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汉中市西乡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考前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汉中市西乡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考前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14: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乡一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题(范围:选必三1-5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电影《哪吒》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古代对“天命”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殷纣王“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到《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神权观念的消退 B.重民思想已初见端倪
C.殷商灭亡的必然 D.君权神授得到新发展
2.9世纪初,日本斋部广成《古语拾遗》之序云:“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9世纪末,日本人创造了取楷书汉字偏旁的“片假名”及汉字偏旁草体化的“平假名”。不久后“汉字和汉文在日本只是作为一种表记工具而已,日本的汉文不再是中国的汉文了”。据此可知,日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 )
A.有利于中国书法在日本传播 B.改变了日本民众的文化习惯
C.加快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D.反映出中华文明影响力下降
3.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
A.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4.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5.公元前1世纪,以西塞罗为代表的罗马史家在历史书写中往往秉笔直书;至公元1世纪初,罗马的历史书写则逐渐转向隐喻和曲笔。这一变化( )
A.受到了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弥合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维护了历史叙述的客观性 D.反映了古罗马政体的变迁
6.和旧大陆相比,1500年的美洲缺少大型驼畜,也没有可以远渡重洋的大型船只。尽管中美洲的商业非常发达,安第斯的印加人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仅靠人力,交通和贸易的效率终究受限。这导致( )
A.古代美洲文明内部缺乏交流 B.古代美洲文明全面落后亚非
C.印加文明因交通落后而衰落 D.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相对独立
7.东南亚的许多古代寺庙借鉴了印度的建筑风格,如塔楼、柱廊和圣殿。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寺庙中,可以看到大量印度教和佛教的雕塑,雕塑描绘了印度神话中的神祇和故事。这表明( )
A.古代印度改变了东南亚的社会结构B.印度教和佛教成为东南亚主流宗教
C.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D.印度文化主导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
8.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肯定人类文明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9.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到营丘拓殖,邦国大盛;楚国接受中原文化,将“南蛮”纳入中国范围。箕子率商人远赴,则成为今日朝鲜国家的先驱。另外,沿印度河口至波斯湾,从波斯湾到红海,从红海到地中海和黑海,波涛所及,在位置合适的良港,莫不有各种殖民据点建立。腓尼基人、埃及人、犹太人等都建立殖民城市,希腊人的城邦遍及地中海沿岸。材料意在说明( )
A.古代世界人类的迁徙活动已经相当频繁B.农耕文明的扩张使文明的区域不断扩大
C.人类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认同D.不同地区文明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10.有学者指出,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开始侵入希腊,逐渐构建了希腊文明的主要成份,即语言、文字和宗教。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摧毁了印度河文明,留下了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文献材料。这表明( )
A.民族战争是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
C.游牧经济比农耕模式更具生命力 D.人口迁徙动摇了多元文明格局
11.在第一次迁徙中,印欧人主要驾着马车奔向古埃及、西亚等区域。而在第二次迁徙时,由于马镫和马掌的发明,印欧人已可以直接骑在马上奔驰,于是产生了骑兵,地区性帝国也随之出现。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拓展了游牧生产方式的范围 B.增强了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
C.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D.中断了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
12.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受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影响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导致的结果
13.澳洲黑人是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后来其他种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国共把19万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又如,从1820年到19世纪30年代初引进自由移民1.4万人,约占全澳移民总数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进数额直线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万人。此举( )
A.不利于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变化 B.削弱了土著势力对议会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调整 D.加速了澳洲人口的族群融合
14.1851年,约有2.5万名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开矿,到1862年,当地矿山上超半数是华工。1890年,中国人在加利福尼亚总农业劳动力中占75%。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工作,即由加利福尼亚州到奥格登一段,有4/5的劳动是由中国人担任的。据此可知,华工( )
A.成为美国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B.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C.弱化了种族偏见和排外情绪 D.为美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15.20世纪50~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材料反映了( )
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B.工业革命技术的普及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16.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海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初步判断时间分别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与弘治年间(1488-1505)。出水文物共提取出陶器、瓷器、原木等982件套,部分瓷器带有“福”“正”“太平”“吴文制造”等底款。此次考古发掘可用于研究( )
①中国瓷器业的发展状况 ②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图 ④否定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英国记者吉普林曾在1899年创作的《白人的负担》中写道:“挑起白人的负担,送去你最精壮的队伍,那里的臣民需要他们的服务……你的统治换来了抗议,你的保护换来了仇恨,你的幽默换来了怒吼,(哦,慢慢地)向着光明你问:‘为什么带给我们如此的劳役?’”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的哪种历史现象?( )
A.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种族等级的理论支持B.帝国主义国家以“文明使命”为名的殖民扩张
C.被殖民地区民众对民族独立的强烈反抗D.欧洲工业革命后对全球资源的需求激增
18.《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材料主要强调 ( )
A.法律水平领先世界 B.神话故事丰富
C.法典道德教化功能 D.君权神授思想
19.2024年,中国一家游戏公司将中国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一款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在欧美等地区广受欢迎,玩家们对游戏中展现的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神话故事等元素十分着迷。这说明( )
A.中国网络游戏技术引领全球 B.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C.西方社会开始认同中国文化 D.中外文化交融趋势不断加速
20.史学家德罗伊森在其著作《希腊化史》中首次提出了“希腊化”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意:认为是“古希腊政治、教育制度在东方民族中的扩散”,之后,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古希腊文明并没有就此终结,反而得到了空间上的拓展。据此可知,德罗伊森( )
A.指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强调亚历山大东征的世界意义
C.准确界定了“希腊化”的内涵 D.认识到希腊是东方文化的源头
