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3《童年的发现》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23: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23 * 童年的发现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学习重点、难点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迫切地希望。
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祸事;灾难。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渴望
胚胎
天赋
情不自禁 祸患 妨碍
随心所欲
词语解释
1、默读课文,考虑: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我”在童年时期发现了什么?
“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么样?
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
五、再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我”在童年时期发现了什么?
六、细读课文,体味感受
“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么样?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产生疑惑
梦中飞行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加重好奇,激发“我”的想象。
询问老师
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观察仔细
观察思考
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得出猜想
“我”的发现是如何被证实的?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老师证实
证实猜想
梦中飞行
询问老师
观察思考
证实猜想
发现过程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猜想得到证实后,“我”的心情如何?
七、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思考: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想象力富……
找出文中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
示例:“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发明、发现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梦中飞行,产生疑惑
询问老师,加重好奇
求知若渴
大胆探究
观察思考,得出猜想
证实猜想——发笑受罚
童年的发现
结构梳理
概述发现——胚胎发育规律
发现过程
本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记叙了“我”九岁时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件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小结
分享你们搜集的有关科学家发明或发现的资料,并说说你的感想。
1、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爱因斯坦在四、五岁时,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着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地回忆出来。爱因斯坦这种敢想敢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乔尔丹诺.布鲁诺( 1548—162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励了16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捍卫真理的殉葬者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葬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992年,罗马教皇宣布为布鲁诺平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
动手写写你的童年发现,和同学分享交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