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课内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课内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7: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课内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鉴赏。
①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②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③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④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
2.选文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
5.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6.“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并抄写在横上。
7.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对八儿的 和 的描写,这样写,生动地把一个 的八儿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跌”可以换成“ ”字,但无疑“跌”这个字用得最生动。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跌”字运用的妙处。
“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①我当时(1)只想乘小船去航行,从不考虑怎样使小船离开陆地的问题。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根本不去仔细想计划的可行性。
②我思船心切、立即着手工作。
③我砍倒了一棵杉树,靠近树根的直径达五英尺十英寸,在二十二英尺的末端直径也达四英尺十一英寸,然后才渐渐细下去,并开始长出枝杈。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用了二十二天时间砍断根部,又花了十四天时间使用斧头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的树顶。
④这种劳动的艰辛真是(2)。然后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砍又削,最后砍削出了船底的形状,使其下水后能浮在水上。这时,树干已被砍削得初具船的形状了。接着我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中间挖空,将其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在挖空树干时,我不用火烧,而是用凿子一点儿一点儿地凿。最后确实成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独木船,大得可乘二十六个人。这样,我不仅自己可以乘上船,而且可以把我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去。
⑤A这项工程完成后,我心里高兴极了,这条小船比我以前看到过的任何独木舟都大。现在,剩下的就是下水问题了。要是我的独木舟真的下水了,我肯定会进行一次有史以来最为疯狂、最不可思议的航行。
⑥尽管我想尽办法,费尽力气,可就是无法使船移动一步。小船所在的位置离水仅一百码,绝不会再多。从小船所在的位置到河边,正好是一个向上的斜坡。我决定把地面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于是,我立即动手进行这项工程,并且也历尽艰辛。当想到有逃生的机会,谁还会顾得上艰难困苦呢?
⑦B不料完成了这项工程后,我还是(3).因为我根本无力移动这只独木舟一步,就像我无法移动搁浅在沙滩上的那只小艇一样。既然我无法使独木舟下水,就只得另想办法,我把现场的距离丈量了一下,决定开个船坞或开条运河,把水引到船底下来。C于是我又着手这项工程。一开始,我就进行一些估算,看看运河要挖多深多宽,怎样把挖出来的土运走。结果,我发现,若我一个人进行这项工程,要花十年至十二年,因为河岸很高,达二十英尺。最后,我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尽管心里很不愿意。
⑧这件事使我非常伤心。到这时我才明白:_______________
⑨吸取了上次造船的教训,两年后的一天,一只体积较小的独木舟展现在我眼前。在这两年之中,我每做一件事都会进行周密的思考,定好开工的地点再挖好一条六英尺宽、四英尺深的小运河,以便将独木舟运到半英里以外的小河之中。这次造的独木舟确实有些小,靠它绝不可能穿过四十英里宽的河流到对面的那片陆地,所以我只好打消原本想渡海周游的想法。
9.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 )里(不重复)。
一筹莫展 一门心思 一言难尽
(1) (2) (3)
10.文中三处画线句子中都有“这项工程”,分别具体指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不超过4个字)。
A: B: C:
11.联系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到这时我才明白”,到这时鲁滨逊明白了( )
A.空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跟做白日梦是一样的。
B.世界是美好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生活,无论是大人还是小人儿,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C.为了让一个大人或者是一个小孩渴望干什么事,只需要想办法将其变得难以到手就行了。
D.做任何事,若不预先计算一下所需的代价,不正确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愚蠢的!
12.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他做出评价。
读《骑鹅旅行记(节选)》,完成练习。
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你过来,”名叫五月玫瑰的牛说□“我给你一蹄子,让你永远不能忘记!”
