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学年初中生物中考复习备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人体皮肤能够感知温度,能分泌汗液。人的皮肤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2.珊瑚虫常与藻类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下列实例与此类关系不同的是( )
A.花生根部的根瘤菌和花生 B.人体大肠内的大肠杆菌和人
C.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 D.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
3.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开展了以金鱼藻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的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金鱼藻和斑马鱼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生产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4.假如某生态系统中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的捕食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 B.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
C.捕杀丙对丁没有影响 D.丙和丁既有捕食也有竞争关系
5.小明发现自己不吃早餐时,上午易感觉晕眩。这时最需要补充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维生素 D.无机盐
6.萌萌父亲生日,萌萌为家人准备了爱心午餐,有米饭、家常羊肉、香煎刁子鱼、生炒土鸡和豆腐汤。从均衡膳食的角度看,还应增加的食物是( )
A.红烧排骨 B.银耳粥 C.馒头 D.青菜
7.长时间佩戴大音量的蓝牙耳机,可能会导致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听力下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 )
A.耳蜗 B.听觉中枢 C.听觉神经 D.外耳道
8.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最关键的变化是( )
A.使用工具 B.制造工具 C.学会用火 D.直立行走
9.下列动物与其主要运动方式对应错误的是( )
A.草鱼———游泳 B.家鸽————飞行
C.蜗牛————爬行 D.甲鱼———行走
10.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工作,失重和用力习惯的改变会导致其运动机能下降。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每日坚持锻炼身体,主要目的是防止( )
A.关节脱臼 B.肌肉萎缩
C.韧带拉伤 D.骨裂骨折
11.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四种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与错误”次数 138 70 34 5
A.四种动物中最低等的是甲
B.无法判断动物的高等与低等
C.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是社会行为
12.“母恩似天,我们的生命孕育于母体内”。胎儿在母体内的生活环境是( )
A.胎盘的血浆中 B.脐带的血液中
C.子宫的羊水中 D.输卵管内
13.下列关于生物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根、茎、叶
B.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C.林奈的双名法是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
D.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目、纲、属、科、种
14.病菌大多“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B.细菌的营养方式大多为异养
C.细菌和真菌能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D.真菌体内提取的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病毒等微生物
15.我国有许多描写植物的文学作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中描写的藻类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
B.“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中描写的蕨用种子生殖
C.“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中的银杏的果实叫“白果”
D.《爱莲说》中描述的莲,其莲子中的有机物是通过体内导管运输而来
16.卷叶象甲是一种农业害虫,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雌虫在植物叶片上产卵后,将整个叶片加工成卷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下列关于卷叶象甲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
B.卷叶象甲体表有外骨骼保护
C.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甲壳纲
D.将整个叶片加工成卷筒状属于先天性行为
17.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8.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形成于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C.米勒模拟实验中合成了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
D.米勒模拟实验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哺乳类是由鸟类进化而来的
C.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
D.在地质年代较早的地层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20.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能( )
A.促进物质循环 B.维持生态平衡
C.帮助传播种子 D.帮助植物传粉
21.细菌抵抗恶劣环境时所形成的休眠体是( )
A.孢子 B.结晶体 C.芽孢 D.孢子囊
22.克隆猴“中中”“华华”的诞生,让《西游记》里的神话“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即将成为可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中”和“华华”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B.“中中”和“华华”的性别与B猴相同
C.“中中”和“华华”的性状与A猴无关
D.这个事例说明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遗传
23.科学家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转入到某种植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植物能在晚上发光。此项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下列情况所应用的技术原理相同的是( )
A.诱变出的太空椒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 D.克隆羊“多莉”的出现
24.下列不属于现代文明病的是( )
A.肺结核 B.重度肥胖
C.脑血管疾病 D.糖尿病
25.青春期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积极锻炼,劳逸结合 B.合理营养,均衡膳食
C.熬夜看书,努力学习 D.尊敬师长,为人和善
二、综合题
26.建造塑料大棚可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黄瓜秧苗培育简便,是大棚种植常选的果蔬作物,也是餐桌的常备品。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显微镜观察黄瓜叶横切面,如图三所示,应该选择目镜A和物镜 进行对光。
(2)顺时针转动图三中的B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注视显微镜的 。
