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下第五单元 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下第五单元 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8: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B.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C.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即使不说些什么,所以是很愉悦的。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重荷 B.荷兰 C.荷花 D.荷叶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3.突兀森郁 ( )
A.香气浓厚 B.茂盛 C.在心里积聚
4.金碧辉煌 ( )
A.青绿色的玉石 B.青绿色 C.女生
5.颜色各异 ( )
A.不相同 B.奇异;特别 C.惊奇;奇怪
6.[习作:游___ 选材训练]
下列材料不适合作为本次习作材料的是( )
A.爸爸带我去黄山游玩。
B.在公园偶遇老同学。
C.参观江南水乡的民居。
D.暑假到内蒙古大草原游玩。
7.下面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渐江 石笋 劫难 芙榕花
B.发愣 凶恨 拆除 荧火虫
C.荒张 行驶 妨备 一声不吭
D.踪迹 分辨 乾坤 小心翼翼
二、填空题
8.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jìng qiǎn lán fàn wéi chà nà duó mù
( ) ( ) ( )( ) ( )
fēn biàn càn làn zǐ sè bù jǐn kuò dà
( ) ( ) ( ) ( ) ( )
9.辨字组词。
杜( ) 移( ) 陆( ) 端( )
社( ) 侈( ) 际( ) 瑞( )
10.根据提示将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来到植物园的大门,门顶写着金光闪闪的“植物园”三个大字。大门两旁, (描写植物园门口的景物点) (交代游览路线)来到这里,我们仿佛进入了花的世界。各种各样的花千姿百态,争相开放,就像在参加选美大赛。近处, (用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远处,荷花池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依偎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详细写荷花的特点)真是美不胜收!
11.写出下面加点词的近义词。
(1)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
(2)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 )在半山腰上。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 )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这么多的石狮子,姿态( )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5)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
12.看拼音,写词语。
(1)xiá zhǎi( )的山道上,dù juān( )开得很有精神。
(2)船在yí dòng( )的时候,你别乱动,不然可能会撞破é jiǎo( )。
三、语言表达
13.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改为感叹句:
改为反问句: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游庐山瀑布
①李白有诗赞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确,庐山的瀑布有着一泻千里的气势。
②迈入庐山风景区,你便会觉得空气无比清新。猛吸两口,令人(悠然自得 心旷神怡)。走着走着,感觉树木越来越密,色彩越来越绿,而瀑布声也是离我们越来越近。先是一阵“哗哗”声越近越觉得有狂风巨浪向我们袋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 门庭若市),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
③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瀑布的脚下。凉丝丝的水花(1) ,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像在欢呼,似在嬉戏。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
④忽然,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瀑布更加壮观了。雨水夹杂着瀑布的水花(2) 。
⑤雨过天晴,太阳光折射出一道道彩虹。彩文仙子大概正坐在彩桥上凝神欣赏庐山美景呢!彩虹给庐山瀑布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彩虹下的庐山瀑布更壮观,更动人。
⑥自古以来,庐山瀑布以它无穷的魅力赢得过多少文人墨客的青睐啊!的确,它的美是那么令人心醉,它是自然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14.把A、B两个短句分别还原到文中(1)、(2)两处。(填序号)
A.像赛车在大道上疾驰 B.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
15.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16.用“ ”画出第②段中描写庐山瀑布声音的句子,用“﹏﹏﹏”画出第③段中描写庐山瀑布形状的句子。
17.请给短文第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
④ ⑤