“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你过来,我也叫你尝尝去年夏天你经常用木鞋打我的滋味!”名叫星星的牛吼道。
“你过来,你曾经把马蜂放进我的耳朵,现在我要报仇!”金百合叫着。
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现在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的事都应该遭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
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仙在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捣蛋了。但是牛都不听他说话。她们吵闹得非常凶,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趁早溜掉为妙。
他垂头丧气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院子里不会有人帮他寻找小狐仙,这他是能够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找到小狐仙,可能也没有多大用处。
13.请你在文中的“□”里,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14.文中第1自然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哪些词用得妙?联系下文说说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
15.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滋味”的意思。再读画“ ”句子,说说文中“你曾多次……多次……多次……”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并仿写句子。
滋味:
句子表达的情感:
仿写句子:
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huí huái)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báo bó)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6.用“ ”从文中括号里选出正确的音节。
17.选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
18.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9.“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0.选文用了很多问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课内阅读。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补充资料】李大钊被捕后,受尽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把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 和 的描写。结合资料,从“乱蓬蓬”可以推测李大钊的遭遇: 。从“平静而慈祥”“安定”“非常沉着”可以体会到李大钊怎样的品质: 。
(2)尽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但相信他的内心有太多的话想说,联系父亲的处境和身份,此时的父亲心里在想什么?
(3)《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中,你觉得哪首诗所赋予的人物品质与李大钊的伟大品质比较贴切,为什么?
(4)从选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选)
A.正气凛然 B.不修边幅 C.坚贞不屈 D.清高冷淡
22.现代文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句子是哪句?(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体会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 ”“ ”等词语;第二个“死”字表达了对一些人的 之情,可以换成“ ”等词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②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3.联系课文可知,加点部分“更有趣的是”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突出所举事例的相似性,与前面的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总领下文,突出所举事例的趣味性。
24.根据文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阿瑟林斯基 ①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人最容易做梦


25.文段中画“ ”的句子一连用了三个 (疑问 反问)句,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用“( )”来概括。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打破砂锅问到底
C.一问三不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读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1)“不断”说明探求真理是一个 (艰辛漫长 一蹴而就)的过程,“若干个”强调了想要发现真理就必须 。
(2)这句话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 。
《小升初课内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B 3.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导语】这篇节选生动展现了春节前的民俗画卷,通过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以细腻的白描手法铺陈年味。文本结构精巧,以买杂拌儿—备年货—过小年—大扫除为时间轴,递进式呈现年节筹备的忙碌与喜悦。作者善用生活化意象(蜜饯糖瓜、鞭炮扫房)构建视听通感,尤其万象更新的着重标注,凸显传统文化中辞旧迎新的精神内核。破折号的精准运用和自然过渡句,使琐碎年事叙述产生韵律感,体现了民间语文的鲜活生命力。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第②段“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文中写大人们在过年时要预备各种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会让新年呈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全新景象,一切都变得焕然一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万象更新”在这里就是指新年时所有事物都改换了样子,有了新气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象更新”指事物、景象改换了原来的样子,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①段句子“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中“各种玩意儿”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破折号后面的“风筝、空竹、口琴等”具体说明了“各种玩意儿”所包含的具体物品,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所以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B。
