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4级高一下期中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ABCCB 6-10 AACDC 11-15 ADBCC
16.(1)成效: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元首制)。(6分)
(2)内容:受救济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社会救济中的“次等处置”原则);以济贫院院内救济取代本地教区救济。(4分 )
影响:为英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英国社会矛盾加剧;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8分)
(3)原因:退休人口增长,社保基金即将告罄;经济低迷(经济“滞胀”),财政压力大;依赖和懒惰行为增长,引发舆论不满。(6分)
(1)不同:古希腊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公民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以服务于城邦的军事和政治需要;文艺复兴时期,重点在于通过体育教育使个体获得解放,更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3分)
意义:提升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激发个人潜能与自我意识(弘扬了人文精神);促进了艺术与体育的融合;促进了体育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任答3点6分)
特点:理念逐渐科学化;内容丰富,体系逐步完善;普及化与公平性;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并重。(任答3点6分)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8.示例:
我赞成材料中“‘世界大国’一定是在世界整体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这一观点。
评析: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了一些“世界大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7世纪的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他们殖民扩张过程中,一方面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进一步改变。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综上,“世界大国”不是指疆域的大,而是指影响之大,“世界大国”一定是在世界整体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今天,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中负责任的大国,以和平、包容、开放、合作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世界,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提供中国方案。高2024级高一下期中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丰沃的冲刷平原上,公元前8000年左右,陶器、纺织品开始出现,固定住所(非帐篷)、有组织的村落也已形成,天文、历法、数学已有所发展,文字开始逐渐被人们发明运用。材料所述现象
建立在农耕生产的基础上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得益于城市国家纷纷出现 D. 反映出贫富分化的加剧
古希腊神话中,酒神是调停人、矛盾冲突协调者和新秩序维护者。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主持雅典城邦改革,在提升平民权利的同时也保留了贵族的一部分特权。在此前后,酒神形象大量出现在瓶画艺术作品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雅典
A. 城邦制植根于历史传统 B. 传统文化助力城邦治理
C. 神灵崇拜推动政治发展 D. 民主政治促进艺术创新
3. 770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曾派大使到印度,将一本“算书”带到巴格达译成阿拉伯文。受其启发,出生于伊拉克的伊本·穆萨撰写了《代数学》这部划时代的数学著作,创立了演算法。这体现出
A. 文明的外流与回流 B. 文明的差异与冲突
C. 文明的交流与创新 D. 文明的重构与认同
4. 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将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和年龄将土地分给民众,并规定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应收归国家。该措施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 B.强化了天皇专制统治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5.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表明中世纪西欧
A.政权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B.封君封臣制渗透着契约理念
C.“有限王权”思想已是社会共识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
6.13世纪初,威尼斯垦殖和围海造陆的速度加快,围海造陆作业从私人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统一管辖,政府还规定了许可证制度。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
A.商业发展增加土地需求 B.封建领主加强城市争夺
C.技术进步引发城市扩张 D.文艺复兴激发进取精神
7.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热衷于极地探索。1594年巴伦支率船队抵达北纬72°附近,1596年再次深入,发现斯瓦尔巴群岛。1609年,荷兰委托哈德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之路。这些探险活动
A.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B.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C.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推动了各种疾病在美洲流行
8. 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克莱兹创作的静物画中,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面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 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 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9.16世纪初的德意志境内,已出现南德语言的十四种《圣经》译本和北德语言的三种《圣经》译本。马丁·路德在此基础上把《圣经》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翻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的“标准”德语版本。此后,“统一德语”随着路德译德文《圣经》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德意志人实现国家统一 D.德意志民族融合进程
10. 发生在1789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是文艺复兴运动酝酿的结果,更是启蒙思想家在纯粹哲学的领域里,通过一系列哲学创造和否定的过程逐步完成的。这说明
A. 哲学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 B. 欧洲社会实现整体性变革
C.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民众思想突破宗教神学束缚
11.14世纪中期,英国国王需要通过议会为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也可以向国王请愿,要求国王改善统治;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制定的法律;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由此可知,在英国的这一政治演进过程中
A.议会政治传统得到延续 B.政治权力分配实现和平过渡
C.议会权力始终高于王权 D.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没有变化
