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复习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透3 品味语言要准确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鉴赏炼字(诗眼)
考查角度一 鉴赏诗眼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确定诗眼5角度
?
诗眼多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内容上 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等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关键能力】
鉴赏诗眼3步骤
●典题试做
(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忆萧子真
孟 郊
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
?
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题目“忆”字是诗眼,全文是如何围绕它抒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状元支招/
寻字 此步省略。只要明确“忆”字是贯穿全诗的诗眼
释义 “忆”是思念的意思。本诗的题目为“春夜忆萧子真”,是诗人对友人萧子真的思念之作。全诗围绕一个“忆”来组织语言,
“忆”是全诗的诗眼,也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入句 首联“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诗人到半夜还没有入睡,那么诗人是为何半夜难眠呢?这就为读者制造了悬念。此时灯已经燃尽,而又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整个夜色是黑暗和寂静的,此样的环境,给人以孤独寂寥的感觉,作者可以营造这样的凄清之景,正是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颔联“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是说作者深夜难眠,独立阶前,而此时子规鸟却啼叫不休。“子规啼”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象征着凄凉、哀伤、离别、愁苦。联系上一联中作者营造的寂静孤独的氛围,而此处以动衬静,通过子规鸟的啼叫,更加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则是凸显作者内心的孤寂,让下一联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真挚强烈。
入句 颈联“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诗人在此才点出自己忧愁的原因,原来是想念相隔遥远的朋友。“胡越”,处于胡地和越地,表明此时与朋友相距遥远。有着“金兰”之好的友人远离自己,想找他说说话是不可能了。作者此处写出了与友人相隔遥远,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
尾联“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是作者的一种愿望。作者在此处直抒胸臆,祈祷自己和朋友都能保持青春,即使是时间流逝也不要在彼此的头上生出白发。作者明白与朋友相隔遥远,再相见也在遥远的未来,只有祝愿自己和友人“久长无白发”,两人都保养好身体,这样才能在未来相见。此时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饱含真情
【答案】 ①“忆”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②诗人半夜难眠,灯火已尽而月隐身影,夜色寂静,更显得孤独,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③颔联写诗人独立阶前,子规啼叫不休,这凄凉的景象愈发显得人的孤单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④颈联写诗人与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遥远的距离,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⑤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诗人愿朋友与自己都保养好身体,“久长无白发”,以期待能再相见。(6分)
考查角度二 鉴赏炼字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炼字考查角度及表达作用
炼字角度 表达作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生动传神,写活画面,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生动形象地展现意象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营造意境。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炼字角度 表达作用
特
殊
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副词 凸显意境,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关键能力】
一、鉴赏炼字3步骤
第一步:明炼字,释本义
先从诗(词)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字词。如果题目中已明确哪个字,可直接分析。然后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
第二步:描画面,说手法
描述画面时,将炼字放在诗句中,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若有手法的,需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
第三步:析作用,说情感
从“描物”角度,分析字词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从“造境”角度,分析字词营造意境(氛围)的作用;从“写人”角度,分析字词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从“抒情”角度,分析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炼字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没有手法可以省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典题试做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
南北宋之交的诗人,江西诗派重要成员,重视句法、锻字炼句。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明炼字,释本义
对所要鉴赏的关键字进行解释。根据语境,“软”,可以理解为温柔、轻柔;“低”,可以理解为“光线逐渐变低”。
第二步:描画面,说手法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第三步:析作用,说情感
本题主要从“描物”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答案】 ①“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②“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每点3分)
考查热点2 鉴赏炼句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1.掌握炼句相关知识
所谓炼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炼句形式 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炼句内涵 着眼于
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溅泪”“鸟惊心”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
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起 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
“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中第三句以及词曲中的“过片” 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合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中第三句以及词曲中的“过片” ①章法圆合,呼应句首、标题
②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位置 作用或效果
首句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 或承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关键能力】
一、炼句题解答2步骤
二、炼句题常用答题模式
这句诗运用××的手法(注意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特点等多角度赏析),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情操”)。
●典题试做
(2024·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
刘克庄
曾客嫖姚与伏波,惯骑生马拥雕戈。
金台有命终须筑,铁砚无功亦且磨。
见说帛书来汝洛,又传毡帐迫淮河。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
嫖姚:因霍去病受封嫖姚校尉而成为他的代称。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状元支招/
从含意角度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直观的意思是,如今西北边境正有战事,是立功的大好时机,机会很多,我的朋友,你现在却要急急忙忙南归,这是为何呢?