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结合第②段“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可知,这句话前半句“孩子们忙乱”总结了上文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时忙碌的状态,后半句“大人们也紧张”引出了下文大人们为过年做准备的相关内容,将上下文的内容紧密地连接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它是过渡句。
4.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大人们需要全面准备各种生活所需,以迎接新年,让家里充满新年的氛围和气息,这种全面而细致的准备工作使得大人们感到紧张。
5.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可知,明确指出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三件事:首先是买杂拌儿,这是由多种干果和蜜饯掺和而成的,是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其次是买爆竹,尤其是男孩子们对买爆竹这件事比较感兴趣,爆竹是过年期间增添喜庆氛围的重要物品。最后是买各种玩意儿,像风筝、空竹、口琴等,这些物品可以让孩子们在过年期间玩耍娱乐,增添过年的乐趣。
6.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7. 语言 动作 天真可爱、对腊八粥充满好奇 8. 放 “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栗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掉入锅中的情景,使栗子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整个场景充满了趣味性。
【导语】这篇《腊八粥》节选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传统美食的趣味性。作者运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如“面面的”“浑身肿胀”)和童真想象(“枣子必大了三四倍”),生动呈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好奇。文中对比手法巧妙,将猜想与现实对应,既体现孩子天真烂漫的思维特点,又暗含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
6.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前后照应是指文章中前面提到的内容,在后面又再次出现,起到强调、使文章结构更紧密的作用。
在第①自然段中,“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八儿对锅中腊八粥各种食材状态的猜想,与后文“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相呼应。所以答案是“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文中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呃……”是八儿发出的声音,属于语言描写,“惊异得喊起来”描述了八儿说话时的神态,所以是神态描写。
从第①自然段中八儿让妈妈抱他起来看看锅中的腊八粥,以及他之前对锅中腊八粥的种种猜想,可以看出他对腊八粥充满了好奇。当他看到锅中的一切时,惊异得喊起来,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天真、好奇,急切想知道腊八粥样子的八儿形象。
8.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跌”在这个语境中是指栗子掉入锅中的动作,有意外、突然掉落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可以换成“落”“掉”等字。不过“落”“掉”字只是单纯地表达了物体从高处到低处的动作,没有“跌”字所蕴含的那种意外、俏皮的感觉。
作答第二问时,首先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该修辞手法对表现物体状态或特点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句子表达效果的提升。
示例:“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栗子拟人化,赋予其人类“跌”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掉入锅中时的那种不经意和自然,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栗子像人一样不小心掉进锅里的有趣画面,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八儿观察的细致和内心的童趣。
9. 一门心思 一言难尽 一筹莫展 10. 造独木船(造小船) 掘下斜坡(或掘斜坡) 开条运河(开运河) 11.D 12.要点:(1)能吃苦,有创造精神:如他历尽艰辛造独木船。
(2)不怕困难,善于动脑解决问题:如挖掘斜坡、开运河,想办法移动小船。
(3)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吸取上次造船教训,做出了能够运行的小船。
(4)敢于冒险:如“只想乘小船去航行”。
【导语】这篇节选生动展现了鲁滨逊的冒险精神与成长历程。通过造船这一核心事件,刻画了他从冲动莽撞到理性思考的性格转变。文本运用具体数字(22天砍树、3个月挖空等)强化了工程艰巨性,与后文“十年工期”的估算形成对比,突显实践教训。三个“这项工程”的重复出现,构成叙事线索,层层递进地揭示主人公认知变化。最后以小舟收尾,体现其学会量力而行的成长,为经典荒岛求生题材注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从文中第①段“我只想乘小船去航行,从不考虑怎样使小船离开陆地的问题。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根本不去仔细想计划的可行性”能看出“我”一心想着乘船航行这件事。故填“一门心思”。
(2)第③段“我砍倒了一棵杉树……”这种艰辛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用“一言难尽”能体现出劳动艰辛程度之深,难以简单表述。故填“一言难尽”。
(3)第⑦段提到“我根本无力移动这只独木舟一步,就像我无法移动搁浅在沙滩上的那只小艇一样”,表明“我”面对无法移动独木舟的情况,没有任何办法。故填“一筹莫展”。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从第③段“我砍倒了一棵杉树……”“费了二十二天时间砍断根部,又花了十四天时间使用斧头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的树顶”详细描述了鲁滨逊砍树、削树的过程,第④段“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砍又削,最后砍削出了船底的形状”“最后确实成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独木船”,这两段围绕着制造独木船展开,故A处“这项工程”指的是砍树造船。
第⑥段中提到“小船所在的位置离水仅一百码……我决定把地面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于是,我立即动手进行这项工程”,明确表明这里的“这项工程”就是把地面掘出一个向下的斜坡,以便让独木船能下水。
第⑦段有“既然我无法使独木舟下水,就只得另想办法……决定开个船坞或开条运河,把水引到船底下来。于是我又着手这项工程”,由此可知,此处的“这项工程”是指开凿运河。
示例:①打造独木舟②挖掘下倾坡道③开挖运河水道
11.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
