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复习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知识导图
【二轮任务】
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二轮复习的古代诗歌答题中,要改正下列失误:
1.客观选择题
对选项设误方式了解不全面,从而导致解题失误。
2.主观简答题
(1)形象题。不会按照从形象特点到作者情感的思路分析。
(2)手法题。对句子的手法理解错误;能够找出手法,但结合诗句分析错误;情感分析不准确,理解错误。
(3)语言题。答题角度不准确,不能准确结合内容理解作答。
(4)内容和情感题。缺乏知人论世的意识。
首自查 找增点 心中有方向
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古代诗歌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对于古诗词,我会借助四选一的选择题的选项,以及相关的注释去理解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对于古诗“鉴赏题”,我能从“内容”“手法”和“感
情”这三方面去组织答案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3.对于意象内涵的分析,我会关注这些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涵,也会关注修饰意象的动词和形容词,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4.对于赏析炼字艺术的题目,我会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去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对于句子的赏析,我不会脱离全诗去孤立地分析,我会关注这个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并联系全篇去回答问题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6.对于赏析语言风格的题目,我会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并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7.对于古诗鉴赏“手法题”,像“最后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一类的题目,我会下意识地从最常见的手法中进行筛选
8.对诗句的理解,我知道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结合语境,揣摩其深层含意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9.概括诗歌的主旨及哲理,我既能做到知人论世,又能通过抓住关键句子,予以准确把握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10.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我会寻找表达情感的词语,同时关注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描摹色彩、形态的词,具有独特意义的词,典故用词,等等
研真题 析考情 知晓考查点
读懂古代诗歌4步骤
第一步:读标题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2.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注意诗题中某些特殊提示,如:题(书、画、壁)、酬赠(分为赠诗和酬诗。赠诗,写给亲友的诗,可以代替书信,或附在书信后面作为补充;酬诗,酬指酬答、应答,是对别人赠诗的一种回应)、唱和(“唱”指吟咏歌唱,“和”指声音相应,依原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思想感情,作诗词和答。唱和的形式很多,如和韵是指按照原唱韵部或韵字应和诗作,包括次韵、用韵、依韵等。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用韵:以原诗韵字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作诗。依韵: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部而不必同字)。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喜、怨、悯。
4.表明诗歌的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古迹);羁旅思乡诗(客舍、望月、忆)。
5.表明诗歌的体裁。如:歌、行、吟、曲、谣等。
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识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把诗歌和作者、时代结合起来,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内涵。遇到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推演,从而揣摩出诗人的心境、情绪。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蕴含的情感也不同。
第三步:看注释
注释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注释的内容有: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生平经历,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注解典故,点化如何理解等。
第四步:品语言
1.消除文字隔阂,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艺术化的处理,是诗人语言智慧在诗词上的体现。
(1)特殊句法
如省略成分、倒装结构。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3)互文见义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
2.抓景、事、情,推导诗作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内核。
3.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表达诗的主旨、情感;二是抓诗歌中显示情感的“情感语言”;另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涉及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阅读时切不可一晃而过。
4.借助语境,推测主旨、情感。要读懂难句,就要依靠上下语境,推测语法、句意、情感。多注意尾联,诗人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
●研真题
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
译文:我因为喜爱那庵前的一脉泉水,所以带包袱被褥来此借房而眠。突然听到泉水声,以为淙淙溪水流淌在门前,久久细听之后,反而怀疑所处之屋是一艘船。有时化作奔腾的怒涛声,犹为壮伟;有时发出叮咚的滴水声,更显清圆。您看昔日王羲之的兰亭之帖,也用湍急的水流来代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而摒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听泉时间短与长的对比,乍一听仿佛溪水对着门户,听久了觉得屋子就是船。②泉声大小的对比,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阔伟岸,有时如细点般清脆圆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通过“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进行对比,刚开始听到泉声时,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口,而长时间听后,又怀疑屋子像在船上,通过初听和久听的不同感受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样和神奇美妙;“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二、(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
译文:雨后凌空亭檐下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独卧山亭听附近宋营刁斗声声悲壮。多次曾看那亭前淡月当空徘徊经行,怅惘间惊闻环阶衰草秋虫啾啾乍鸣。远处南江涛声阵阵在静夜清晰入耳,北斗寂寞孤单高悬于高大城楼一角。白发苍苍的我烦心事如今如此之多,面对朝气请缨少年我不由心生惭愧!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答案】 C
【解析】 C项,“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这里诗人通过月光和虫鸣,刻画出深夜的寂静和寂寥,使诗人的孤独感更加深厚。
