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六单元第3课时18文言文二则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六单元第3课时18文言文二则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5: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文言文二则
内容分析: 《囊萤夜读》是关于古人勤学苦读的励志故事。该文包含34个字,两句话。第一句讲述了车胤非常好学,学识渊博。第二句举例说明车胤的勤学,讲了他家里穷苦,买不起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照明,继续读书的故事。《铁杵成针》讲了学业不理想,正想要放弃的李白,被溪边磨铁杵的老妇感化,继续读书的劝学故事。粗长的铁杵与细小的缝衣针的对比,年迈的老妇与少年李白的对比,引起了小李白的深思。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是做人做事要锲而不舍定能有所成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文言文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与精神内涵。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节奏,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提炼关键词句描述人物品质。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古今学习条件,辩证思考“勤学苦读”的现实意义。分析人物行为与品质的关联,培养逻辑概括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与赏析,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悟古人高尚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感受古代少年勤勉刻苦、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认识抗日小英雄雨来;一起讨论小男子汉的标准是什么?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阅读成长故事集齐成长勋章。 活动流程:追寻,古之圣贤成长路——走进“文言文研学营”,在经典典籍中感受古人勤学苦读、锲而不舍的优秀品格,共同收集象征着成长与蜕变的“勤学徽章”!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图片,质疑问难
1.质疑导入: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是真是假”。 教师:图片中这根铁杵可以变成绣花针你相信吗? 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有哪些同学们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办到的请举手。好, 那么请想一想,铁杵成针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众说纷纭,让我们带着疑问和猜想走进今天的课堂——铁杵成针 2.揭示课题:在阅读文章前,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题目。 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是磨成、做成的意思,针指缝衣针。题目的意思就是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通过课题了解故事内容,激发探究热情和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节:初读课文,感受文律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注意文言文的停顿与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教师示范朗读《铁杵成针》,强调文言文的停顿、重音和语调。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注意停顿和节奏。 4.分组朗读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指导。 5.指导字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重点生字, 出示生字,学习“卒 ”,请你说一说我们经常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学生预设1:“象棋里”,那在象棋里他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预设2:士兵衣服前面会有这样的字样代表自己的身份 甲骨文故事法: 课件出示“卒”的甲骨文(如下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字形解析: “卒”像一件带有纹饰的古代衣服(“衣”字加交叉符号),本义指古代服役者穿的制服(如士兵、差役)。 引申为穿制服的人(如“士卒”),后因士兵服 役结束,引申为完毕、结束(如“卒业”)。 编创口诀: “一件衣服加道纹,士兵穿它去参军;任务完成叫‘卒业’,‘卒’字意思记在心! 引申义相关:卒业(毕业)、暴卒(突然死亡)、生卒年” 认识“逢”字。 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逢”由左“彳”(表示道路或行走)与右“夆”(表音兼表义)组成,会意“行走中相遇”。部分金文版本下方添加“艸”(草),可能象征野外相遇的场景, 口诀记忆: “走之旁,丰收藏,路上相遇乐洋洋!” 动作模仿: 同桌之间用双手模拟双脚走路,遇到同学时击掌,边做边念:逢!逢!遇到你啦 。 帮“逢”找家人:想一想“逢”的形近字都有哪些呢? 口诀区分: “逢人相遇用走之,山峰有山尖又高,金属锋利才有锋,蜜蜂有虫嗡嗡叫!” 指导书写:“逢”半包围结构,被包部分的撇、捺都不要写的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的舒展;起笔要轻,捺角要平。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节:读一读他的故事
初读古文,你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说一说你是从哪里猜出来的,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学生预设:“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教师引导:“李太白”这个名字好熟悉,是谁呢?把你知道的有关他的知识分享给同学们吧。 学生预设: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人们这样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教师质疑:这么伟大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学习好像不太认真呀,后来是什么事情使他专心学习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呢?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1)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教师提问:小李白路过这条小溪的时候碰到了谁?她在干什么?用文中的话说出答案。 学生预设:逢老媪方磨铁杵。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媪”什么意思吗?我们曾经在哪里学过它的意思呢? 学生预设: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媪通常指的是年纪比较大的妇女尊称,具体年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师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整句译文是:(他)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2)出示“问之,曰:‘欲作针。’” 预设:问之(上文中的老妇人),曰(说):“欲(想要)作针。”整句译文是:(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李白会问什么? 预设: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3)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预设:太白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整句的译文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教师引导理解:李白被老婆婆的什么感动了? 预设:老奶奶这么大年龄都能坚持做一件事感动着。 教师继续引导:此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老婆婆如此坚持不懈,我呢?就这样放弃了学业,真不应该;我也要回去读书了,老奶奶能坚持磨杵成针,我也一定能坚持学有所成。 (3)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意思。你可以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对比分析: 将李白与老媪的行为对比,小组完成表格: 人物 行为 品质 李白 弃去→还卒业 知错能改、虚心学习 老媪 磨铁杵→欲作针 坚持不懈、目标坚定 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将未解决的问题写在小本上,供后续师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组内的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第三节:讲一讲他的故事
1.分组合作,创意复述: 任务分工:每组4人,分角色准备(叙述者、李白、老媪、旁白)。 创意要求: 添加合理细节(如李白的神态、老媪的动作)。 用口语化语言讲述,避免直接翻译文言文。 可辅以简单道具(如用尺子当“铁杵”表演磨针动作)。 提供语言支架:“大诗人李白小时候……有一天…… 李白路过这条小溪……从此以后……成为了……”。 2.“最佳故事家”评选: 评价标准: ★★☆ 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 生动形象,有创意细节。 各组代表上台复述,学生评委打分(1-3星),教师记录得分。 3.主题概括。 同学们,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的少年李白。感受到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优秀精神品质。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像年少时的李白一样持之以恒地勤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学生积极参加情景表演:(事例) 叙述者:“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有一天他逃学出去玩……” 李白(做逃跑状):“读书太无聊了,我要去钓鱼!” 老媪(弯腰磨杵):“孩子,我要把这铁杵磨成绣花针。” 旁白:“李白被老奶奶的话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拓展作业:想一想,两则文言文故事的“勤学”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有什么收获,写一写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