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2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发动了“大跃进” D. 实施了“一五计划”
2.如图为冷战时期,列平斯基画的《马歇尔化国家的关系》。该漫画意在( )
A. 反映美苏争霸时期的欧洲
B. 呼吁欧洲国家实现联合
C. 揭露美国控制西欧的野心
D. 强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3.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
A. 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B.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 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4.“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为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据此可知,敦煌壁画的显著特征是( )
A. 以人为本 B. 多元融合 C. 题材单一 D. 色彩朴素
5.如表为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状况表。这( )
家庭粮食总收入(石) 赋税负担(石) 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
田亩税 人头税 更赋 总计
100 3—4 <4 <6 约13 13%
A. 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B.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 彰显了“汉承秦制”的成效 D. 推动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
6.20世纪20年代初,不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就连国民党人中亦不乏热衷者。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戴季陶等不仅阅读、翻译,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B. 新思潮与旧思潮的斗争激烈
C. 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 D. 国共合作具备一定思想条件
7.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8.巴黎公社在教育文化方面,废除僧侣、教士特权,使所有儿童接受教育;在社会自治方面,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社治理,营造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社会治理追求平等性 B. 使人人参与国家的管理
C. 是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D. 革命者执政的公而忘私
9.1888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
A. 使政治权力从贵族转移到议会 B. 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 开创了民选产生自治机构制度 D. 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10.1267年,以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首的中国天文学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他们从西域带回大批“回回书籍”和阿拉伯天文仪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以测天象。这说明宋元时期( )
A. 天文学发展具有吸纳性 B. 科技发展落后于西亚
C. 科技发展依赖民族交融 D. 科学研究侧重天文学
11.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海洋战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由建立强大的海军转变为建设海洋强国,由近岸防御发展到远洋护卫,由维护国防安全转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由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转向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海洋开发与管理也日臻成熟和全面。以上海洋战略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 原则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B. 中国已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C. 国际形势影响国家战略 D.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努力
12.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 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C. 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13.部分美国人承认:没有华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如期完工。这说明华工( )
A. 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 成为中美人民交流的桥梁
C. 改变了美国的交通布局 D. 得到了美国民众的尊重
14.如图所示邮票中展示了1949年画家张仃、周令钊设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图案。设计者对图案进行了说明: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地图表示新中国,背景光芒四射。下列对会徽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②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团结精神
③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④反映了新型民主制度的特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5.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阶段晚期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 )
A. 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 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C. 古国阶段晚期初步形成礼制 D. 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并指出:
“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1940年7月,首次公开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指出:“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
——摘编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肇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正式成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2021年6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三三制”政权的关系。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三三制”政权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共同之处。
17.古代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史 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
国别 学者 研究成果
日本 加藤繁 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
日本 重田德 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
韩国 吴金城 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的粮食问题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粮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和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见解,并大声疾呼:“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专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之际,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古代粮食流通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一度出现的政府全面干预,复到近世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至今仍有科学含义。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的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世纪初,英国人唐森仿效荷兰人的做法,用粘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焚沙地上,使之变成可耕地。这在英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1860—1910年间,美国小麦产量增长近3倍,畜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小麦、棉花、肉类等的重要出口国。
——摘编自王荣声《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初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粮食安全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精神”在实质上点出了17—19世纪世界历史的走向。第一,17世纪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第二,以18世纪的法国为代表,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赋人权、平等、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政治思想,以及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第三,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人类向往的理念及其所体现的民主体制,到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包括美国)已得到广泛共识。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世界历史走向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并提出一个能够反映该时期“世界历史走向”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不得与材料中的主题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小题1】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推行“三三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小题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三三制”政权的关系:“三三制”政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对“三三制”政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小题3】“三三制”政权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共同之处:它们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体现民主协商的原则;都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7.【答案】【小题1】背景:明朝中后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多个种经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粮食种植萎缩;元明时期湖广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粮稻种植迅速推广发展;明朝中后期长途、大宗贸易发展,江南得以大量输入粮食。
【小题2】三位学者的研究都有史实支撑,都有一定可靠性,其中韩国学者的研究和重田德学者的都比加藤繁的更可靠。
理由:韩国学者研究洞庭湖周边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米谷输出记录,奏疏两个一手的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关注的角度全面,史料证据充足结论更具可靠性;重田德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奏疏这一一手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更具真实性,也更可靠;加藤繁的研究证据单一,只有一本明末刊本,孤证不立,要多源史料才利于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他的研究结论不够可靠。
18.【答案】【小题1】基本内容:将粮食安全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提倡以农为本;重视粮食仓储;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调节粮食流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灾害预防理论。
【小题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施肥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小题3】意义:保障粮食安全有助于掌控经济社会发展,保证经济发展安全;粮食安全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财产;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有利于加快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农业发展新道路,加快农业发展。
19.【答案】【示例一】
时期:15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题:从分散走向整体。
阐释: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催生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18 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对原料和市场的渴望促使他们扩大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二】
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主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在亚洲,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在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独立意识觉醒,爆发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在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尼加拉瓜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的改革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对国际秩序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