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语文临门卷12(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语文临门卷12(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5:11:43

文档简介

新斋考
语文临门
2卷
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
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首联、领联、颈联、韵脚等;评论中所用肥、瘦、病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健、壮、弱等术语,都是一种把文学艺术拟人化的隐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喻。假如孤立或零散地看,这些片言只语似乎只是
在中国古代,有些终体认同的观念如诗言志、文
微不足道的一时兴到之语,但是如果把它们集中起
本于经、文以戟道等比较显豁易见,多为人们所了
来,就可以看出这些比喻并非偶合,而是反映了中国
解、学术界的研究也很深入。但也有许多隐性的集
古人一种深刻的文学观念,即把文学艺术形式与人
体认同,它们往往散落在零碎的文献记戴中,或者隐
体形式都看成是有生命的结构。笔者把这种人、文
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常谈里。所以不但需要一番
同构的比喻,称为“生命之喻”。“生命之喻”反映出
爬罗别抉的功夫,更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能穿透语中国古人集体的文学认同,即把艺术形式视为一种
言的表层,发现其深处所隐藏的思想观念。中国古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的动态整体,并且推崇生机
人喜欢通过各种比喻来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并勃勃、灵动自由、神气远出的生命形式,要求文学艺
搁示其特征,比喻背后有观念的支撑,它也是认知
术应具有和生命运动相似相逼的形式。
的一种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比喻为另一种事物,让
如果说“生命之喻”属于隐喻,关于文意与兵法
人们认识这一事物新的特征。这些比喻的运用具有之关系的比喻,则可谓明喻。古人明确提出过“文章
普泛性,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也属
一道,通于兵法”,或者干脆说“兵法即文法”。以兵
于中国文学集体认同的一部分。从比喻入手来研究
法喻文法由来已久,比如刘勰《文心雕龙》论及“势”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不但是一个别致的角度,也是
者甚多,而且还专门设置《定势》一篇。刘勰所谓
一种独特的方法。
“势”,明显受到兵学思想的影响:“势者,乘利而为制
中国古人用过许多比喻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也。如机发失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他直接借
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是把文学艺术作品比喻为人用《孙子》兵法的思想,其以水和箭为喻也是借用《孙
体。笔者经受钱钟书的影响,写过《生命之喻一一论
子》兵法的。古人认为文法与兵法相通,所以兵法的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一文,讨论中国术语,可以用来表达文学批评的技法。如“势”与
文学批评中的人化比喻。自六朝以来,这类例子很“法”,“奇”与“正”,伏笔与伏兵,“避”与“犯”等术语
多。如《文心雕龙·附会》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与观念,都为文学批评注入活力,提供了非常有生命
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力的论题与范畴。另外,一殷谈写作技巧总有着相
商为声气。”所谓“神明”“骨髓”“肌肤”“声气”都是源之嫌,而以兵法论文法,不但形象生动,还可以提高
于人体的术语,是一种比喻。颜之推《顽氏家训·文技巧论的理论品位,所论似乎是运筹决胜之大计,而
章》亦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不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雕虫小技。如吴乔论诗:“意
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所谓“心肾”“筋骨”“皮肤”皆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由有主将,故
为人体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比喻。中国古代的许多号令得行,而部曲兵卒,莫不如臂指之用,旌旗金鼓,
审美概念如:风骨,形神、筋骨、主脑,诗眼、气骨、格秩然井然。”这是以兵法喻诗的构思与结构。古代诗
力、肌理、血脉、精神、血肉、眉目、皮毛等;律诗学中文评乃至小说戏曲批评中,喜欢用阵法比喻作文之
·12-1·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12)答案解析
1.【答案】B
秘倾向呢”,意思是我们让老人算命并不是真的相信“命
【解析】B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文本第一段。文中原意是
