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5.4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第1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1.图1为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和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商代般墟遗址出土的玉龙
注:玉龙推测大概是一种用于作为宗教图腾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图1
A.中国北方玉器技艺领先世界 B.玉龙的礼器功能不断强化
C.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1976年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幕中,出土了一对鸮形尊((鸮:一种鸟),鸮体型健硕、生动威猛。而周代却将鸮视为“不良”,青铜器物上的鸟类以凤凰为主,《山海经·海内经》载:“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据此可知
A.商代男女平等之风盛行 B.周代生产力迅速提高
C.商周青铜铸造技艺成熟 D.周代国家意识的变迁
3.《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一做法
A.反映了周天子权势式微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体现了血缘政治关系松弛 D.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调适
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返,遂夷三族”;“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汉初
A.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向往 B.汉朝国家治理效能下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弱化 D.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5.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朝郡的数量为三十六个,其中包括南海、桂林、象郡郡。而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在《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秦郡总数不止三十六,其去南海.进黔中、鄣郡,增秦郡目至三十七。”由此可知
A.文字史料有主观性不可信 B.《汉书》比《后汉书》可信度高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还原
6.西晋之后,南北方土地制度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北朝主要推行均田制,东晋南朝则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制”空前盛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口渐松弛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D.民族关系与政权关系的变动
7.汉墓壁画内容多以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羽化登仙为主题,体现了汉代崇尚升仙思想。唐墓壁画多以车马仪仪、出行图为主,如唐懿德太子墓中绘有骑马旗队、侍卫武士队、侍从文官队、宫女图等,是唐代宫廷奢华生活的体现。这说明唐代
A.实现长生的愿望变得淡漠 B.工匠设计更加新颖巧妙
C.统治阶层已摒除封建迷信 D.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8.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将中国古代移民情况做了部分统计。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时间 范围
秦朝 诸夏向西推进到陇东地区,向北到达河套、阴山南路,向东抵达海滨,向南进入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西汉 汉族移民数十万人迁到河西走廊定居,另有数十万人充实河套和阴山以南地区。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 长江下游的汉人全面控制了山区的山越人聚居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迁入黄河流域。
唐朝至宋朝 汉族移民推进到岭南,并继续深入福建山区。五岭以南的平原地区已经成为汉人的一统天下。回鹘、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
A.南北经济文化已均衡发展 B.人口迁移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人口迁移消除了民族隔阂 D.社会动荡是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9.清代前期,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并且造就了一批掌握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传统的中国商品也走进了西方的日常生活,与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一个被称为洛可可的艺术时代。此则材料说明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历史进程
C.东方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创新 D.商品贸易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10.下表是关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的相关考古发掘信息,据此可知
遗址/文物 所属文明 发现内容
埃及阿拜多斯墓葬群 埃及 乌鲁克风格圆柱印章、美索不达米亚风格陶器
叙利亚埃布拉王室档案 叙利亚 记载与埃及的木材、白银贸易
图坦卡蒙墓青金石饰品 埃及 原料来自阿富汗,经美索不达米亚转运
马里宫殿壁画 美索不达米亚 描绘埃及风格的服饰与人物形象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 B.世界早期文明交流的情况
C.文明交往推动区域文化统一 D.考古发掘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11.英国著名史学家韦尔斯曾对“它”作过这样的评价:“它打开了我们对13世纪的这个世界的想象力,仅仅是历史学家的编年史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直接地导致了美洲的发现。它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指南针传入欧洲
C.地圆学说 D.《马可·波罗游记》
1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言: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一希腊占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艺术繁荣,这像是古典时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他想强调的是
A.罗马文化深受希腊化时代影响
B.希腊古代是西方文化的巅峰期
C.拜占庭文化连接古希腊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
D.希腊文化直接推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繁荣
