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高频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高频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7: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高频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基础知识综合
①六年前,仿佛还是昨天,zhì nèn(①)的我们牵着妈妈的大手踏进了小学的大门。而今我们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那些时光呀,悄悄地nuó yí(②)了,正如朱自清所说,如轻烟,________,如薄雾,________。
②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我们曾在教室里liáo tiān(③),畅谈梦想;我们曾bì kāi(④)喧闹,在pì jìng(⑤)的角落浅唱低吟;我们曾在课堂上jiàn wēi zhī zhù(⑥),从老师的细微点拨中领悟知识的真谛……这些sī kōng jiàn guàn(⑦)的日常,如今都已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③毕业,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愿我们都能在新的旅程中,保持谦虚,保持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不断zhàn fàng(⑧)自己的光彩,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1.根据拼音和语境完成填空。
2.小语在写卷首语时忘记了画横线部分的话,我可以帮他补充完整。
3.小语读到文中划“﹏﹏﹏”的部分,忽然想到了一句经典名句,我认为不能被选用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二、选择题
4.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儿童急走追黄蝶 走马观花
B.及其日中如探汤 赴汤蹈火
C.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D.通国之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自由地读书,_____有乐趣,_____常常能_____书中某一个隽永的句子而整然开朗,并对人生某一方面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
A.即使 也 因而 B.尽管 还 因而
C.如果 就 因为 D.不但 而且 因为
6.根据对联的特点,你觉得能与“书到用时方恨少”组成对联的一项是(  )
A.胸中万卷风雷动 B.勤如羽翼奋如翅
C.学富五车不为多 D.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下列句子中,名言警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B.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C.人们常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督促自己,及时反省,不断完善自我。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才能真正了解对方。
8.下列句子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回来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B.尼尔斯想:“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那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C.妈妈俯下身子紧盯着我的眼睛,关切地问:“眼睛怎么肿了?”
D.我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来吧!要挽救战士的生命呢!”
9.下列是萍萍同学写的句子,你觉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城乡清洁活动,使我县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B.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我市人民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洪水抗争到底。
C.丽丽在艺术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是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目标,也明确了学习态度。
三、填空题
10.请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在横线上。
春天在古诗文中,常被描绘成一幅幅细腻而动人的画卷,其中春光与情丝交织,更显美好与魅力。绵绵春雨,如花针,似牛毛,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这春雨,正如杜甫笔下所绘“① ,② ”,给予生命最及时的滋养,那般恰到好处;又如韩愈所说“天街小雨润如酥,③ ”,展现出春天独特的朦胧美感。
盎然的春意,流露在杜牧笔下是“④ ,水村山郭酒旗风”,那勃勃的生机与跃动的活力,用叶绍翁的话说就是“⑤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吹拂的夜晚,更引得人们对月怀乡,王安石的“⑥ ,明月何时照我还”便是对思乡之情的最好诠释。
即将毕业的我,此刻更能深切感受到王维“⑦ ,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中所蕴含的那份留恋与离愁。当美好的景致随着时间溜走,黄庭坚曾深深感慨“春归何处?⑧ ”,确实,美好总是那么短暂且难以挽留。然而,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铭记那句古人的教诲“⑨ ,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不负韶华,努力生活,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当小语写下上面题目第⑨空的答案时,她想到了老师也曾用一句话教导她,要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不断保持进步。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这句话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匆匆》选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一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1.选文的作者是 ,这段文字紧扣“ ”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 。
1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 等一系列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 。
1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14.选文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擦不掉的鼓励
①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
②那时候家里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于是在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③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④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⑤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吓得两腿发抖,准备迎接老师更为严厉的责骂。但没想到,老师却微笑起来:“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⑥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⑦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
⑧“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
⑨“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⑩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自己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眼画像,发现鼻子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得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就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
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6.细读短文,回答问题。
1)“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的“暴风雨”指 。
2)第⑥段中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写出两个方面)
17.文中第 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18.短文第 段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19.文中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20.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③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③治:社会太平,治安良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从师家授业还:
②鞭乎:
(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鲍浩然之浙东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井底之蛙
(3)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5)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你赞同王同学的观点吗?请你结合课文,阐述你的观点以及理由。
六、书面表达
21.习作。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那谆谆的教诲,慈祥的目光;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朝夕相处的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忘不了——许多的忘不了萦绕在心头,请以“忘不了 ”为题,写出你心灵深处珍藏已久的那段记忆。