12. 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既构造政府机关,也能限制政府机关,使他们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赋予因其动机和看法的专门权,且使其处于权力的制约之中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这主要是由于1787年宪法
A. 调和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 首次创立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C. 捍卫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D. 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13. 下图为1840年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创作的漫画。漫画将整个英国社会比喻成一个蜂巢,描绘了严格划分的社会等级中英国的各类职业和人群。蜂巢包含9层54个单元。例如:皇室居于顶端,中间部分数量最多,包括书商、机修工人、纺织工人、珠宝商、玻璃工茶商和发明家等;底部是运煤工人、清洁工人等。此漫画折射出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细化
C. 工业革命使社会流动加速 D.工业革命推动生活节奏加快
14. 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以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零经度为基准的全球标准时间系统。1891年,法国坚持确定以巴黎时间为全国标准时间,巴黎位于东经2°左右,其太阳时比格林尼治早9分11秒。1911年3月,法国宣布将全国法定标准时向后拨9分11秒,仍称为巴黎标准时间。这一情况表明
A. 全球标准时间的多样性 B. 英国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C. 法国竭力维护大国地位 D. 英法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15.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马克思意在强调
A.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B.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推动力
C.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D.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非选择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的社会治理政策可以被概括为“面包与竞技场”。帝国的统治者大兴土木,修筑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历时多年,给成千上万的平民提供了长期的就业机会。在解决了“面包”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由于元首的倡导,竞技运动更多地脱离了统治者个人享受的范围,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平民沉溺于赛会和马戏等娱乐活动,逐渐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摘编自何立波《罗马帝国社会福利政策透视》
材料二 1834年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项影响深远的法案。这部法案确立了社会救济中的“次等处置”原则,即严格限制受救济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法案颁布前英国贫民可以从本地教区获得救济,因而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搬去城市找工作。法案规定贫民想要获得救济就必须要搬进政府设立的济贫院。院内贫民的生活无异于囚犯,不仅被限制人身自由,还要忍受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从事繁重的劳动。许多人宁愿接受工厂的低工资和艰苦工作,也不愿进入济贫院。
——摘编自丁建定《英国济贫法制度史》
材料三 福利国家模式曾被人们普遍视作20世纪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欧美国家的福利模式已难以为继。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长,用于养老的社会保险基金即将用罄。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造成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低迷,也加重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在普遍的“福利培养依赖和懒汉”的民意舆论下,福利模式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摘编自秦莉《重构福利契约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述“面包与竞技场”政策的治理成效。(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济贫法修正案》的社会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美国家福利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斯巴达的孩子七岁后就要离家进行艰苦的军事生活,他们必须学习投枪、掷铁饼、赛跑,并进行一些兵器和拳击练习。雅典的孩子七岁后就要在体育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到十二三岁后开始竞技训练,雅典青年通过参加公共集会、法庭、体育场、人民大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受到政治、道德、传统以及美的教育,在18到20岁接受国家军事训练后,他们成为全权公民。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城市的一些教育家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发展为基础重建体育教育体系,他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运动员的形象和体育场景,这不仅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运动的原理,对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后来体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罗善瑜《人的发展:西方体育教育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教育名著《爱弥儿》,首次使用了“体育”一词。卢梭的体育理念主要是培养自然人、自主人;重视身体活动的智能因素,反对机械呆板的教育;提倡儿童早期体育,身体的发展是感官和理性发展的前提。体育教育从边缘逐渐成为欧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了体育课程。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引入了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攀岩、滑板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女子体育项目逐渐增多,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贫困儿童等的体育教育受到社会重视。美国率先在1880—1920年间开始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引进竞技体育,整齐划一的跑道、计时精确的秒表、标准严格的规则,整个竞技体育无不体现出理性精神的烙印。与此同时,大众体育也逐渐兴起,城市中的公园、健身房等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
——摘编自于华《理性的抗争:对16世纪以来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希腊体育教育观的不同,并简析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出现的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欧美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句话的理解。(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学者钱乘旦指出:“世界大国”一定是在世界整体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换言之,它们改变世界。一个国家一旦发挥这种作用,这个国家就成为世界大国,改变世界是“世界大国”最基本的特征,而这些大国的兴与衰、崛起与没落,就标志着时代的变迁。
——摘编自钱乘旦《风气云飞扬》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一历史 试卷第1页 共2页
高一历史 试卷第1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