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5: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wù ǎi)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qiān xǐ)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wù ǎi) ②(qiān xǐ)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纠正 ②缄默
(3)“缄默”一词的解释是 。
(4)文段中加横线的“赌”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 部,再查 画。
(5)文中两处□应填的标点符号一样,都是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2.班级开展“低碳生活”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材料提炼信息:
材料:2023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29%,是美国的2倍多。家庭碳排放占比中,用电52.3%,交通28.9%。(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环境报告》)
结论:
(2)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使用对偶修辞。
(3)修改病句: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环保意识。”
修改:
(4)设计两项校园低碳实践活动。
三、语言表达
3.某校八年级开展了主题为“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下面是小伟分享的一段参观博物馆后的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今天,【甲】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了滴漏、刻漏、沙漏、圭表、日晷和计时装置。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古代计时装置的设计原理主要有三大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计时。【乙】探索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不戒骄戒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就一定能揭开更多的奥秘,创造出更多适宜社会、适宜百姓生活的东西。
(1)【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2)【乙】处画线句子否定不当,应将“    ”删去。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A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B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C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
5.“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这句话是从第⑦段画线文字中摘出的句子,它在文字中所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A.第A句之前 B.第AB句之间 C.第BC句之间 D.第C句之后
6.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B.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C.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7.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
【文本二】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致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儿朵朵开”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中播种的时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节选自《春色正中分》。作者:刘汉杰)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本一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B.文本一第⑤段指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证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文本二第①段中提到春分节气,在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恰逢春季之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D.文本二第②段中加点的“候应”一词,和文本一第②段中加点的“物候”一词意思相同,没有区别。
E.文本二第③段多次引用与春分相关的谚语,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9.文本一④到⑦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更改它们之间的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理由。
10.文本一的第①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都写了哪些相似的物候现象,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列举这些物候现象的作用。
五、名句名篇默写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立春过后,大地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3)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 ,春天就来到了。(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4)《子衿》中,主人公睹物思人,以至发出反问,责怪对方不留音信的句子: , 。 , ?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
六、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救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4)故治国常富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1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
1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七、作文
16.作文。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请以《我的低碳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第2单元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 雾霭 迁徙
(2) jiū zhèng jiān mò
(3)闭口不说话(意思对即可)
(4) 贝 八
(5);
【详解】(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雾霭:wù ǎi,意思是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②迁徙:qiān xǐ,动物或人类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原地,向其他地方移动或迁移到其他地方的行为。
(2)本题考查字音。
①纠正:jiū zhèng,改正(缺点、错误)。
②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言。
(3)本题考查解释词义。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言。
(4)本题考查查字典。
“赌”字属于左右结构的字,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部首“贝”字,一部分是“者”。所以先查部首“贝”。而“者”的笔顺为: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一共八画。故再查八画。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根据句子“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和“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可知,第一个句子说明如果主红雀做错了可以修正自己的错误,第二句子说明如果花鼠遇到暴风雪也有机会再去睡觉。两种情况都是表达能挽回刚才的错误或者挽救之前做法。两个句子属于并列关系,故两句之间应该用分号。“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说明大雁起飞后,再改变不太容易,是从反面说明的,所以和前文也是构成转折关系,是用“主红雀”“花鼠”来强调大雁飞行的艰辛,故第二空缺处的标点,也是分号。
2.(1)我国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用电和交通。
(2)示例:节约一度电,点亮一片天;少开一次车,多留一抹蓝。
(3)删去“通过”或“使”。
(4)示例:①开展“旧物改造”手工比赛;②组织“步行上学周”打卡活动。
【详解】(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结合材料“家庭碳排放占比中,用电52.3%,交通28.9%”可知,用电和交通在家庭碳排放占比中分别占据超过一半和近三成的比例,是主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我国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用电和交通。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作答此题,围绕“低碳生活”,需突出减少碳排放的行为(如节能、绿色出行等)与环保目标的关联;对偶修辞要求上下句结构相同、词性对应、意义相关,兼具节奏感与宣传力度;可从家庭用电、交通出行等主要碳排放场景入手,倡导具体行动(如节约用电、选择公共交通),并体现环保成效(如守护地球、共筑绿色未来)。
示例:节约用电,拔插头关电源,点滴之举降碳量。绿色出行,骑单车乘公交,方寸之间护地球。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该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即可。
(4)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活动需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如教室、宿舍、校园环境),具备可操作性和参与度;围绕“减少碳排放”设计具体行动,如节能、资源循环、绿色出行等;通过实践体验、竞赛、创意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例:举办校园“无塑日”暨旧物循环市集活动;开展节能先锋挑战赛。
3.(1)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了滴漏、刻漏、沙漏、圭表、日晷等计时装置
(2)不
【详解】(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甲】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计时装置包括滴漏、刻漏、沙漏等。把“和”改成“等”即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乙】处画线句子否定不当,删去“不”即可。
4.B 5.B 6.D 7.举例子,通过原子弹爆炸场地发现斯石英,真实具体地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B.根据第②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故选B。
5.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A句“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表明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此时插入“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这里的“这种情况”指的就是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的情况。然后B句“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接着说明由于火山喷发温度极高,斯石英会被转化为普通二氧化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合理的逻辑链条,使得说明更加清晰、连贯,符合行文的逻辑顺序;
故选B。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⑩段“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以及第 段“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可知,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重要依据是发现了斯石英,且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本项“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没有明确指出与“撞击说”或“火山说”的直接关联,不能作为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依据;