从技巧角度 这两句表意直接,没有用到特殊的表现手法,则忽略回答表现手法这一环节
从位置角度 这是诗人对现实的观察,认为西北战事紧迫,正是建功的大好时机,对朋友进行善意提醒和规劝,从中可以看出二人之间友谊深厚;结合前文“曾客嫖姚”“惯骑生马”等内容来看,也有对友人意志消沉的隐晦的批评
【答案】 ①意为:如今西北边境机会很多,您现在为什么要南归呢?②表达了诗人规劝友人不要在西北战事紧迫之际心生南归之意,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暗含对友人意志消沉的批评与鞭策。(每点3分)
考查热点3 鉴赏语言风格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掌握古诗鉴赏常见语言风格
风格 阐释 典例
清新雅致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心情。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之感 山水田园诗,杨万里。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风格 阐释 典例
朴素自然 通常使用白描等表现手法,朴素自然、平易近人。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如: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委婉含蓄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于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通常使用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 咏史怀古诗、讽喻诗,李商隐。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风格 阐释 典例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雄浑,是盛唐诗歌的常见风格,通常反映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朝气蓬勃的活力 边塞征战诗,岑参、王维、高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简洁明快 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贾岛,马致远。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风格 阐释 典例
豪迈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情感激荡、气势浩荡、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边塞征战诗,古体诗。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绚丽飘逸 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多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语言洒脱灵动 山水诗,李白。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风格 阐释 典例
沉郁顿挫 语言深沉,笔力遒劲,情感凝重 杜甫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力作
风格 阐释 典例
悲壮慷慨 其特点是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咏史怀古诗,陆游、辛弃疾。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格 阐释 典例
通俗易懂 多描绘生活画面及劳动人民,语言平白如话、明白晓畅。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白居易力求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他的诗歌通俗流畅,朗朗上口。最能代表白居易平易浅显的艺术风格的诗,则是他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键能力】
鉴赏语言风格3步骤
●典题试做
(2022·炎德英才湖南师大附中3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明特色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第二步:列例证
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第三步:析效果
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抒发了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答案】 ①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②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③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抒发了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6分)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
炼句(赏析诗句),主要是赏析“景句”“情句”“情景句”“翻新句”这些形象生动、构思新巧的句子。“赏析”,即欣赏并加以分析和评论,关键是对诗句表达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概括。炼句(赏析诗句)不是翻译句子,更不是胡乱把几个术语强加给句子。
针对突破 古诗炼句4不能
1.理解句子内容大意,不能简单地翻译句子。
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分析句子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透过现象去探究本质。比如2017年课标全国I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的“下笔春蚕食叶声”,不能只翻译为“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是“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2.全面把握句子手法,不能只考虑一种情况。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精妙之处。除“表达技巧”这一角度之外,还需要从用词特点(叠词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
3.准确判定句子情感,不能分析整诗情感。
“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就是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比如2017年课标全国I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下笔春蚕食叶声”句,表达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4.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不能凭空乱答。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
●对点强化
1.(2024·重庆市5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朱中舍游江东
李嘉祐①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 ①李嘉祐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鉴赏炼字】颈联中“独”“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独”,孤零零之意,“闲”,悠闲之意,摇曳的枫树孤零零地倒映在水中,白鹭悠闲地飞过寂静的荒村。②“独”“闲”二字展现了江东饱受战火、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民不聊生的悲叹。(每点3分)
【解析】 首先理解字词意思:“独”,可以理解为孤独、孤零零;“闲”,悠闲。然后理解诗句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象和关键字分析:青枫独自在水前摇曳,白鹭悠闲地飞过乡村。最后结合整首诗和注释理解二字的情感:当时社会动荡,因此连青枫也是孤独寂寞,白鹭因为周围无人而悠闲飞越荒村。青枫、远村的意象,以及“独”“闲”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安史之乱后乡村疮痍遍地的景象,从而表达作者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势危颓的感叹。
2.(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立春①
陈子龙
玉楼昨夜冰壶泻,又是春来也。韶光不与昔年同,只有花枝依旧爱东风。
沉沉芳信初添绣,尚拥余香透。今宵喜短减相思,奈我多愁偏向日长时。
【注】 ①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天气变暖,白昼变长。
【鉴赏炼句】“今宵”两句如何理解?这两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是什么?(6分)
【答案】 ①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随着晚上时间变短,相思的时间也跟着变短,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但怎奈我惆怅的时刻偏偏是在白天,白天变得漫长,我的愁绪因此更长。(3分)②妙处:将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与时令季节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以夜晚相思短衬托白日愁绪长,巧妙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3分)
【解析】 “今宵喜短减相思,奈我多愁偏向日长时”,意思是:随着晚上时间变短,相思的时间也跟着变短,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但怎奈我惆怅的时刻偏偏是在白天,白天变得漫长,我的愁绪因此更长。妙处:词人本是要表达自己的相思愁绪,但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时令季节的变化表达思想感情。题目是“立春”,前面说“又是春来也”,表明春天到来了,时令变化是黑夜变短,白天变长。而作者也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采用了衬托手法,前句先说“喜”,喜的是夜晚变短,可以减少一些相思的时间;接着笔锋一转,写“愁”,愁是因为自己的相思是在白天,而春天白天变长,愁的时间自然也长了。以夜晚相思短衬托白日愁绪长,巧妙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3.(2024·重庆市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少年·别历下①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②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 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被贬往连州。
【鉴赏语言风格】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没有。(1分)①此词不属于豪放词一类,风格更倾向婉约。(1分)②词中“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没有豪健之气,更见清丽秀美。(2分)③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2分)
【解析】 首先回答有没有“与轼可肩随”的“健句豪语”,可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总体看本词更显婉约,建议回答“没有健句豪语”,不能与苏轼相比。然后结合词句加以理解,扣到婉约即可。结合题目“忆少年·别历下”分析,这是一首伤别之作,写作者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总体风格接近于婉约派。上阕大意是: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
伤。“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都是典型的离别场面,承载的是离愁别绪,下阕开头句“罨画园林溪绀碧”写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没有豪健之气。结尾四句“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大意是: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感慨物是人非,美好、青春不常在,给人带来的是伤感情绪,可见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