要求:补全题目,叙述完整、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文中不能出现自己真实的姓名和校名。书写正确、端正、整洁,不少于400字。
《小升初高频考点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4 5 6 7 8 9
答案 D D C B C B
1.①稚嫩 ②挪移 ③聊天 ④避开 ⑤僻静
⑥见微知著 ⑦司空见惯 ⑧绽放 2.被微风吹散了 被初阳蒸融了 3.C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拼读,再写词语,写完结合语境拼读检查是否正确,写的时候注意笔顺笔画,要整洁美观。书写的时候注意“稚、嫩、避、静、惯”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理解和识记。
书写时注意“被、微、蒸、融”的正确写法。
3.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对联的理解和运用。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感到羞耻。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自己行动得早,因为还有姓丁得更早的人。这句话劝诫人们不要自我满足,提醒人们无论何时都会有超越自己的人存在,也指办事情已被人抢先下手。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意思是只有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耐力;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告诉我们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D.“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出自清代文学家郑燮的《竹梅图的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梅花生来拥有高傲清冷的风骨,因此它从不与周围事物同流合污;而竹子谦逊和善,遇事会虚心低头。此联以物喻人,告诉我们做人不仅要有梅花清高的风骨,还应该学习竹子的儒雅随和。
第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句子中强调了我们在新的旅程中要保持“谦虚”和“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与ABD的意思相符。所以不符合这句话语境的是C。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了多义字。
“多义字”现象是指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意义。结合词义或者语境判断多义字的具体意思。
A.相同。“儿童急走追黄蝶”“走马观花”中“走”的意思是跑。
B.相同。“及其日中如探汤”“赴汤蹈火”中“汤”的意思是热水。
C.相同。“虽与之俱学”“声泪俱下”中“俱”的意思是一起。
D.不同。“通国之善弈者也”中“善”的意思是擅长。“与人为善”中“善”的意思是友好。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
原句描述的是“自由地读书”带来的两种结果:一是有乐趣,二是能因为书中的某个句子而豁然开朗,并对人生有所顿悟。这两种结果都是“自由地读书”的直接效果,且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A.“即使 也 因而”:此选项中,“即使……也……”表示让步关系,但原句并未表达让步之意,故不选;“因而”虽表示因果,但此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且“也”字与后文的“常常”不搭配,排除。
B.“尽管 还 因而”:“尽管……还……”通常用于表达转折关系中的让步,但原句并无转折之意,故不选;“因而”同样不适合此处的语境,排除。
C.“如果 就 因为”:“如果……就……”表示条件关系,但原句并未表达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故不选;“因为”虽表示原因,但此处并非单纯的原因解释,而是结果的并列,排除。
D.“不但 而且 因为”:“不但……而且……”恰好表达了两种结果的并列关系,即“自由地读书”不仅“有乐趣”,而且“能因为书中的某个句子而豁然开朗,并对人生有所顿悟”;“因为”则恰当地解释了后一种结果的原因,即书中的某个句子。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明确对联的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也相互关联。
A.“胸中万卷风雷动”:此句气势磅礴,但内容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关联性不强。前者主要表达胸中知识的激荡和力量,而后者则侧重于表达在需要时才发现知识不足的遗憾。两者在意义上难以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
B.“勤如羽翼奋如翅”:此句以“勤”和“奋”为主题,与“书到用时方恨少”所强调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不直接相关。它更侧重于表达勤奋和奋斗的精神,而非知识的储备和应用。
C.“学富五车不为多”:此句中的“学富五车”与“书到用时”在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都涉及到学问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不为多”与“方恨少”在意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前者表示学识已经很多但还不满足,后者则表示在需要时才发现知识不足。两者在字数、词性、结构、节奏和平仄上都符合对联的要求,此项适合。
D.“学海无涯苦作舟”:此句虽然富有哲理,表达了学习的艰辛和持续不断的意义,但它更侧重于表达学习的过程和态度,而非与“书到用时方恨少”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两者在内容上有所偏离。
故选C。
7.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言警句的运用。
B.使用不恰当。原句“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是告诫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资源,在有条件时要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而并非强调虚心接受建议。此句用于此处与语境不符。
故选 B。
8.C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对描写方法的了解完成。
A、B、D中结合提示语“想”“心里不停念叨”可知,引号内是对人物心理想法的描写,为心理描写。
C.结合句中提示语“问”可知,引号内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为语言描写。
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缺少主语,应删除“使”或“通过”。
C.前后不对应,一面对多面,应删掉“能否”。
D.词语搭配不当,明确应与学习目标搭配,端正应与学习态度搭配。
故选B。
10.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草色遥看近却无 千里莺啼绿映红 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风又绿江南岸 劝君更尽一杯酒 寂寞无行路 少壮不努力 B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名言警句的积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意思是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无声无息,这句诗表达了春雨默默滋润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书写时注意“潜”“润”“莺”“寂”的正确写法。
题干中要求选出能够劝导小雨要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不断保持进步的名言警句。
A.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事故发展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强调的是变通,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B.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好药大多数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关。
C.这句名言警句的意思是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自省自身的缺点。强调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D.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情做的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强调的是变通,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相关。
故选B。
11. 朱自清 匆匆 时间的无声流逝和作者对这种流逝的感慨 12. 排比 洗手、吃饭、沉默 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逝 13.漫步的时候,日子从脚步间溜走;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页间滑落;聊天的时候,日子从话语中飘散;当我回过神来,一天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14.选文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迅速流逝,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匆忙和无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匆匆》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段文字紧扣“匆匆”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洗手、吃饭、默默思考等,作者巧妙地展现了时间如何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溜走,以及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句子“于是一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洗手、吃饭、默默等一系列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无处不在,以及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无奈。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作者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易逝,从而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13.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对时间的流逝的感慨即可。
