大开发”
(2)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国际市场巨大;运营经验丰富;技术创新、领先;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配套完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必答、其他任答3点,8分)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可推知党和政府在中国铁路规划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不同于美国以私人投资为主、盲目无序的状态,因此可得出“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得出“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上下游的产业链发达”可得出“产业配套完整”。“承办了多个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融合。”可推导出“国际市场巨大”、“技术创新、领先”。“中国铁路总里程将突破16万公里,高铁里程近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可见中国铁路及高铁经营状况很好,经验丰富。
(3)科技创新;国家扶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抓住时代机遇。(任答2点即可)
解析:综合(1)(2)点答案可知,铁路交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企业技术上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走进国际市场。而交通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20.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1600年,比较分散。世界相对孤立,各地之间的发展相对独立,联系很少,所以有多个中心而且比较分散。(3分)
第二阶段:1600-1780年,仍然分散,但是越来越集中在欧洲,欧洲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推进,世界各地的联系增强,从分散走向了整体。欧洲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带回欧洲消费,或运往非洲购买劳动力运往美洲种植园中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早期阶段。(3分)
第三阶段:1780-1860年,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并且把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到了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而亚非拉美地区受到冲击,逐渐沦为欧洲国家的经济附庸。(4分)
综上所述,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变化,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过程,本质上就是近代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2分)
解析:从材料中“《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追溯了棉纺织业几个世纪的轮回,并制定出下图”可知本题主要内容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解题关键在对世界史各个时期阶段特征的掌握。
“公元前2000-1600年”是世界古代史到近代前期,从已有知识可知,古代的世界各个地区国家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联系不强。而此时新航路刚开辟不久,虽然西方开始进行殖民扩张,但其实力不足以挑战东方几个古老的帝国,因此世界整体还是比较分散的,各地区联系不强,棉花生产、消费分散,符合图中显示有多中心,比较分散。
“1600-1780年”是前工业革命时期,从已有知识可知,此时是资本主义扩张和商业贸易发展时期,此时西方已经开始把亚非拉部分国家纳入其殖民体系,慢慢通过三角贸易把欧非美联系在一起,但无力挑战古老的东方帝国,更多只能通过和平的贸易,因此棉花生产消费有所集中,但仍分散,因此可以推知图中所展示的较大的中心是欧洲,各地仍然比较分散。
“1780-1860年”,从已有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其领先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需要在全球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随着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国家,各国纷纷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符合图中所显示的欧洲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导者,其他地区则沦为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