A.“空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表述不准确,鲁滨逊有实际行动。故错误。
B.“世界是美好的”与文意不符。故错误。
C.将其变得难以到手”也不符合鲁滨逊从造独木船经历中得到的感悟。故错误。
D.鲁滨逊一开始造独木船时,只想乘船航行,不考虑小船离开陆地的问题,不仔细想计划可行性。后来在使独木船下水过程中,历经种种困难,尝试多种办法都不行,最后放弃。他明白了做事情要预先计算代价、正确估计自己力量。故正确。
故选D。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有行动力:短文第②段提到“我思船心切、立即着手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表明鲁滨逊有了造独木船的想法后,马上付诸行动,没有丝毫拖延。这都体现了他想到就做、雷厉风行的行动力。
意志坚韧:在制造独木船的过程中,鲁滨逊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文中第③段提到“用了二十二天时间砍断根部,又花了十四天时间使用斧头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的树顶”,第④段“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砍又削,最后砍削出了船底的形状”,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砍树、削船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尽管后来独木船因太重无法下水,他也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重新考虑其他办法,这种不轻易被困难打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他意志的坚韧。
缺乏思考:短文多处体现了鲁滨逊做事有时缺乏周全思考。比如,第①段“我只想乘小船去航行,从不考虑怎样使小船离开陆地的问题。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根本不去仔细想计划的可行性”,这说明他在制定造独木船的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而忽视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和可行性。另外,他在选择砍倒的树时,可能也没有考虑到树的重量和搬运的难度等问题,导致最后独木船无法下水,前功尽弃。这些都反映出他在做事之前缺乏深入思考和规划的习惯。
示例:有行动力:从“我思船心切、立即着手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可以看出,鲁滨逊有了造独木船的想法后,马上付诸行动,不辞辛劳地砍树、削船等。
意志坚韧:造独木船过程中,砍树花费大量时间,“费了二十二天时间砍断根部,又花了十四天时间使用斧头砍掉树枝和向四周张开的巨大的树顶”,之后又经历诸多困难,但他都坚持下来。
缺乏思考:前期造独木船时,“我对自己的计划十分满意,根本不去仔细想计划的可行性”,只想着乘船航行,没有考虑小船下水等实际问题,说明他做事有时缺乏周全的思考。
13., , 、 , 14.夸张。“只有、但、却、至少”几个词用得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反衬出三头牛的生气程度,从侧面写出了尼尔斯变小之前调皮捣蛋的个性特点。 15. 比喻某种感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表达了五月玫瑰的愤怒之情。 同时也说明了尼尔斯捣蛋的次数之多,突出了尼尔斯贪玩、任性、喜欢捉弄人的顽皮小男孩形象。 在我成长的路上,您多次为我擦干眼泪,多次鼓励我,多次替我分担烦恼,老师,您是我的良师益友。
【解析】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如果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那么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因此文中“说”后面都用逗号,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者词组之间的停顿,在汉语中分割同类的并列的事,因此“最大”“最聪明”之间用顿号。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以及句意理解。
文中“牛棚里只有三头生。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这句话夸张地写出了牛的数量,因此作者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写出了当时小男孩进入牛棚时里面的状态。“只有、但、却、至少”几个词用得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反衬出三头牛的生气程度,从侧面写出了尼尔斯变小之前调皮捣蛋的个性特点。
15.本题考查词意理解和句意理解以及仿写句子。
“滋味”意思是美味、味道,也比喻某种感受,这里指小男孩拿着木鞋打星星时星星的感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表达了五月玫瑰的愤怒之情;
文中“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这句话连用三个“多次”写出了五月玫瑰对小男孩的控诉,充分表达出它们对这个调皮小男孩的不满以及对母亲的同情,进一步写出它们对小男孩行为的愤怒和痛恨;同时也说明了尼尔斯捣蛋的次数之多,突出了尼尔斯贪玩、任性、喜欢捉弄人的顽皮小男孩形象。
这句话是由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组成的,所以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学生在仿写的时候写出一个排比句即可,比如:老师,你多次说上课要好好听讲,可是还是有人多次不听,给其他人造成了多次的麻烦。
16.huái bó 17. 匆匆 朱自清 18.划线句子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抽象的时光的流逝形象具体的描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让人印象深刻。 19.饱含着作者的不甘心,不愿意虚度光阴,白白地在世上走着一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眷恋之情。 20.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难以把握而产生的惆怅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导语】这篇选文以朱自清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时光流逝的怅惘与生命价值的叩问。通过“徘徊”“匆匆”等叠词营造出时间的流动感,轻烟、薄雾的比喻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连续的问句构成排比,既是作者对生命痕迹的追寻,也是对读者的灵魂拷问。结尾“赤裸裸”的反复使用,强化了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16.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故选“huái”。
“薄”是多音字,读“báo”时,意思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读“bó”时,意思有轻微、少,也有不厚道、不庄重,还可以表示迫近。
“薄雾”中“薄”表示少、轻微的意思,故选“bó”。