故选D。
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画线句“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中,列举了“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了斯石英”这一具体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因为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特殊场地发现了斯石英,就真实而具体地证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要有巨大的压力这一关键要素,使读者对斯石英形成所需的压力条件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8.AD 9.不能更改。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 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属于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属于时间因素,这样安排说明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10.两个文本都写到了候鸟来、花儿开的物候现象。文本一的第①段写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物候和物候学;文本二的第②段写初候玄鸟至等物候现象,是对古人“候应”之说的解释说明。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A.第④段划线句“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列举南京桃花和北京桃花开放时间的差异,以及南京刺槐和北京刺槐开花时间的差异,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二十天”“十天”这些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本项“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误;
D.根据文本一第②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知,“物候”是指自然现象;根据文本二第②段“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可知,“候应”是指每候对应的物候现象。二者意思不同,有区别。本项“意思相同,没有区别”有误;
故选AD。
9.本题考查段落的顺序。
根据第④段“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可知,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越往北物候现象出现得越迟,且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据第⑤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可知,经度的差异会影响物候,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同纬度内陆来得迟。
根据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可知,高下的差异会导致物候现象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表现,春夏两季越往高处物候现象越迟,秋天则相反。
根据第⑦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可知,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存在古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会提前到来。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的,不能更改它们的顺序,这样的安排使文章说明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10.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文本一第①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可知,文本一写到了候鸟布谷鸟的来去以及杏花、桃花开放的物候现象。根据文本二第②段“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儿朵朵开’的美景了”可知,文本二写到了候鸟燕子的来去以及花儿开放的物候现象。所以,两个文本都写到了候鸟来、花儿开的物候现象。
作用:
文本一第①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列举了一些物候现象,如杏花开放暗示耕地、桃花开放暗示种谷子、布谷鸟唱歌表示割麦插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紧密联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了第②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对物候、物候学的说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物候现象与物候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二第②段“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儿朵朵开’的美景了”列举春分的三候,即玄鸟至、雷乃发生、始电等物候现象,具体详细地解释了古人“候应”之说的内容,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每候对应的物候现象,从而对古人的这一说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这些物候现象的描述,也展现了春分时节的自然特点和气候变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1. 气蒸云梦泽 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暖流的雾霭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详解】默写诗文名句,要根据上句写出下句,根据下句提示写出对应的上句,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干提示默写对应的句子。如⑧⑨句要默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应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本题注意“泽”“沉睡”“雾霭”“衿”“嗣”“阙”的正确书写。
12.(1)围(2)放弃(3)同“叛”,背叛(4)所以,或因此 13.(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14. 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15.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①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②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
③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④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故,所以。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重点词语: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以,凭、靠;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2)句中的重点词语,是以,因此;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对句意的疏通来概括作答。根据【甲文】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乙文】语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可知,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以民为本,但甲文是从“得道或施仁政”的角度,乙文是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理解两个“道”的含义。两篇文章中的“道”是不一样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可知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意思是: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可知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16.例文:
我的低碳生活
以前,我总是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从晚上滴到明早,冰箱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浪费水,又浪费电……
现在,我听到了城市在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我渐渐有些懂了。我开始了“低碳生活”。
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上注重节能减耗。除了做作业必须开灯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灯来相助。因为我们的客厅大,窗外的照明灯照进来都可以醒目地看到室内的一切,吃饭时,真像一桌“烛光晚餐”,这真是一大盏“天然的灯啊!”
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龙头拧的紧紧地,不让水“逃”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爸爸妈妈会不会做好,每次看见爸爸妈妈进洗手间洗手并顺其自然的把水龙头关紧,我十分高兴,我希望 “低碳家庭”会做的更好。
冰箱里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说很浪费电,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积如山的硬纸板,把它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贴上了各种分类的标志,然后,按分类去整理,不一会儿,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焕然一新,一眼就目睹摆放整整齐齐的东西。这样,既帮助了我们,又节省了电。
原来,电器开着,就连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
每当我看见妈妈要把洗衣粉的桶扔掉时,我会上前去阻止。我会把它做成一个小垃圾桶,有的像个洋娃娃,粉嘟嘟的脸,可爱极了!有的又的像只小动物,活灵活现的,真像一道美丽的“风景”!
当夜幕降临,晚饭过后,路边的霓虹灯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光彩,老爸总是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掉,只剩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然后,趴在窗户上,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唱着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是五音不全,一塌糊涂。
养花是妈妈的爱好。家里的吊兰、常春藤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在每个炎炎的夏日,妈妈总会把花搬进家里来,大家看着那些绿色,允吸着那些绿色,心中顿时感觉丝丝的凉意,有了好空气又养眼,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么好的家居环境,并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我;低碳;生活。“我”表明要写自己,要有真情实感,不能胡编乱造。“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包括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等,“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已经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材料可知,“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立意上围绕此思考即可。根据题目要求,要写成“一篇叙述性文章”。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低碳生活主要指什么,可以写步行、骑自行车上学,可以写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用塑料袋;也可以写节约用水、用电;还可以写对环境的保护等。然后叙写自己的在“低碳生活”中的故事,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可以以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写多种低碳生活方式,也可以写一个方面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低碳生活”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