4.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表达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知识关联的能力。诗歌前三联描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薄月过轩,心惊于又一次阴虫砌鸣,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
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是“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
●析考情
1.新高考五年真题考情分析
年份/卷别 文本来源 文本体裁 考查内容
客观题 主观题
2024·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南宋刘克庄) 写景
抒情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2024·新课标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宋代叶梦得) 写景
抒情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年份/卷别 文本来源 文本
体裁 考查内容
客观题 主观题
2023·新课标Ⅰ卷 《答友人论学》
(南宋林希逸) 说理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诗歌语言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2023·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北宋林逋) 即景
抒怀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表达技巧、情感态度
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南宋魏了翁) 即事
抒怀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诗歌语言 思想内容
年份/卷别 文本来源 文本体裁 考查内容
客观题 主观题
2022·新高考Ⅱ卷 《送别》(唐代李白) 赠别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唐代杨巨源) 赠答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年份/卷别 文本来源 文本体裁 考查内容
客观题 主观题
2021·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南宋陆游) 即事
抒怀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2020·新高考Ⅰ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代杜甫) 赠别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表达技巧
2020·新高考Ⅱ卷 《赠赵伯鱼》(宋代韩驹) 赠答诗 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思想内容
2.命题解读
命题
解读 选材
特点 1.多选用唐宋诗词中的名家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偏重名家非常见作品。
2.诗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诗歌鉴赏在体裁方面,总体来说以诗为主,其中律诗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古体诗、词等。就内容方面来说,多集中在酬答唱和、咏物、送别、即景抒怀、题书画等方面,题材多样。
3.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弘扬正能量。主题上,注重对古代优良传统与精神品质的传承。
4.注重教考衔接,适度关联教材内容
命题
解读 考查
能力 1.理解分析诗意的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诗句基本意思的能力,理解、分析、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
2.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包括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词、句、语言风格等的能力,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结构技巧等的能力。
命题
解读 考查
能力 3.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包括分析概括、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主要观点等的能力。
4.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必备
知识 1.古诗词的主要特点和创作规律。
2.古诗词经典意象和形象。
3.古诗词常见表达技巧。
4.古诗词常见语言特色与风格。
5.古诗词常见的情感态度
●知晓考查点
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但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肯定也能为解题锦上添花。
一、选择题的命题角度
表1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的命题角度分析
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 选项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着眼全文
(整体感知) 内容理解 选项概述全诗写了什么(写作过程) (2022·新高考Ⅰ卷)第15题: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情感主旨 选项直接点明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或观点态度 (2018·全国Ⅱ卷)第14题: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 选项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着眼全文
(整体感知) 表达艺术 选项指出全诗在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特征,并分析运用的过程,指出运用的效果 (2022·新高考Ⅰ卷)第15题: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艺术风格 选项从整体上品味诗歌语言风格、构思、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特色 (2022·新高考Ⅰ卷)第15题: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 选项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着眼局部
(某联或
某句) 句意理解 选项转述具体某一句或某一联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作用效果等 (2017·全国Ⅰ卷)第14题: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意象分析 选项阐述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分析其表达作用等 (2018·全国Ⅰ卷)第14题: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 选项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着眼局部
(某联或
某句) 表达赏析 选项针对重点意象或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指出其艺术效果 (2018·全国Ⅰ卷)第14题: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炼字炼句 选项针对重点诗句中表现力强的字或词,阐述其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022·全国乙卷)第14题: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指向来看,选择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从考查内容看,考查基本涵盖了诗歌的所有要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有的还会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名篇诗词进行比较。选择题侧重对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即主要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方面命题。
2.从选项设置看,大部分试题的切入点较小,且较具体。从以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为主,到开始出现考查着眼全文的分析和概述。且命题强化了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对综合分析和评价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简答题的命题角度