1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匆匆》。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匆匆》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珍惜。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话可知,句中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好处是能将抽象的“过去的日子”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通过熟悉的“轻烟”“薄雾”形象,真切地感受到过去的日子消逝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特点。强调了时光流逝的不可阻挡和悄然无息,表达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分析句子关键词:抓住“不能平”“白白”“走这一遭”等关键词,理解其含义。“不能平”体现内心的不平和不甘;“白白”强调没有收获、虚度时光。结合文章主旨:联系前文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描述,以及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会作者在时光虚度后的情感。确定情感基调:从句子的反问语气判断作者强烈的情感表达,明确其对时光流逝的态度和内心的想法。
示例: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却未有所作为的不甘、遗憾与自责,表达了作者渴望在有限生命中有所建树,不愿虚度光阴的迫切心情 。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明确文章中问号出现的位置和具体语句,分析每个问号所在句子的语境和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主题“时光匆匆”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思考这些问号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最后,总结出这些问号整体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疑惑、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作者对时光匆匆却无所作为的不甘与反思之情。
21.(1) 外貌 神态 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坚强不屈、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关爱家人
(2)孩子,对不起,为了革命事业,父亲不能陪伴你们了。你们要坚强,要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3)《石灰吟》比较贴切。诗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了诗人于谦坚贞不屈、坚守高洁品质的精神,这与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不惧敌人的折磨,坚守信念,保持高尚品格的伟大品质相似。
(4)AC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法庭场景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革命者李大钊的崇高形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外表狼狈(乱发/旧棉袍)与精神从容(平静/安定)形成强烈反差,辅以“惊堂木”的法庭环境渲染,凸显人物在酷刑下的坚毅。资料补充的“竹签剥甲”细节,与文中“伟大的力量”呼应,揭示革命信仰对肉体的超越。家人哭喊与法官呵斥的穿插,更反衬出革命者将家国大义置于亲情之上的精神境界。
【详解】(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文中第①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通过对父亲穿着、头发和脸的描述,让读者直观地看到父亲的外在形象。第④段“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神情状态。
结合补充资料可知,“乱蓬蓬”的头发表明李大钊被捕后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会有这样凌乱的头发,只有在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如被囚禁、遭受拷打等,才会呈现出这种状态。
尽管遭受了残酷折磨,但他在面对家人时,依然保持着平静、慈祥,不想让家人担心,体现出他对家人的关爱。同时,他脸上表情的“安定”“沉着”,说明他没有被敌人的折磨打倒,内心坚定,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心,展现出坚强不屈的伟大品质。这些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甘愿承受一切苦难的高尚精神。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需要结合文中父亲的处境(被捕、受折磨,处于法庭这样的环境)和身份(革命者)来推测他的心理活动,要体现出他对家人的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示例:孩子们,不要哭,爸爸对不起你们。但爸爸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不后悔。你们要坚强,要好好生活,要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和古诗的理解。
首先需要明确《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各自所赋予的人物品质,然后将这些品质与李大钊的伟大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为贴切的一首诗,并阐述原因。
《石灰吟》所赋予的人物品质与李大钊的伟大品质比较贴切。《石灰吟》通过描写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体现出一种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不屈、坚守高洁品质的精神。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正如石灰历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一样。他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坚守着革命的高尚情操,这种品质与《石灰吟》中石灰所象征的品质高度相似。而《马诗》主要体现的是渴望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情感,《竹石》侧重于表现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但在为了正义事业甘愿奉献一切、坚守高尚品格这方面,不如《石灰吟》与李大钊的品质贴合得紧密。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A.第①段“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第④段“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些描写体现出父亲面对困境时的正义与从容,彰显其正气凛然。
B.文中对父亲外貌的描写是因为他遭受了敌人的折磨,并非是他不修边幅。如“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被捕后的遭遇,而不是他本身不注重仪表,所以该项不符合。
C.结合补充资料及文中第①段父亲受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和第④段“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表明父亲在敌人的折磨下坚守信念,坚贞不屈。
D.文中第①段提到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以及他瞅了瞅“我们”,这些都表明父亲对家人是有感情的,不是清高冷淡的,所以该项不正确。
故选AC。
22.(1)D
(2) 敬重 牺牲 献身 鄙夷 送命