如:漫步在林荫道上,时间从脚下轻快的步伐中溜走;翻阅书页时,时间从指尖滑过的墨香中逝去;沉思冥想之际,时间从思维的缝隙中悄然流逝。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可知,句中“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的情形。
15.文章讲述了“我”上学时在黑板上画了老师的头像,“我“冒犯了老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责骂”我“,而是正确引导、热情鼓励”我“去实现当画家的梦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的能够理解、宽容、爱护学生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16. 老师严厉的责骂 首先是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情绪;其次“我”已经意识到画老师的头像是对老师的不礼貌,但是老师通过这以动作原谅了“我”的不礼貌。 17.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 18.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19.老师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人。
【解析】1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常用的概括内容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用词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串联起来。③摘句归纳法:摘录句段法: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重点句子和段落。④题目扩展法:将标题的内容稍加扩展充实。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第 自然段中“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第 自然段中“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可知,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我”画了一张老师的头像被老师发现了,“我”害怕老师责骂“我”,但出人意料的是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还鼓励“我”,最后“我”成了一位青年画家。
1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①从第③段的“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可知,“我”很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老师表情严肃而凝重。由此可以推测出,此时“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的“暴风雨”指的是老师严厉的批评。
②通过读第⑥自然段可知,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老师知道是“我”画的头像以后,并没有骂“我”,而是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因为“我”当时很怕老师骂“我”。由此可知,老师此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情绪,此时的“我”也意识到画老师的头像是对老师的不礼貌,但是老师想通过这些动作来原谅“我”,还肯定“我”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文中第 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分析可知,句子中连续运用三个“应当……”,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这样表达一方面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内容,让读者更加关注和重视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1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
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结尾的内容可知,这一段中的句子“ 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早赢了开头“ 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故结尾的作用是: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文中老师多次笑着和“我”说话,说明了老师和蔼可亲,懂得宽容;从老师没有批评“我”在黑板上画漫画,而是借用这个教育我们如何写作,抓住人物的特征,说明老师懂得引导教学、教导有方。
20.(1) 回来 鞭打
(2)B
(3)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5)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
“从师家授业还”的意思是从老师家学习功课回来,其中“还”的意思是回来。
“鞭乎”的意思是要鞭打他吗?其中“鞭”的意思是鞭打。
(2)本题考查多义字。
“释之”的意思是释放了他,其中“之”是代词,代指书生。
A.到,去的意思;
B.是代词,指鸿鹄;
C.“的”的意思;
D.“的”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中王安期直接说明了不鞭打书生的原因,即“ 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可知王安期说:“靠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意思。
“鞭”是鞭打,“以”是用来,“致治之本”指达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故该句的意思是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
(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逻辑推理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深入理解文本中王安期的行为和决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判断他的行为是否属于徇私枉法,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要紧密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细节和描述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比如:不赞同王同学的观点。王安期并非徇私枉法。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他下令夜不得私行是为了维护治安。而对于书生夜行,他经过了解,知道书生是从老师家学习归来,并非故意违反规定。他认为靠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不是实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所以释放书生并让官吏护送其回家。这体现了王安期的宽厚仁慈、明智善断,而非徇私枉法。
【点睛】译文:
王安期担任东郡太守时,社会局势混乱,他下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到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那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习功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晚了。”差役问:“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靠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于是)释放了他,并且命令差役护送他回家。
21.例文:
忘不了那场足球赛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小学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许多珍贵的记忆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尤其是那场激动人心的足球赛。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晴朗下午,我们的校园足球队与兄弟学校的队伍展开了一场友谊赛。作为球队的一员,我紧张又兴奋地站在绿茵场上,心中充满了期待。
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你争我夺,拼抢得异常激烈。我队前锋以精湛的技术突破对方防线,一脚劲射,球像离弦的箭一般直奔球门而去。守门员奋力扑救,却还是未能阻止皮球入网。进球的瞬间,观众席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我与队友们相拥庆祝,那一刻的喜悦至今难忘。
但比赛是残酷的,下半场风云突变,对手发起猛烈反攻。一个疏忽,对方抓住机会扳回一球。随着时间的流逝,比分被锁定在2:1,我们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尽管胜利属于我们,但过程中的惊险和刺激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没有队友们的默契配合,没有教练的精心布局,我们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体育精神的魅力——无论胜负,重要的是我们尽力了,我们从中收获了成长和友谊。
如今,那场比赛的场景仍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时间会冲淡许多记忆,但那次宝贵的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忘不了那激情四溢的呐喊,忘不了队友们脸上的汗水和泪水,更忘不了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本次习作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忘不了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时光荏苒,转眼间小学时光就要过去了。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你最难忘的是什么?是一处最美的风景,还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印象最深的人,还是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什么让你难忘,为什么难忘。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去写。结合选材将题目补充完整。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直接开门见山或运用修辞式写作。
中间:可以选取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写作。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其中,经过部分要写得详细、具体。
结尾:总结点题或抒发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