相对于选择题的辨析,简答题更注重利用相对规范的专业知识(如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赏析,并展现出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论证思维(有理有据)和简练的语言表述(如概述要点)等。
表2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的命题角度分析
命题角度 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理解、概括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诗中重要诗句(如尾句或尾联)的丰富含意 (2019·全国Ⅰ卷)第15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命题角度 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分析、概括诗歌的形象内涵及其作用 根据诗句描述作品中的意象画面,指出意境特征 (2018·全国Ⅱ卷)第15题: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炼字或风格) 赏析“诗眼”或富有艺术效果的字词;结合全诗,品味语言风格 (2019·全国Ⅲ卷)第15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命题角度 表述特征 典型题例
赏析诗歌的艺术表达 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修辞、情景关系、谋篇布局等角度分析诗词内容,指出艺术效果 (2019·全国Ⅱ卷)第15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求从意象、语言、表达等角度分析或概述作者的情感内容 (2017·全国Ⅲ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从高考命题指向来看,简答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就简答题来说,考题命制往往以某个角度为切入口,如意象的分析、重要诗句的理解、情感内容的分析概括、艺术手法的赏析等,但仍需考生整体把握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性地阐述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或艺术魅力。
2.解读古诗词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志向,或态度);二是体悟全诗是怎样写的(艺术手法);三是感受诗词作为文学作品在语言、形象和情感上的美学价值(或艺术效果、风格特征)。
高考命题的前后次序也基本上体现了能力要求的层次性——选择题注重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简答题则侧重深层次的理解和赏析,尤其是对艺术表达和思想情感的赏析。因此,要利用好这种“阶梯性”的命题设计,借助选择题选项的表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命题意图。整个解题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泛读到精读的思维过程。
●备考重点
1.选择题重要考点
古代诗歌阅读的综合选择题,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
2.主观题重要考点
(1)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
(2)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5)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6)分析诗歌作者的写作意图。
(7)比较阅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温旧知 扣教材 衔接教与考
近三年,教育部考试院的命题评价都强调了学考相连,强调以提升同步教学(教材的透彻学习)来提高应试能力。尤其是浩如烟海的诗歌,需在“课标”(教材)培养目标的框架内,从语感、文体、审美、文化等角度,真正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母本溯源
表1 新教材古代诗歌诵读的学习规划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及课文 关键能力目标
必修上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①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学会独立欣赏诗歌。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及课文 关键能力目标
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②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作品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
?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教材体系 人文主题及课文 关键能力目标
选择性
必修下 第一单元:诗的国度
《氓》(《诗经·卫风》)
《离骚(节选)》(屈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
《蜀道难》(李白)
《蜀相》(杜甫)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③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角度来理解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审美价值。
④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
表2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色
文体特征 阐释
情感 诗歌主要用来抒情。这也是它的美学特征。诗有“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王夫之)而起者,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没有“情”,都必须是为了抒情。“情”,可以说是诗的第一要素,是诗的生命
韵律 诗歌是用讲节奏(由语音的高低、断续所形成的有规律的音调节拍)和有韵律(指同一韵母的声音按照一定规律在诗中反复回应)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剔除了诗歌的音乐性,诗歌的情趣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了
文体特征 阐释
词采 文学作品都是讲求词采的,但没有哪一种文学文体像诗歌一样,通过对字、句、意的千锤百炼,把语言锤炼得如此精美
语序 诗句是偏离语法规则的变异现象(句子成分省略、句中词序颠倒、语句疏密错综)。从手法上看,是出于音韵的考虑;从意义上看,变异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整齐,富有形式美、音乐美,也可以通过变异产生突出强调的作用,更富有审美魅力
文体特征 阐释
修辞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手法,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语言技巧。诗歌作为一种既有丰富内容及情感,又极富美感意味的文学文体,与修辞结有不解之缘
意象
(意境) “意”者,情意,是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者,画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画面。两者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一首好诗常常是互生互藏、水乳交融的。这种情与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
表3 中国古代诗歌文体的历史流变和读解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四言歌谣 ①双音词得以入诗,富有表现力、形象性和音乐性。②诗句可以灵活组构。③押韵灵活多样,和美自然。④篇章结构多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增强抒情效果 《诗经·静女》
《诗经·无衣》 ①从字、词、句的释义入手。②深究“比、兴”的丰富含义。③切忌断章取义,牵强附会。④在吟诵中玩味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骚体 ①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②用词大量吸收楚地方言。③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④语言风格绚丽华美。⑤结构上,扩充了铺陈叙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从而篇幅大大增长 《离骚(节选)》 ①深究其怪诞迷离境界的意蕴。②弄清各种比喻象征的准确含意。③辨识大量的楚地方言和语气助词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乐府 ①从句式看,三、四、五、六、七言都有,而以五言最多见。②从篇章看,有短章,也有长篇。③从语言风格看,用凝练的口语叙事、写人,语言浅近,不见雕琢。④从音乐角度看,某些属于从音乐方面的特点入诗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春江花月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古体诗在篇章长短、字数、遣词造句方面比较自由,但毕竟不是散文,因而注意以下特点:①突出的叙事性。②通俗的语言风格。③灵活的艺术手法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格律体 ①格律体是一种章、句有“格”,声韵有“律”的诗体。②句式上五、七言定格。③修辞上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 《山居秋暝》