是天生的”,这只是一种悲观的态度,“经受了生活风
中国古人运用比喻,“让人们认识这一事物新的特征”,
雨”在原文也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新的特征”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征,只是用比喻的方式
7.【答案】C
让人们更易认识。选项之意则是比喻让事物具有新的
【解析】原文没有用到“排比”的修辞手法
特征,带在“新的特征”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非比喻赋
8.【答案】①算命老人面对嘲笑者的质疑,坚定地相信“命
予的。
是天生的”,信命顺命。②算命老人垂暮之时,对知识和
2.【答案】D
远方产生了敬畏,面对远方回来的我们,对曾经坚信的
【解析】相比其他三项,D项没有明确的共知的理论,是
“命运”产生了疑惑与动摇。
一种更为隐性的集体认同。在中国古代,“愚”的品性或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答题时需要找到关于人物
形象,往往也是一种超越于“智”的象征。孔子对宁武子
的描写,从中分析人物心理。从“先生,命是天生的,丝
之评语云:“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毫不错的,我们照着书上推算呢”可知,以前算命老人对
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愚”是比“知”境界更
命运的存在坚定不移,是信命顺命的态度;从“你们读
高的品性。
书先生早已不相信了”“对自己的职业失了信心”“在甚
3.【答案】A
么面前低下了他倔强的头呢”可知,面对有知识的、从远
【解析】A项完全符合“兵法即文法”这一观点,可以作
方回来的我们,算命老人对自己之前坚信的“命运”产生
为其论据。“兵不厌诈,避实就虚”来源于《孙子》兵法,
了怀疑。
迁移运用在写文章中,正是“兵法即文法”的有力证据。9.【答案】“弦”既指算命先生拨弄的三弦,又象征地揭示
B项仅强调了《孙子》兵法具有文学性,与“兵法即文法”
命运的旋律。算命老人从坚定相信、顺应命运到对自己
没有关联。C项只是“文法”和“兵法”的比较,也不是
的职业产生怀疑,说明没有既定的命运,命运的弦掌握
“兵法即文法”。D项与“文法”无关,与“兵法即文法”更
在自己手中,提示读者要积极地面对生活。
无关联。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意蕴,本文标题是词语,因此也
4.【答案】①古人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即容器之喻,
就是分析“弦”这个意象在文章中的含意。分析词语含
本体是虚无之物,喻体是映在水中的月和镜子中的花。
意,需要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角度人手。本文中,“弦”
比喻可以看到却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②钱钟书《围
的表层含义就是算命先生拨弄的三弦,深层含义需要结
城中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合主旨分析,结合文章内容,算命老人从坚信“命是天生
城里的人想逃出去。”这句话也是容器之喻,本体是婚
的”到对此产生怀疑,说明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
姻,喻体是“围城”,“围城”即一种四周被包围、在外无法
运。在命运面前,我们不要当看客和听众,要把命运的
窥视、进人后又无法挣脱的容器。不仅在写婚姻,也在
弦握在指间,用心弹拔,奏出无憾的乐曲,
写人生,“围城”隐喻着处处碰壁的现实社会和无法挣脱10.【答案】ACE
的人生困境。
【解析】正确断句为: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了对材料重要观点的理解,恤考
择,不肯面折庭争。
查了学生关于经典著作的知识储备。比喻并不是难点,
考查文言文晰句的能力。做这类题,要根据句子的意
是否能够快速调用相关知识储备才是难点,功在平时,
思、语法结构以及一些常见的断句标志来进行分析。
须在日常备考中注意多积累、多总结。
①每朝会议:“每朝会议”表达的是“每次朝廷商议$
5.【答案】特征:以兵法比文法以兵法喻文法
情的时候”,“每胡”作时间状语,“会议”是调语,句子表
妙处:①让文学批评更有活力与生命力;②让文学批评
意完整,听以在“会议”后应断开,即A处要断句。
更加生动形象:③提高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品位,④体现
②开陈其端:“开陈其端”意思是“向皇上清楚地说明
了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具有超越文学之外的文化学与
审情的始末”,“开陈”是谓语,“其端”是宾语,结构完
社会学意义。
整,因此在“其端”后应断开,也就是C处要断句。
【解析】“行文如张劲餐,务尽其势”,用“张劲臀”比喻行
③令人主自择:“令人主自择”表示“让皇上自己做选
文,属予典型的以兵法喻文法。这正是这一句评说的重
择”,“令”是使令动词,“人主自择”是“令”的宾语部分,
要特征。妙在何处呢?转换一下,这道题相当于在问
句子完整,所以在“自择”后应断开,即E处要断句。
“以兵法比文法”有何妙处。结合材料,我们在最后一段
④不肯面折庭争:“不背面折庭争”意思是“不愿意在
论“兵法即文法”的文段中寻找、概括其妙处即可。
朝廷上当面驳斥别人,和别人在韌廷上争论”,“不肯”
6.【答案】C
是谓语,“面折庭争”是“不肯”的只体内容,句子表意连
【解析】原文说“我们怎样向他解释我们这种悲观的神
贯,中间不需要断开。
一答4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