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6 14:56:45

文档简介

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
《莱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郴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
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
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刷表演
艺术家张大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
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
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
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
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
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
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
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
豫刷《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
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
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
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
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贼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
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
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
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
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
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
1◆
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语文学科答题卷
8.(4分)
17.(6分)
(1)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2)
正确填涂
考号
(3)
9.(6分)
0
[0]
[0][0]
[0]
[0]
缺考标记
[1]
[1]
[1][1][1]
[1][1]
[1][1]
[1]
[2]
[2]
[2]
[2][2]
[2][2]
[2]
18.(3分)
[3]
[3]
[3]
[3]
[3]
[3]
[3]
[3]
[3]
(3]
[3
[31
[4]
[4]
[4]
[4]
[4]
[4]
[4]
[4]
[4]
[4
[4
改为
改为

[5]
[5]
[5]
[5]
[5]
[5]
[5]
]
1
[6]
[6]
[6]
[6]
[6]
[6]
[6]
[6]
改为
[7]
[7]
[7]
[]
[7]
[7]
[7]
[
[8
[8]
[8
8]
[8]
[8J
81
[8]
[81
[9]
[9]
[9]
[9]
[9]
[9]
[9]
[9
[9]
[9]
[9]
19.(4分)
注意事项
10[A][B][C][D][E][F][G]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B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13.(1)如温公言,则国家之一切教养大政,皆可不举,宁独保甲也?
客观题
20.(6分)
1[A][B[C][D]
6[A][B][C][D]12[A][B[C][D
2 [A][B][C][D]7 [A][B][c][D]
15[A][B][C][D]
改为
3[A][B][C][D]11[A][B][C][D]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主观题
改为
4.(4分)
改为
14.(3分)
21.(3分)
5.(6分)
16.(6分)
22.(4分)

ㄖㄖ■
ㄖㄖ口




23.(60分)