13.1836年法国政治家米歇尔.舍瓦利耶首次将使用拉丁语族语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种族”。这一概念的提出与19世纪欧洲和美洲的政治、文化博弈密切相关,旨在通过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共性构建区域认同。据此可知拉丁种族概念的提出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B.体现了美英对拉美的政治渗透
C.巩固了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D.带有浓厚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
14.下图是某课题小组为研究某-主题所选用的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A.物种交流冲击西欧等级秩序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
15.在人类文化传承的漫漫长河中,诸多载体发挥了关键作用。下列关于文化传承载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用竹片或木板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中国商周时期已经盛行
B.中华民国时期,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
C.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D.德国人古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木活字印刷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郡级城市变化”的时空之维
西汉时期,城市依据行政等级可分为帝国都城、郡国治城、县城三个等级、郡国治城简称郡级城市。随着汉郡数量的增长,郡级城市数量也在增长。
表1 西汉郡国城市数量变化
时间 诸侯 国都 汉郡 治城 合计 平均增长率
前202年 7 21 28
前195年 10 15 25 -1.86
前180年 14 15 29 0.27
前153年 19 43 62 2
前144年 25 42 67 0.56
前87年 19 85 104 0.86
前49年 16 86 102 0
前7年 19 82 101 -0.02
数据来源:《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书·诸侯王年表》,《西汉政区地理》、《汉书·地理志》,参考振鹤先生通过对《二年律令》“秩律”的研究。
表2 西汉郡级城市的时空分布
时间 东部王国区 城市数量 中部汉郡区 城市数量 西部拓展区 城市数量 合计
前202年 14 14 28
前195年 10 15 25
前180年 14 15 29
前153年 47 15 62
前144年 52 15 67
前87年 60 20 24 104
前49年 62 20 20 102
前7年 61 20 20 101
数据来源:《史记》中的《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南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汉书》中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表3公元前87年的汉郡设置
汉郡 (87个) 直属中央郡:淮阳、颍川、会稽、庐江、江夏、豫章、辽东、辽西、原、雁门、魏、巨鹿、渤海、齐、平原、济南、泰山、北海、琅邪、陵、桂阳、涿郡、零陵等41个 原汉郡区内郡:京兆尹、河南、河东、河内、云中、陇西、南阳、汉中、蜀郡、巴郡、南郡弘农、西河、安定、天水、五原等22个 武帝拓展区新置郡:武都、汶山、益州、酒泉、敦煌、张掖、朔方、南海、郁林、象郡苍梧、交趾、乐浪、真番、临屯等24个
资料来源:同表1.备注: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郡级城巾”的变化趋势。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灾荒频仍的国度,史书里面保存有大量的关于灾害的记载。其分布呈现出秦汉之际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唐宋以后开始南移,明清直至今东南部逐渐成为灾害多发区。而唐代就是灾害多发区分布的一个转折时期,其分布也与多种因素相关。
材料一
图2 唐代震灾情况
材料二 表4 唐京兆府及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
地区 面积 (平方公里) 《通典·州郡门》 载天宝元年户口 《旧唐书·地理志》 所载天宝户口
户数 口数 密度(人 平方公里) 户数 口数 密度(人 平方公里)
雍州 23 967 334 670 920 031 38.39 362 921 1 967 188 82.08
同州 8 093 58 561 385 560 47.64 60 928 408 705 50.5
岐州 8 670 57 070 275 670 31.76 58 486 380 463 43.88
邠州 4 317 22 576 121 560 28.14 22 977 135 250 31.33
华州 2 921 22 744 108 300 37.07 33 187 213 613 73.13
注:表中所列地区名称均为武德元年(618)叫法,开元元年(713),改雍州为京兆府。材料三
自唐开元年间直至五代未初,全国各道州新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各道州的只有20县,在南方的却达100县之多。唐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关中地区都是国家主要经济区与赋税来源地,自开元年间,政府多从江淮等地转运物资,“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其困而聚敛不息”。
--摘编自闵祥鹏《历史文本中的人口聚集、区域经济与生存环境》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唐代的灾害分布演变进行阐释。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照片与时代记忆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中国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社会生活也出现了新气象。民国时期,摄影作为一种新事物,成为了民众的时尚之选,一幅幅照片记录了这一时期民众生活的新风尚,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材料一 女性与女权
材料二 新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以“照片·时代记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动
材料一 1940-2000年美国人口组成(以百万为单位)
年份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人口总数 131.6 150.6 179.3 203.2 222 248.8 281.4
白人 118.2 134.9 158.8 177.7 188 188.4 211.4
白人占人数比 89.8% 89.5% 88.5% 87.4% 84.6% 75.5% 75.1%
黑人 12.8 15 18.8 22.5 27 29.3 34.6
黑人占人数比 9.7% 9.9% 10.4% 11% 12.1% 11.7% 12.2%
其他 0.6 0.7 1.7 3 7 31.1 35.4
其他占人数比 0.5% 0.6% 1.1% 1.6% 3.3% 12.8% 12.7%
--陆月娟《论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美国人口结构中,“肤色和种族”的提法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范畴为内涵的、含括肤色和种族在内的族群的分类。最具代表性的是“拉丁美洲人”。1980年,美国拉美裔人口约1460万,2000年则增长到3530万,约占总人口的12.5%。二战以来,白人妇女的生育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妇女生育率最高的族群是黑人,美洲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血统的人(拉丁美洲人).
