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 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B. 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 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 D. 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2.明清时期,会馆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景象,各类会馆纷纷涌现。据如表可知明清会馆( )
种类 作用
商业会馆 维护商业利益、协调商贸活动,以求获取更多共同利益。
科举会馆 笼络同乡中举考生,壮大同乡在朝政治力量,兼为同乡官员联谊。
移民会馆 团结同乡、维护利益、祭祀神灵、节日娱乐、议事调解。
八旗会馆 军队将领创建,当地旗人祭祀、议事、娱乐。
淮湘军会馆 祭祀军队阵亡将士、军队议事、联谊、住宿。
A. 加剧了地方分裂割据的趋势 B. 是联谊和维护共同利益的产物
C. 聚集在市镇和水陆交通要地 D. 体现了乡绅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3.雍正二年,国家全面实行耗羡归公的制度,其规定的火耗(碎银融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率,比原先大为降低;地方官所征收的耗羡银全部由省里掌握,不再归州县管理。这有助于( )
A. 加强社会控制 B. 减轻人民负担 C. 提高官员素质 D. 增强地方实力
4.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平民出行一般只能“徒(步)行”,但一些没有政治身份的高人却可以“结驷(四匹马拉的牛)”而行。如大商人陶朱公有一次派他的儿子带着大量黄金去楚国时,让他的儿子将黄金藏在不值钱的器皿中用牛车拉着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政治地位决定生活品质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礼制
C. 社会治安影响商业发展 D. 交通条件制约财货流通
5.龙虎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崇拜对象,从如图两幅与龙虎相关的图案可推知,中华文明具有( )
A. 连续性 B. 包容性 C. 多样性 D. 凝聚性
6.民国考试院成立之初,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要求将考试院设计成类似孔庙布局,他还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当国民政府拟定文官礼服时,戴季陶力争不以中山装为礼服,而以蓝袍黑马褂为礼服,获得通过。据此可知,民国考试院的设立( )
A. 具有党治和君治的色彩 B. 使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脱节
C. 未摆脱传统制度的案臼 D. 体现公开公正、严格考核
7.193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对成都192个家庭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多,共95个,占调查总数的49.5%;其次为组成折中(三代)家庭,共57个,占调查总数的29.7%;大家庭(四代以上)只占调查总数的16.7%。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的瓦解 B. 四川地区宗族观念的淡化
C. 新文化运动影响 D. 企业内迁加快工业化进程
8.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凡红军战士,家在白色区域的,以及新由白军中过来的,则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该举措旨在( )
A. 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B. 适应民族斗争的现实需要
C.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壮大军队巩固根据地政权
9.如图为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七日《解放日报》的新闻报道。该图作为史料,可用于说明( )
A. 国共两党共商和平建国方案
B.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C. 囡民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确立
D. 创建工农民主政权
10.1949年秋冬季节,甘肃酒泉燃料缺乏、工业发展受阻。私营煤矿主因政策疑虑纷纷停业,燃料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为保证军民取暖和生产供应,县工委、县政府以煤矿整顿为突破口,采取整修道路、调控生产、登记发照、保障经营等措施恢复生产。此举( )
A. 有效落实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政策 B. 反映了赎买政策的创举性
C. 推动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施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11.1992年,中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统计,199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合同制工人1700万,仅占国有企业工人总数的20%。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航 B. 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C. 思想解放有待深入推进 D. 劳动力市场化迫在眉睫
12.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大会主席。这些规定( )
A. 降低了公民大会的工作效率 B. 违背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原则
C. 抑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 D. 维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13.英王爱德华一世于1283年召开议会时,有4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14%;1295年“模范议会”召开时,有17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44%。1510年,来自110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220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英国( )
A. 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 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 D. 国王“临朝不理政”
14.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说:“大宪章从头至尾给人一种暗示:这个文件是个法律,它居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宪章成为永久的见证,证明王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政治原则 B. 政治传统对英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 大宪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依据 D. 丘吉尔对历史的认识脱离了时代背景
15.有学者把18世纪西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变革称为“二元革命”。下列现象属于“二元革命”的是( )
A.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B.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C.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D. 殖民扩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IMF多数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失衡。1978年《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同时提高IMF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会员国可以使用特别提款权进行贷款和将之作为偿还贷款的担保。随后,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
A. 导致了世界银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B. 巩固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C. 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D.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乾隆帝诏定《史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清中期赵翼曾言:若正史与野史记载不同,则野史“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不能“反据以驳正史之讹”《史记》将“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新五代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同时期的王鸣盛评价《后汉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
——据赵翼《廿二史札记》等
材料二清末,梁启超认为:“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民国时期,顾颉刚亦言:“看野史笔记比正史官书要紧,为什么?因为谣谚野史等出于民众,他们肯说出民众社会的实话;不比正史、官书、贤人君子的话,主于敷衍门面。”还有一些学者甚至摒弃正史不读。
——摘编自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对待正史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各自成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史书评价的要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帝制终结,民国肇建。民国政府与清皇室就宫殿建筑使用、古物保管以及移居颐和园等诸多问题进行多次磋商。最终,清皇室答应将紫禁城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移交民国政府,并议定将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和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古物及陈设品移运北京,作价收归民国,存储于博物院。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率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月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的公产、私产,其所有应归公产者,备充图书馆、博物馆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自1924年12月24日起至1930年3月24日止,清宫物品点查共计用时五年有余,陆续印行《清宫物品点查报告》6编28册,登记各类物品约117万件。随着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公布,社会各界参观故宫的需求日渐增多,尽快筹建图书馆、博物馆逐渐被提上讨论议程。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隆重举行。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故宫博物院的开放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大发展。
—摘编自徐婉玲《紫禁城六百年:从皇宫到博物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伊士运河大事记
——据[英]阿诺德 T 威尔逊《苏伊士运河史》等
根据至少两条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线索或趋势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态度:清代赵翼、王鸣盛肯定正史的价值;成因:①正史多由官方组织编纂,代表了官方的正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封建统治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②古代学者受传统史学观念影响,认为正史在史料搜集、编纂体例等方面有一定规范和优势。
态度:梁启超、顾颉刚等学者否定或贬低正史,摒弃正史不读。成因:①近代人们对封建统治的批判意识增强,正史作为封建统治的文化象征,其权威性受到质疑;②近代西方思想传入,民主观念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民众的力量和需求,野史被认为更能反映民众的声音和社会现实。
【小题2】要素:①时代背景: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会影响人们对史书的评价;②评价者的立场和观念:评价者自身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等会左右其对史书的看法;③史书本身的特点:包括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来源与真实性、记载内容的侧重点等;④社会思潮和学术氛围: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和学术研究的趋势也会影响史书评价。
18.【答案】【小题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基础;国民政府与清皇室的多次协商,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提供了条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限令溥仪出宫,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时机;近代以来西方博物馆学理论的传入,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社会各届对筹建博物馆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小题2】意义:宣告了封建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促进了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为中国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向西方学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答案】【小题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
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小题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小题3】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救助与教育相结合。
20.【答案】线索:苏伊士运河的变迁反映了英国等殖民霸权的建立和逐渐衰落。
阐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控制苏伊士运河,占领埃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迫于德国等国家的殖民竞争、一战的打击、埃及人民的反抗,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被削弱。20世纪中期(二战后),英国实力进一步下降,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西方列强殖民霸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