囚■囚
囚■囚
口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1、C 解析:A项错误,《锁麟囊》是京剧而非话剧;B项“程派在京剧中最能保持‘味儿’”材料未提及,仅强调张火丁对技艺的执着传承;C项正确,材料一明确提到《朝阳沟》因家国情怀感动观众;D项“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无依据,陈澄的建议是为了推广戏曲传承,而非淮剧濒危。
B 解析:材料一仅提到舞台艺术因“现场性”和“可反复打磨”具有天然优势,但未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优劣,“更优于”属过度推断。
B 解析: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经典需经时间打磨、适应时代审美。B项《天下第一楼》经多年打磨成为经典,直接体现这一观点;A项强调影视化改编,C项为新创剧目,D项为未完成作品,均不契合材料一“经典形成过程”的论述重点。
4、答案示例:
① 具体印证观点:如列举《锁麟囊》《宝莲灯》等剧目,说明经典需技艺传承与生活温度;
② 增强说服力:通过张大丁、陈澄等实例,使“技艺守护”“文化扎根”等抽象概念具象化;
③ 丰富论述层次:不同剧种案例兼顾艺术高度、文化深度、生活温度,全面支撑“经典永不过时”的主旨;
④ 贴近读者认知:选用大众熟知的经典剧目(如《梁祝》),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5、答案要点:
① 打磨经典:提升作品艺术高度,融合时代审美(如结合微调、小碎步创新);
② 扎根文化:挖掘人性深度与家国情怀(如《朝阳沟》的家国精神);
③ 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心声,增强现实温度(如《宝莲灯》对真情的讴歌);
④ 推广普及:通过戏曲进校园、讲座演出等方式扩大受众(如淮剧进高校);
⑤ 培养传承:从青少年抓起,建立后备力量(如幼儿园淮剧班、大学生剧社)。
评分参考:第4题需结合材料一举例论证的作用,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第5题需综合两则材料,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答案】6. C 7. B
8. ①加剧悲剧氛围:通过冷漠、嘲讽的态度,直接加深鸣凤的绝望,推动其走向死亡,强化悲剧性。
②揭示人性异化:同为仆人却对鸣凤缺乏同情,暗示封建制度扭曲人性,导致底层群体间的对立与冷漠。
③增强戏剧冲突:其尖锐的台词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与环境的矛盾,深化主题表达。
其它答案:
①情节推动者:通过老更夫与鸣凤的对话,直接推动鸣凤走向死亡的结局(如“不拉,死了好”彻底断绝其求生希望);
② 社会批判的象征:其“疯癫”语言(“小娼妇”“丫头没有好的”)代表封建伦理对底层女性的污名化与压迫;
③ 人性冷漠的镜子:老更夫的麻木与冷酷,折射出封建制度下底层民众的愚昧与道德扭曲。
9. ①展开情节的方式:
小说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如“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剧本直接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如“您不能出来一会儿?”“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②表现心理的方法:
小说可以用叙述性语句直接呈现人物心理(借助叙述者全知视角多维度刻画人物),如“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
剧本通过人物台词和语气表现人物心理,如“(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突出鸣凤的求援与抗争失败后的绝望。
补充答案(第9题):时空处理的差异:小说:可自由切换时空,穿插回忆与心理(如文本一插叙鸣凤“一生的最后一天”的绝望心理);戏剧:需在固定场景中集中呈现冲突(如文本二始终聚焦觉慧窗前与花园,通过紧凑对话推动情节)。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答案】10. DEG
11. C 12. B
13. (1)如果按照司马光的说法,国家一切教育训练的事业都可以不做了,为什么只说保甲呢?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4. ①驳论点:司马光认为“中国之民,虽教之以武事,亦无所用”,梁启超通过归谬法,对其观点的合理性进行了反驳。②驳论证:司马光以保甲法“事既草创,调发无法,比户骚扰”来否定保甲法,梁启超认为其无视变法成效而“追罪往昔”,对其论证的逻辑性进行了反驳。③驳论据:司马光以“耆老不识兵革,见有戎服执兵者,叹息以为不祥”来证明保甲法的不合理,梁启超认为国家政策不能取决于部分见识短浅的老人,对其论据的有效性进行了反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如”,按照;“举”,发起、兴起(做);“宁”,为什么;各一分,句义1分。
(2)“不为怨者故”;“度”;“是”;判断句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时任陈州知州的司马光上疏要求停止实行保甲法,他写道:自从唐朝开元年间以来,征调农民当兵的法度已经废弛,戍守攻战都靠招募的长于征战的士兵,民间哪有懂得打仗的人?我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四方无事,头发花白的老人都不认识兵器。一旦在田间务农的人都穿起军服拿起武器,在田野里奔跑驰骋,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叹息不已,认为是不祥之兆。这件事从一开始调度就很混乱,挨家挨户地骚扰,一户都没有遗漏。朝廷又时常派遣督查的人,到处巡视检阅,所到之处就安排犒劳赏赐,浪费的钱财可以用巨万来计算。这些钱财都是很残忍地从老百姓手里一分一尺收敛来的,使用时却像对待粪土一样(毫不珍惜)。那些乡民百姓,只会觉得劳役很辛苦,不会(因为给他奖赏)就感恩戴德。农民这样辛劳,国家的花费又是如此之大,而这些民兵最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如果让他们捕捉盗贼护卫乡里,则用不了这么多人。如果让他们戍守边境,从事征伐,则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外族民众,平时就靠骑马射箭为生,攻伐作战是他们的风俗,从小到大,没有别的事情。而中原的老百姓大多数从事农业,在田间劳作,即使再把兵器发给他们,教他们武艺,在练兵场上按照阵法或进或退,看上去很整齐,很有章法,但如果派遣他们和敌军遭遇,刚一击鼓鸣镝交战,就可以预料到他们会溃败,这一点不用怀疑,这难道不是耽误了国家大事吗?
材料二:司马光排斥保甲法的原因,根据他所秉持的理由也不过如此罢了。我今天就试着选取(一些内容)和他讨论一下。他说百姓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上百年了,所以不能恢复民兵制度是形势所迫。但是,人为万物之首,最为尊贵,其原因就在于人是善于学习的,就算以前没有见过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如果国家用奖赏来鼓励他们学习,那么没有不能训练成功的,更何况百年之前的遗迹并没有完全湮没呀。如果按照司马光的说法,国家一切教育训练的事业都可以不做了,为什么只说保甲呢?他还说,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不熟悉战争了,见到身穿军服、手拿武器的人,会叹息并认为是不祥之兆”。大臣应该为国家谋划百年大计,但是他的政策却取决于边远乡村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天下的事就可以想见了。如果像司马光说的那样做,举国讳言打仗,执冰以嬉,对于歌舞升平来说是很好了,但此后北方外族长驱直入,百座城池都望风披靡,我却不知道它这又是什么祥兆呢?他还说,“保甲法刚开始实行的时候,调度很混乱,每家每户都受到骚扰”。任何属于开始实行的事情,(由于)没有积累经验,举措有失当之处,料想在所难免,但也要看它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发生一些问题,也应该坚持下去,不能戛然而止。何况司马光说这番话的时候距离熙宁初年开始实行保甲法已经过去十七年了,官吏已经熟悉了此法,而且法令也已经有了成效,这时却翻出老账,难道公平吗?况且,过去因为百姓不熟悉军事才要兴办这样的民团进行教练,也许骚扰了百姓,但今天要把百姓已经熟悉的生活完全改变,难道不是另一种骚扰吗?他还说,“用于奖励和赏赐的钱财浪费了国家财政”,表面上好像是这样。但为什么不想一想,保甲的经费其实来自封椿和禁军缺额所节省下来的军费,并没有动用国家财政一文钱。实际上,为了保持国家的实力,这些钱有时是不能省的。如今世界各国,不惜花费数以亿计的资金来发展海军,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它在前面已经节省很多了。至于他最后的论调,以为中原的老百姓虽然加以军事技能的训练,也是毫无用处的。按照他的说法,似乎外国人就永远适合充当征服者,而中国人就永远适合充当被征服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C 16. 同:①诗词都剖析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贪图安逸享乐。比如诗中感叹“逸乐安知与祸双”指出子孙的奢华逸乐导致断送政权。词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感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②诗“后庭余唱落船窗”,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都指出现实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批判当权者依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不同:诗歌尾联认为千百年来,兴亡更替是常见现象。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3)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18. “密”改为“秘”;“和”改为“合”;“章”改为“彰”
19. A与现代观测的天文现象相吻合//吻合现代观测的天文现象
B反而能够互相启迪和借鉴
20. ①古代神话不仅仅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④我们(现代人或当代医学)能否从中找到现代健康管理的新思路?/能否从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养生之道中找到现代健康管理的新思路?
⑤去挖掘古代神话背后丰富的信息
21. 示例一:我们如今通过科学能揭示出一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古代神话中蕴含的科学思想。
示例二:科学的进步让我们通过科学揭示出一些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科学的进步)让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古代神话中蕴含的科学思想。
22. 示例一:不必使用。此处用的就是稀奇古怪的本义,没有特别强调(2分),只陈述古代神话的一些奇怪现象。(2分)(缺少观点扣1分)
示例二:要使用。此处用双引号表示强调(2分),作为对上文所说的现象的总结,也引出后一句希望人们一起探究的呼吁。(2分)(缺少观点扣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