--摘编自【美】布·罗贝《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
材料三 1820-1990年美国合法移民结构图
来源地区 1820-1860 1861-190 01901-1920 1921-196 01961-1970 1971 1980 1981-1990
北欧、西欧 95% 68% 41% 38% 18% 7% 4%
南欧、东欧 22% 44% 20% 15% 11% 6%
北美 2% 6% 19% 12% 4% 2%
亚洲 2% 4% 4% 13% 35% 38%
拉丁美洲 4% 18% 39% 40% 47%
其他 2% 1% 1% 1% 3% 3% 3%
--摘编自【美】理查德·T·谢弗《种族与族群》
材料四
美国黑人纷纷参政,1968年有250人鹰任选举官职,10年后猛增至2000人。拉美人,包括东北部的波多黎各人、西南部的墨西哥人,佛罗里达的古巴人等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总统选举者“意识到拉丁美洲人选票的威力,···.··”。1990年《时代》杂志发表文章“变化中的美国各色人种”,文中声称“不久的将来”,美国白人将变成一个“少数人的群体”,“美国正在变成一个非白人占大多数人的社会......”
--摘编自【美】贾姆希德·A·莫梅尼《美国种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统计》等
(1)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3分)
(2)分析二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 参考答案 2025.4
一、选择题
1.C 2.D 3.D 4.A 5.C 6.D7.A 8.B 9.D 10.B 11.D 12.C
13.D14.C 15.C
二、材料题
16、(14分)作答应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角度1:变化
时间上看:西汉郡级城市总量呈上升趋势,在个别时段有下跌现象,具有阶段性特征;
汉武帝期间,郡级城市数量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武帝后至汉末趋于平稳发展;
汉郡治城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占比较大;诸侯国的变化相对较为平缓;(任答两点4分)
空间看:东部王国区,郡国城市数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快;中部汉郡区,郡级城市数量变化小,增长缓慢;中部汉郡区城市数量变化小;西部拓展区从无到有,自汉武帝时设郡管理,城市增长迅速。(任答两点4分)
角度2:原因
汉初恢复经济,实行“削藩”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但没有彻底铲除诸侯国实力;北击匈奴、设四郡,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城市数量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结果。(任答两点6分)
17.(12分)作答应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角度1:灾害分布特点
灾害分布:从唐代前期的分布北方为主到后期以南方为主;灾害多发区为政治、经济中心(任答两点4分)
角度2: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中心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口密集,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生态与生存环境压力较大,极易产生灾害;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政府对主要政治、经济区剥削严重,降低了这些地区农户个体抵御灾害的能力。主要政治经济区社会影响大,记载较为详细,政府对其关注度高。(任答4点8分)
18、(16分)(一)历史阐述
应从信息说明、原因和认识三方面进行阐述。
信息及说明(8分)
材料一中画报上女士服饰多样,反应了民国建立后,女性个性解放,追求时尚,审美观念的新变化。新风尚主要出现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这些地区开放开度高。
男性化的民国女子服饰以及革命志士秋瑾反映出清末革命思潮以及男女平等思想,女性同男性一样参与革命运动,展现了女子救亡图存的责任担当。
材料二中新式婚礼反映了中西合璧的婚俗习惯。西化的“文明婚礼”反映出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教育和婚姻习俗,近代社会呈现新气象、新风貌。接受教育的女学生反映了近代女子受教育机会提升。
家庭合影中男女服饰旗袍、长袍既有中式服饰又有新式服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反映出中国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的时代风貌。(信息与说明要逻辑对应才可得8分)
原因(4分)
原因及说明: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学东渐;启蒙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民国政府移风易俗的推动。(任答两点4分)
认识(2分):
民国时期服饰照片成为我们窥视社会发展的手段,反映了西方文化影响国人的社会生活。从尘封的民国照片中,我们可以一探女性在动荡的社会中的抗争,服饰照片展现了中国女性从传统束缚走向现代自由的进程,也映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表述成文(2分)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19.(13分)
(1)变化:白人所占比例下降;黑人和其他族群所占的比例上升;族群分类趋于文化导向。(3分:任答2点)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吸引移民涌入;冷战时期,亚洲曾爆发热战,拉美动荡,经济发展滞后,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地,欧洲移民比例相对较小;白人族群生育率低于其他族群;民权运动助推少数族裔的发展。受美国移民政策的影响。(任答3点6分)
影响:冲击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更加彰显了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影响了美国政治资源分配格局,推动政治多元化,有利于民权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