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一年级期中学情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据《史记》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因其先祖曾侍奉过周文王,国君被封为子爵诸侯。后来楚国发展强大后,认为子爵和自身实力不相配,请求加封,但遭拒绝,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自立为王。这反映了
A.周天子的核心地位稳固 B.楚人与华夏各族同源共祖
C.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D.传统政治秩序已彻底破坏
2.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建康有人口4万户。梁朝时,建康人口达到28万户,城区扩大,东西南北各40里,其发展规模与繁荣程度,可比之于汉代的长安和洛阳。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江南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B.在南北对峙中北方处于明显劣势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3.如表是唐初的租庸调制与唐后期两税法的对比,据此可知,唐后期税制的变动
唐初的租庸调制 唐后期的两税法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税额为粮食等实物) 依贫富等级征各户土地、资产税 (税额以钱计算)
征税对象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等,一律交税
征税次数 旬输旬送 一年分夏、秋两季
A.引起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体现了“藏富于民”治国原则
4.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年,(我国)进口英、印及日本之棉纱共2685363担;民国七年则为1114618担,亦减一半。过去三十年所成诸厂,历久奄奄不振者,兹皆顿然起色,盈利年百余万,企业者乃踵起而营纺织厂矣。”这说明当时
A.列强转变经济侵略方式 B.国际环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军阀混战冲击经济发展 D.中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5.抗战时期,中共在经济上除了推进“双减双交”政策外,《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要求减轻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税务负担,并帮助他们开发矿山、建立工厂。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A.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胜利 B.积极团结工农以建设边区政权
C.贯彻“三三制”原则发展民主政治 D.发展生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6.20世纪50年代初,全中国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各种形式的爱国公约。图2是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的一份1951年哲学系订立的《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制定
A.反映中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冲突 B.说明抗美援朝已取得伟大胜利
C.表明了人民高度认同新生政权 D.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的代表、非盟委员会主席协商一致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这表明中非
A.深化互利合作共谋发展 B.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8.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王宫规模宏大。宫殿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效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王宫建筑
A.成为宫殿建筑范本 B.吸纳兼容了多元文化
C.耗尽了帝国的国力 D.成为古代文明的缩影
9.在中世纪时期,法国阿拉斯的市政官员每14个月更换一次,即将离职的官吏有权挑选4名本城的贤达,这4名贤达在宣誓将选择最优秀者之后,再挑选24名贤达名流。这体现了
A.城市自治的发展 B.社会契约的精神C.文官制度的形成D.民主选官制发展
10.美国学者麦克尼尔指出,七世纪日本“从中国唐朝全盘输入政体和文明的优雅”;“大约在1300年以后,他们的水手对中国领先的航海技术进行重大改进使其船只得以跨海航行到达中国、东南亚”。这意在说明,中世纪日本
A.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学习并超越了唐朝的发展
C.借助中国移民推进社会的发展 D.社会发展受中国影响深远
11.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乔万尼·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描述:“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尽管他们的行为违背道德,却依旧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善良的平民,即便品德高尚,却常常遭受苦难。”但作者并未对这种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进行深入批判,只是以诙谐的故事来调侃。这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
A.未能突破封建宗教神学的束缚 B.对社会变革缺乏实质性的推动
C.因阶级局限难以触及深层矛盾 D.以娱乐大众为主要创作目的
12.16世纪初期,当马丁·路德对天主教会表达强烈不满并公开对抗时,亨利八世亲自出面否定路德的说法,被教皇授予“信仰捍卫者”的称号。但短短十数年后,亨利八世从天主教的“信仰捍卫者”变成了一位“叛逆者”。其变化
A.反映科学革命助推社会变革 B.印证了路德是宗教改革的旗手
C.有利于英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D.体现了亨利八世反对宗教信仰
13.1493年,罗马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A.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
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 D.反映了西葡王权弱于教权
14.图4体现了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状况。特别是18世纪以来,生产网络高度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这一改变主要由于
A.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 B.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殖民掠夺的不断加剧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5.一位西方史学家在《全球文明史》中写道:1750年到1914年西方社会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三个主题: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补充的主题是
A.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全球新航路的开辟 D.宗教改革进入高潮
16.下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地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殖民者开始深人到非洲腹地进行探险活动
B.非洲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其落后的根本原因
C.此时期非洲各国实现独立建立了民族国家
D.国家疆域很规整源于列强的“地图上作业”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3分,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列强大肆在华掠夺铁路利权,通过经济渗透等方式使中国处于事实上被瓜分的境地。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修路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其中,川汉铁路董事局致电邮传部,恳求“俯顺民情,请予仍旧办理”,未果后,随即要求政府归还民间路款,仍毫无结果,人心愤激难平。四川、云南、山西等省保路运动逐渐展开。一时间,拒借外债,集股办路,自保路权,蔚然成为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保路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发展,并使全国人民逐渐对清政府感到失望,转为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 摘编自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路运动的影响。(6分)
18.(13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二十五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2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价格革命”无疑与美洲金银输入欧洲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而只是加剧了欧洲通货膨胀的严重性。有必要将西欧“价格革命”的原因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考察。15、16世纪,西欧庄园制和农奴制逐渐瓦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当时的圈地运动盛行,养羊业侵占大量农田,粮食种植规模缩减,导致粮价上涨。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还促进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商业不再被认为是贱业。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人为扩大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上涨。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1450到1750年,英格兰总价格指数从100上涨到600,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关。另外,欧洲各国14、15世纪都经历瘟疫与战争劫难,人口增长停滞或下降。从15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各国人口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食品短缺现象也随之愈发严重。毋庸置疑,“价格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郭进萍《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价格革命”的表现及原因。(7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价格革命”对西欧的影响。(6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8世纪欧美大事年表
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史事及内容
17世纪 英国 洛克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交由君主掌握,立法权由国会行使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18世纪 法国 卢梭 “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18世纪 德国 康德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18世纪 美国 华盛顿 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18世纪 法国 罗伯斯庇尔 大革命爆发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提炼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答案 2025.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B B A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C C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3分
17.(1)背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7分)
(2)影响:挽回了部分利权;促进了中国国有铁路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清政府逐渐失去民心;增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6分)
18.(1)特征:农业发展(1分);畜牧业比较发达(1分);商品贸易比较活跃(2分);出现社会贫富分化(1分)。
(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2分)
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2分)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2分)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踏实细致。(2分)
19.(1)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2分)
原因:美洲金银的大量输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或自足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气候不佳导致粮食歉收;人口增加。(5分)
(2)影响:导致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下降和衰落,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1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促进社会转型(2分);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2分)。
20.论题: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2分)
阐述: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10分)
综上,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