(3)图一为黄瓜叶片结构示意图,叶片主要由表皮、叶肉和 (填序号)组成。
(4)图一中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是 ,该结构又是植物 作用失水的“门户”。
(5)图二是黄瓜一天内光合和呼吸两种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只在白天进行的是 (填“甲”或“乙”),此活动主要发生在图一中的 (填序号)。
(6)从图二中可以看出。黄瓜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是 。为了提高黄瓜产量,请你为瓜农提出至少两条建议。 。
27.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最重要的生殖方式,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保证了物种的延续。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依据 。
(2)依据胚胎发育方式的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卵生和① 。乙图一为鸟卵结构示意图, 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保证了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图二中胎儿通过 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受精的场所是图三中的 。(填序号)
(3)若甲图②是进行体外受精的脊椎动物,它的发育方式为 ,和它具有同样发育方式的还有无脊椎动物中的 。
(4)身边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则是通过 和 进行繁殖的。
28.3月26日,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岳阳县“青商杯”职工健康跑步比赛在荣家湾举行,3000多名爱好长跑的职工参与活动。参赛者在跑步过程中需要调动身体的多个系统协同工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跑步时,人体需要大量能量的供应,这主要与细胞内 (填细胞器)有关。
(2)跑步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受到 的调节。
(3)参赛者在跑步时会通过大量出汗排出体内废物,而冬天排出体内废物的途径主要是 。
(4)某男性参赛者的父亲患有红绿色盲(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该参赛者本人是否可能患红绿色盲? 。此男子有个妹妹,她携带致病基因的机率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9.清明节期间,小刚同学和父母一起回乡祭祖。他发现墓碑前去年祭拜的塑料花还完好无损。返校后他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到底是用鲜花祭祖好还是用了塑料花祭祖好的探究。
实验材料:鲜花、塑料花(颜色、大小、形状与鲜花相近)、塑料瓶、堆肥土壤、喷壶、标签纸、电子秤。
实验步骤:1)称量并记录10片山茶花花瓣和10片塑料花瓣的初始质量。
2)将鲜花花瓣和塑料花花瓣分别装入塑料瓶中,标记为A组和B组,然后加入等量湿润土壤和花瓣混合,确保接触均匀,瓶口扎孔透气。
3)将瓶放置在温暖、阴暗环境,隔3天观察并记录花瓣的变化;每7天称重花瓣质量,计算失重率[失重率=(初始质量-剩余质量)/初始质量×100%]。
3天 7天 14天 21天
A组 花瓣边缘微卷 颜色变暗 花瓣软化,出现霉斑 失重率约30% 花瓣腐烂,有异味 失重率约70% 全部消失 失重率约100%
B组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失重率约0% 无明显变化 失重率约0% 花瓣仍完整 失重率约0%
(1)实验中选用10片鲜花和塑料花而不是1片的原因是 。
(2)塑料花的颜色、大小和形状要和鲜花相似的目的是 。
(3)第7天时A组中花瓣出现霉斑是因为 。
(4)依据本实验结果,你能为以后的清明祭祖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 。
(5)某同学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第21天时A组中失重率约为50%,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B D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D A C B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A C
1.C
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皮肤由表皮(上皮组织)、真皮(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及附属结构(如汗腺)共同构成,包含多种组织协同完成保护、排泄、感觉等功能,符合器官的定义。因此,皮肤属于器官层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题干中提到珊瑚虫常与藻类在一起,彼此受益,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即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A.花生根部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物质供花生利用,而花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是共生关系,与题干中珊瑚虫和藻类的关系相同,A不符合题意。
B.人体大肠内的大肠杆菌可以帮助人体分解食物残渣,同时人体为大肠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物质,二者是共生关系,与题干关系相同,B不符合题意 。
C.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二者是共生关系,与题干关系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它们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与题干中生物间的共生关系不同,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金鱼藻是一种绿色植物,它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并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因此,金鱼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斑马鱼则是一种动物,它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斑马鱼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金鱼藻和斑马鱼在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分析题图可知,甲属于生产者,图中形成的食物链有:甲→乙→丙→丁,甲→乙→丁。
A.甲是食物链的起点,故为生产者,A正确。
B.结合分析,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B正确。
C.捕杀丙会减少丁的食物供应,从而对丁产生影响,使其数量减少,C错误。
D.丙和丁都捕食乙,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丁捕食丙,它们之间还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5.B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A.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主要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更新等,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在能量缺乏时一般不会首先被分解供能,A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当不吃早餐能量不足时,补充糖类能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缓解晕眩症状,B符合题意。
C.维生素在人体中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参与供能,C不符合题意。