18.文中说庐山瀑布是“自然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因为( )(多选)
A.有许多文人墨客青睐它。
B.雨过天晴,庐山瀑布经常会出现彩虹。
C.它有着一泻千里的气势、响彻天空的声响。
D.雨中的瀑布壮观,雨过天晴的瀑布更动人。
19.如果你是庐山风景区的小导游,请你用一句古诗向游客介绍一下庐山瀑布。
课外类文阅读。
野景偶拾(节选)
丘陵地带的山都不很高,不一会儿,离山顶只有一半路了。太阳躲到山梁后面去了,山谷里的光线暗了下来。往下看,刚才看到的青绿色的高粱叶子,现在已经成了深深的一片墨绿,原来红里透白的高粱穗,这时也变成殷红一片,暗暗的,也像是给谁用墨烘了一下。抬头看看天,只有它,还是瓦蓝瓦蓝的,说明时间还不算晚。我紧走一阵,快到山顶时,我手脚并用,爬上了最后几级土坎。
上了山梁,眼前顿时明亮起来,开阔起来,一个动人的景象吸引了我。一轮金红的太阳,不知被哪个画家把颜色调(   )配得这样合适,红、黄、白三种颜色恰到好处,它的光把眼前的一切都照亮了,但很柔和,并不耀眼。它离地面还有一竿子多高,离我也并不远,好像就悬挂在对面漳(zhānɡ)河的西岸上空。它是那么大,那么亮,周围的天空像是一整块玉石,发着荧荧的亮光。好一会儿,天空才渐渐泛出淡淡的蓝色。①漳河水闪着粼粼波光,像一条游龙,摆动着它那长长的躯体。在它的东岸,并排卧着的是一条从太原到长治的公路,有路边的两排高高的白杨衬着,更显得洁净、端庄。间(   )或一辆卡车或拖拉机驰过,随即(   )又平静下来。②这条路就像是漳河的一位文静的姐妹,静静地伴着自己活泼的同伴。从山上望下去,它们又像是两条宽宽的缎带,一条白的,一条银灰的,由北向南,把晋东南可爱的土地紧紧地裹扎(   )起来。
20.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1.读下面的句子,与“丘陵地带的山都不很高”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丘陵地带的山都很高。
B.丘陵地带的山都相当高。
C.丘陵地带的山都不太高。
2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 ②
23.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 、 、 三种景物。
五、书面表达
24.表达与交流。
春天已经过去,学校组织去春游了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请以“春游”为题,写一篇习作。如果没有开展春游,也可以写写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题目自拟。
要求:(1)按照游览的顺序写;(2)把游览过程写清楚;(3)把重点景物的特点写出来;(4)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A B B A B D
1.C
2.A
3.B 4.B 5.A
6.B
7.D
8. 清净 浅蓝 范围 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紫色 不仅 扩大
9. 杜鹃 移动 陆地 端点 社会 奢侈 交际 祥瑞
10. 两棵香气四溢、枝繁叶茂的丁香树随风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入植物园,我们首先来到花海区 一棵棵玉兰树上开满了玉兰花,雪白的玉兰花像一只只洁白的蝴蝶 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女孩;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露出一点儿嫩黄色的花蕊;有的欣然怒放。
11. 心旷神怡 矗立 模模糊糊 姿势 观赏
12. 狭窄 杜鹃 移动 额角
13. (1)颐和园真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啊! (2)颐和园难道不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吗
14.B A 15.心旷神怡 人喧马嘶 16.先是一阵“哗哗”声越近越觉得有狂风巨浪向我们袋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 门庭若市),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
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 17. 急雨中的瀑布 彩虹下的瀑布 18.ACD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tiáo jiàn jí zā 21.C 22. 比喻 拟人 23. 移步换景(地点变换) 漳河公路 太阳 白杨
24.例文:
春游
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风,一起从车窗涌进来,直把我的两眼眯得睁不开。我催问爸爸:“什么时候到呀?”爸爸说:“唐朝孟郊写过这样一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走马观花,我们开车观花,你着什么急?”爸爸又接着说:“还有一句诗‘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我问:“什么意思?” “我开车,让妈妈给你说,再当导游。”经妈妈一讲,车窗外的景色真的和诗里一模一样,太神奇了!我被迷住了。
下车了,我们爬上一座小山。漫山的花儿一下子把我包围起来。粉白的杏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我都不知该钻到哪一片了。我仔细地观赏着杏花瓣,花蕊是黄色的小点点,在风中摇摆。引来了一只小蜜蜂,它的两条腿上沾满了花粉,沉甸甸的两颗小球,让我为小蜜蜂捏了一把汗。一阵风吹来,下起了杏花雨。我蹲下来捡花瓣,捡着捡着,看见一只小蚂蚁正搬起一片花瓣,好神奇呀!这时我忽然发现枯草里冒出了小绿芽,绿芽在枯草、落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举着紫色的小花闯入我的眼帘,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什么时候开花呀?”爸爸哈哈大笑:“你天天开花呀!”
休息的时候,我爬上了一棵山楂树,斜躺在树枝上,望着蓝天,在阳光下我仿佛脱下外套变成一只蝴蝶飞了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