【导语】这篇文章观点鲜明,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开篇,通过引用司马迁的话及对比不同死法,突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价值,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能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详解】(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展现出他为了理想和正义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死重于泰山。
B.“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体现了夏明翰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毫不畏惧,他的死是为了推翻反动统治,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是有价值的,重于泰山。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投降元朝,他的死捍卫了民族尊严和正义,是重于泰山的。
D.“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出自杜甫的《前出塞》,意思是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这句诗主要强调的是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不是强调个人的生死价值,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所表达的为了正义和理想英勇赴死、死得有价值的意思不符。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提到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对于第一个“死”字,它所描述的是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人,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敬重、敬仰和赞美之情。可以换成“舍身”“就义”“牺牲”“献身”等词语,这些词语都能体现出为了崇高的目标而舍弃生命的高尚行为。
对于第二个“死”字,它针对的是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夷、唾弃和厌恶之情。可以换成“送命”“送死”“丧身”等词语,这些词语都能体现出这种死是毫无价值、被人唾弃的。
通过这两个“死”字以及作者对不同死亡意义的描述,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歌颂和对为反动势力卖命的人的批判,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
23.A 24. 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对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25. 疑问 B 26. 艰辛漫长 发现并解决许多问题 见微知著 不断探索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阿瑟林斯基的研究事例,生动地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先以“更有趣的是”引出主题,随后详细描述了阿瑟林斯基如何从观察儿子睡眠时的眼珠转动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并进行实验,最终得出与做梦相关的结论。文章不仅强调了科学探索的趣味性,还通过总结性语句“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鼓励读者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事例传递了科学精神,激发了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思考。
23.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第①段中的“更有趣的是”承接了上文关于其他发现真理的事例内容,引出了下文阿瑟林斯基的事例,使文章在论述多个事例时过渡自然流畅,将不同事例紧密连接起来,体现了文本的连贯性。
结合第②段首句“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知,作者是把阿瑟林斯基的事例和前面的事例当作一类,都属于在科学探索中通过见微知著、不断发问和探索而发现真理的事例,“更有趣的是”强调了这些事例具有相似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为了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中心论点。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理解。
发现现象:结合第①段“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提出问题:结合第第①段“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提出的三个问题是:①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②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③会是什么关系呢?
进行实验:
结合第①段“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疑问句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需要回答;反问句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不需要回答。
结合第①段“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可知,这三个句子是在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属于疑问句。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与文中这三个问句所表达的不断追问、探究的意思不符;
B.“打破砂锅问到底”形容追究事情的根底,与文中阿瑟林斯基针对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一现象不断追问 “为什么”“会不会”“是什么关系” 等问题的行为相符,能够概括这一连串问题所体现的不断探究的精神;
C.“一问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局都不知道,与文意无关,不能用来概括这三个问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强调的是学习态度和请教对象,与文中不断追问问题的情境不符;
故选B。
2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1)“不断”说明探求真理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结合第②段“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不断探索”意味着不是轻易、快速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地进行,所以不是“一蹴而就”。“若干个”强调了想要发现真理就必须解决多个问题,不能浅尝辄止。
(2)这句话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结合第②段“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可知这是发现真理的前置条件,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