D.无机盐在人体内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营养合理的饮食,应该是每日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每日的早、中、晚餐能量比例合理,并按时进餐,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萌萌准备的午餐中,米饭富含糖类,家常羊肉、香煎刁子鱼、生炒土鸡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豆腐汤含有蛋白质、水和无机盐等。从均衡膳食的角度看,缺少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青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补充这一不足。而红烧排骨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银耳粥、馒头主要提供糖类,都不能很好地补充维生素,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A.耳蜗是内耳的一个重要结构,内部含有听觉感受器,即柯蒂氏器。这些感受器上分布着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它们能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因此,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的声音下,这些细胞容易受到损伤,导致听力下降,A符合题意。
B.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但并非直接感受声波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听觉神经是连接内耳和大脑的神经纤维,负责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听觉的形成。它本身并不包含对声波敏感的细胞,C不符合题意。
D.外耳道是声波进入耳内的通道,没有听觉感受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因此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D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
A.草鱼生活在水中,其主要运动方式就是游泳,通过鳍的协调作用在水中游动,A正确。
B.家鸽具有适应飞行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飞行是它的主要运动方式,B正确 。
C.蜗牛依靠腹足,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在物体表面缓慢地爬行,C正确。
D.甲鱼主要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它主要通过四肢划水游泳,在陆地上它的运动方式更倾向于爬行,而不是行走,行走一般是指用四肢支撑身体,交替移动脚步前进,甲鱼不符合这种运动方式特点,D错误。
故选D。
10.B
运动机能的维持需要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
A.关节脱臼通常是由于关节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在太空中,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身体所受外力相对较小,且日常活动中一般不会出现突然的、大幅度的外力拉扯关节的情况,因此关节脱臼的风险相对较低,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肌肉不再需要像在地球上那样持续对抗重力,肌肉张力降低,肌肉质量和力量会逐渐减少,尤其是下肢和躯干的肌肉。如果不进行锻炼,肌肉萎缩会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运动机能下降,影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能力以及返回地球后的生活质量和再适应能力。而每日坚持锻炼身体,如使用太空自行车、隔振跑台、拉力器等,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保持肌肉的力量和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故B符合题意。
C.韧带拉伤主要是因为关节进行过度的扭曲、拉伸等运动,超出了韧带的承受范围。在太空中,航天员的活动范围和运动方式相对受限,且在正常的太空工作和生活中,一般不会进行容易导致韧带拉伤的高风险运动,所以韧带拉伤的可能性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
D.虽然失重环境会导致航天员的骨骼负荷降低,骨骼代谢失衡,骨质流失和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风险,但航天员每日坚持锻炼身体主要是为了减少骨质流失,而不是直接防止骨裂骨折。通过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但这是一个间接的作用,且与防止肌肉萎缩相比,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A.甲的尝试次数最多(138次),说明学习能力最弱,通常低等动物神经系统简单,学习能力较差,故四种动物中最低等的是甲,A符合题意。
B.尝试次数可间接反映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与进化程度相关(高等动物学习更快),故可判断动物的高等与低等,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而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C不符合题意。
D.社会行为需群体协作(如分工、通讯),本题仅涉及个体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胎儿在母体中的生活。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即由卵细胞到胎儿的过程是:卵细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生物,生物学家依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了分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A.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因为这些生殖器官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出现得较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而不是根、茎、叶,A 错误。
B.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并非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B 错误。
C.林奈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组成,C 正确。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D错误。
故选C。
14.D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为单细胞生物;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有的是单细胞的,有的是多细胞的,体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A.细菌的身体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多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获取营养,营养方式大多为异养,B正确。
C.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到大自然中,供植物重新利用,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C正确 。
D.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对病毒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15.A
(1)对单细胞藻类来说,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多细胞藻类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也就是说,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同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它的叶片背面那些褐色的隆起是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3)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生活环境相差很大,但它们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能够畅通无阻;它们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正是因为被子植物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们能成为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描述的是春天湖水泛起绿色,这是因为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 A 正确。