21.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庙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时,大祭司宣布亚历山大是太阳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此后在亚历山大所有的政令和法令中,他都自称为“太阳神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国王”。这说明( )
A.罗马帝国时期不同文明间的交融 B.首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形成
C.埃及文明对希腊文化的反向渗透 D.埃及文明的影响力超过希腊文明
22.13世纪,蒙古西征之前,罗马教皇统治欧洲的一切,社会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学禁锢。蒙古铁蹄踏碎了城市,摧毁了农田,动摇了欧洲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为西方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表明蒙古西征( )
A.彻底摧毁欧洲封建制度,促进东西方直接贸易B.动摇了教会与贵族经济基础,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C.直接导致欧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体D.引发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欧洲世俗王权崛起
23. 利玛窦在华时自称“海外鄙儒”,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利先生、利子”。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涵养B.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借助华夏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D.加速西方科技知识传播速度
24.俄国十月革命后,被称为“拉美马克思主义之父”的马里亚特吉强调:“社会主义不能是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生机的复制品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应用。它必须是一种‘英雄的创造’,拉美的现实必须赋予它生命。”这说明拉美地区( )
A.亟需个人英雄的创造性 B.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民族独立任务的艰巨性 D.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必要性
25.1942年2月,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对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迫害,还毁掉了当地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二战结束后,新加坡重新成为英国殖民地,居住于此的马来裔、华裔、印度裔人口逐渐联合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自我决定运动”。由此可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 )
A.移民参与塑造区域文化 B.彻底摆脱外来殖民枷锁
C.民族意识觉醒较为明显 D.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共识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为解决马匹不足的问题,政府不断扩大易马贸易的规模。这时易马的主要交换物以铜钱为主并兼有“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宋神宗时,开始实行榷茶博马政策。政府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管理茶马贸易,在西北地区设立买马场、卖茶场等机构。宋人将这种专以茶易马的交易称赞为经久之策:“熙宁以来,讲摘山之利,得充厩之良,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戎人得茶不能以为我害。彼所嗜惟茶,虽奔风逐电之骏,有所不靳,以我蜀产,易彼上乘,此诚经久之策者。”
——摘编自侯昱《北宋时期官营茶马贸易制度探究》
材料二 明初,政府“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设立巡茶御史,同时实行马赋差发制度,规定以马为赋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征收赋税。《大明律》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建立行人巡茶制度、专人专仓制度,确保官方对茶马贸易的专营垄断。“收茶易马……实所以系番夷归向之心”,“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
——摘编自孟旭《宋明时期茶马贸易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茶马贸易。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当然不是,文化的全球化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及分析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处于形成的哪一阶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举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并分析“共享”的积极影响。
28.[文明发展与历史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部分人谈到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即世界史是以欧洲为中心论述的,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地区的地位。其他的还有如吴于庢先生认为欧洲中心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欧洲历史的分期为世界历史的分期,二是宣扬近代史的内容是欧美文明的发展以及这个文明向世界的普及。郭圣铭先生认为西欧中心说的实质就是殖民主义。吴承明先生主张要区分开世界史上的经济中心和历史中心,经济中心是有的,但历史中心 就是不正确的了。所以如何认识欧洲中心论,还需要讨论一下。
——马克垚《“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欧洲中心论”相关观点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
《西乡一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D D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D A C B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C D C
26.(1)原因:加强军备的需要;宋代茶叶经济的发展;周边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言之成理即可)
(2)简评:严苛的官府垄断;鲜明的以茶御藩的政治目的;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重要贸易方式之一;有利于边疆稳定;阻碍了民间贸易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7.(1)变化:贸易范围从地中海扩展至全球;商品种类增加,奢侈品转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从意大利城市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原因: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欧洲国家对海外贸易的扶持(如重商主义);全球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与市场需求扩大。世界市场阶段:开始形成阶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2)举例说明:中方受西方影响:近代中国服饰西化(如西装、中山装引入,中山装融合西式剪裁与传统元素);西方受中方影响:18-19世纪欧洲“中国风”流行(丝绸、刺绣图案融入西方服饰设计)。积极影响: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丰富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创新(如中西合璧的服饰设计);增进跨文化理解,为全球化合作奠定人文基础。
28.示例:论题:世界史书写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视角。
论证: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书写的。“欧洲中心论”以欧洲历史的分期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期,以欧洲为中心看待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视角狭隘。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来看,诞生于公元前2千纪、以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为中心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但早在公元前4千纪至2千纪,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都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早期文明。人类文明的产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和多源特征,所以说世界史以欧洲为中心在源头上是站不住脚的。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逐渐登上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但是欧洲的崛起,一方面借助了指南针、火药等东方文明的成果,同时伴随着对亚非拉国家的殖民掠夺。工业革命之前的早期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为欧洲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继续对外扩张,直至亚非国家完全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而世界近代以欧洲为中心向世界普及的视角只看到了欧洲近代文明的率先发展,没有看到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代价,是单向思维和片面视角。
总之,“欧洲中心论”实质是在宣扬欧美文化的“普世价值”和文明优越,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应该以平等和交流的视角看待世界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书写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互鉴的历史。
29.(1)殖民扩张的推动;移民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工业化的扩展。
(2)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