B.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中提到的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用种子繁殖的是种子植物, B错误 。
C.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银杏的“白果”实际上是它的种子,而不是果实,C 错误。
D.莲属于被子植物,莲子中的有机物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然后通过筛管运输到种子等部位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D 错误。
故选A。
16.C
(1)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A.叶象甲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不符合题意。
B.节肢动物的体表都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卷叶象甲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B不符合题意。
C.卷叶象甲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而不是甲壳纲。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甲壳纲动物通常有坚硬的外壳,多生活在水中,如虾、蟹等,C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卷叶象甲将叶片加工成卷筒状是其生来就会的本能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B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A.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正确。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单个生物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不能说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B错误。
C.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许多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丧失,使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这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可以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而保护生物种类和基因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错误。
故选B。
18.C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A.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A正确。
B.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没有氧气,B正确。
C.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C错误。
D.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19.C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而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哺乳类和鸟类都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哺乳类由鸟类进化而来,B 错误。
C.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DNA 序列等进行比较,可以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是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C 正确 。
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能够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D 错误。
故选C。
20.A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③动物能够帮助植物授粉,传播种子。
A.干草被分解者分解或羊消化后,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CO 、无机盐),重新被植物利用。动物通过摄食加速了这一过程,体现了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A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生物种类、数量或食物网的稳定性,仅描述物质分解过程,B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种子传播行为(如羊排泄未消化的种子),C不符合题意。
D.传粉是动物(如蜜蜂)与开花植物间的互动,与干草分解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C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A.孢子通常是真菌或某些植物(如蕨类)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结构,而不是细菌形成的休眠体,A不符合题意。
B.结晶体一般是病毒为了抵抗恶劣环境的特殊状态,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在面临恶劣环境时,为了生存和繁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休眠体结构来抵抗不利条件。这种休眠体结构在细菌学中被称为芽孢,C符合题意。
D.孢子囊是某些真菌或植物产生孢子的结构,而不是细菌形成的休眠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D
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A.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是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克隆技术使用的是体细胞核移植,而非受精卵,A错误。
B.由于克隆过程中使用的是A猴的细胞核,因此它们的遗传信息与A猴完全相同,包括性别,B错误。
C.由于克隆过程中使用的是A猴的细胞核,因此它们的遗传信息与A猴完全相同,包括所有性状,C错误。
D.克隆技术证明了细胞核含有控制生物遗传的DNA,通过移植细胞核可以产生与供体(提供细胞核)基因相同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23.B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A.诱变出的太空椒属于基因突变技术,A错误。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B正确。
C.杂交高产抗倒伏小麦属于杂交技术,C错误。
D.克隆羊“多莉”的出现属于克隆技术,D错误。
故选B。
24.A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A.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A符合题意。
B.重度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而消耗不足导致的,它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代文明病,B不符合题意。
C.脑血管疾病通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密切相关,它的发生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因此,脑血管疾病也被视为一种现代文明病,C不符合题意。
D.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导致的慢性疾病,它同样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糖尿病也被视为一种现代文明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C
健康的生活方式: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A.积极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能让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和调整,有利于青春期的健康成长,做法恰当,A不符合题意。
B. 合理营养、均衡膳食可以为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保证身体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做法恰当,B不符合题意。
C.青春期不能只一味地看书学习,还需要适当的休息、进行体育活动、参与社交等,以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专注于学习不利于身心健康,做法不恰当,C符合题意。
D. 尊敬师长、为人和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有益,做法恰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1)E
(2)物镜
(3)3
(4) 气孔 蒸腾
(5) 甲 2
(6) CG段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合理即可)
图一中:1是上表皮、2是叶肉、3是叶脉、4是下表皮、5是气孔。
图二中:曲线甲只有在4~20点的有光时间段进行,因此该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在一天中都能进行,变化不大,因此该曲线示呼吸作用。两曲线的交点(C点、G点),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达到峰值,而G点为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
图三中:A目镜,B粗准焦螺旋,C细准焦螺旋,D反光镜,E10倍物镜,F40倍物镜。
(1)对光时应先用低倍镜,图三中 E 是低倍物镜(10×),所以选择目镜 A 和物镜 E 进行对光。
(2)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 B 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
(3)叶片主要由表皮(1、4)、叶肉(2)和3叶脉组成,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等,起运输和支持作用。
(4)5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是植物蒸腾作用失水的“门户”,通过气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
(5)光合作用需要光,只在白天进行,图二中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图一中2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多,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6)由分析可知,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积累有机物,图二中 CG 段甲曲线(光合作用)在乙曲线(呼吸作用)上方,黄瓜积累有机物。
提高黄瓜产量的措施: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强光合作用;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照;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多原料,都有助于提高产量。
27.(1)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 胎生 1 3/3和4 6/6和7 8
(3) 变态发育 昆虫
(4) 细胞分裂 自我复制
图甲中:①胎生,②两栖类。
图一可知,1胚盘,2气室,3卵黄,4卵白;图二中,5子宫,6胎盘,7脐带;图三中,8输卵管,9子宫,10卵巢。
(1)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所以区分二者的依据是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依据胚胎发育方式,动物生殖方式分为卵生(胚胎在母体外发育)和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
鸟卵中,1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位;3卵黄(和4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保证了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通过6胎盘(和7脐带)从母体血液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受精的场所是8输卵管。
(3)体外受精的脊椎动物如两栖动物,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也有变态发育过程,如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
(4)细菌通过分裂生殖,一个细菌分裂为两个细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来繁殖后代。
28.(1)线粒体
(2)神经系统和激素
(3)排尿/通过泌尿系统
(4) 不可能 100%/1
(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跑步时人体需要大量能量供应,主要与线粒体有关。
(2)跑步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神经系统会感知身体运动状态,发出指令调节心跳、呼吸等;同时,体内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也会增加,进一步调节心跳和呼吸等生理活动,所以这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
(3)夏季通过汗液可排出部分尿素,约占排泄总量的5-10%,但冬天出汗减少,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多余水分等主要通过尿液经泌尿系统排出。
(4)红绿色盲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用b表示,正常基因用B表示。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基因型为XBXB 。该男性参赛者从父亲那里得到Y染色体,从母亲那里得到XB染色体,基因型为XBY ,所以本人不可能患红绿色盲。妹妹从父亲那里得到Xb,从母亲那里得到XB,基因型为XBXb ,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00%。
29.(1)避免偶然性
(2)控制单一变量
(3)微生物(霉菌 )在花瓣上生长繁殖
(4)建议使用鲜花祭祖,减少塑料花使用,以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5)土壤湿度不适宜(或温度不适宜、微生物数量不足等 )
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1)如果只用1片鲜花或塑料花,可能会因为这一片的特殊情况(如本身有损伤等)影响实验结果,选用10片可以避免这种偶然性,让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更准确。
(2)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鲜花和塑料花)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塑料花的颜色、大小和形状与鲜花相似,就是为了保证除花的材质(鲜花或塑料)这一变量外,其他因素都一样,控制单一变量。
(3)在温暖、阴暗且湿润的环境中,适合微生物(如霉菌)生长繁殖。A 组鲜花花瓣有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所以微生物在上面生长繁殖,形成霉斑。
(4)从实验结果看,鲜花会腐烂分解,而塑料花一直完好无损,长期使用塑料花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建议使用鲜花祭祖,减少塑料花使用,保护环境。
(5)A 组鲜花花瓣失重率比预期低,可能是因为实验环境中的土壤湿度不合适,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鲜花;或者温度不适宜,影响了微生物的活性;也可能是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足,分解作用较弱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