《登高》 ①注意格律,体味其妙。②作诗贵精练,读诗贵精思。③体会意境,切忌穿凿。④从起、承、转、合入手,摸清意脉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词 词是一种歌词,按乐谱曲调和节拍填写、歌唱的诗歌。①标题,称为“词牌”或“词调”。后期,词的内容与调名无关。②类别,乐调的长短不同决定了词的篇章长短有别。③句式,多为长短句,且是为乐谱规定的。④结构上,分上下阕或上下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①注意词、曲独特的韵律美。
诗词体 文体特征 教材例文 读解要领
曲 散曲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①标题一般包括三部分,即宫调、曲调、曲题。②格律表现在每一曲调典型曲文中所包含的字数、句式、平仄、用韵和对仗上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 ②品味词的领字(每句的开头)和曲的衬字(曲的句子在规定的字数之外,可以随意添字)。③善解词的委婉含蓄和曲的俗、谐、直
【回归提炼】
1.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探讨、评述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古典诗歌的学习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2.重视对诗词知识的板块化建构,尝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力求读懂作品,摸索考试中的命题点,并结合阅卷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一些答题思路和方法,获得审题和答题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取高分。
考点练透1 选择判断要精准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掌握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设误类型
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主要从形象、语言、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方面设误。但是,具体考查时,往往都要细化。
方面 设误类型
形象画面的判断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考生往往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造成失误
鉴赏语言方面 词句解释错误、语言风格(特色)错误。考生不会借助语境理解词句意思;不会根据诗歌语言,判断风格(特色)
方面 设误类型
内容感情判断 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造成失误
考查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考生对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造成失误
【关键能力】
掌握有效解题的“2步骤”
●典题试做
(2024·九省联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了闲适的情趣。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见题目)
第二步: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A项对应诗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因此,A项表述正确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B项对应诗句:“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这几句的意思是: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这四句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因此,B项表述正确
C项对应诗句:“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 “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因此,C项表述正确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D项对应全诗内容 D项中“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议论。“自惭居处崇”一句是说刺史地位的尊贵,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由“未睹斯民康”可知,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D项对应全诗内容 威严及“居处崇”对比,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因此D项中“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了闲适的情趣”错
【答案】 D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不清楚古代诗歌综合选择题考查点,不会巧妙比对
针对突破
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考查点及应对策略
考查点 应对策略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考查点 应对策略
表达技巧 熟练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见到试题中对技巧的分析后,与诗句一一对应比较,再判断正误。涉及全诗则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认真分析,再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语言风格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华丽生动、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语言风格的内涵,作答时一句句地分析诗歌到底符合哪种风格,然后再判断选项
考查点 应对策略
形象
意境 找出诗中的人物、景物、事物描写,结合诗句含意分析其形象。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再整体感知其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萧疏凄凉等
情感
色彩 在把选项与原诗作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典故、意象等,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对点强化
1.(2024·河北省保定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弹琴李长史往洪州
钱 起
抱琴为傲吏,孤棹复南行。
几度秋江水,皆添白雪①声。
佳期来客梦,幽思缓王程②。
佐牧无劳问,心和政自平。
【注】 ①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时晋国的师旷所作,泛指高雅艺术。②王程:奉王公命差遣的行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抱琴”二字可见李长史情趣高雅,与诗题中“弹琴李长史”相呼应。
B.颔联通过想象李长史的琴声久久回荡在江面上,夸赞了他琴艺的高超。
C.颈联诗人劝慰李长史要耐心等待,奉王公命差遣的人很快就要到来。
D.“心和政自平”一句诗人嘱咐李长史要心平气和,待友真情溢于言表。
【答案】 C
【解析】 颈联中“幽思缓王程”意思是你郁结在心间的思绪是等待王命的到来,可是这一时刻来得太慢了。
2.(2024·邵阳市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戏赠江干芦花
杨万里
避世水云国,卜邻鸥鹭家。
风前挥玉麈,霜后幻杨花。
骨相缘诗瘦,秋声诉月华。
欲招芦处士,归共老生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芦花生长在十分幽静的地方,以鸥鹭为邻,以云水为家,远离尘嚣,自在逍遥,无拘无束。
B.风中摇曳的芦花好像挥动的玉麈;但霜降过后,它又幻化成轻盈的、洁白的杨花随风飞舞。
C.芦花骨相清瘦,仿佛是吟诗所致;它在风中发出瑟瑟秋声,也好像是在对月光诉说着私语。
D.诗人十分喜爱美丽洁白的芦花,从而产生了与芦花主人一起归隐的想法,希望能够结伴共老。
【答案】 D
【解析】 尾联的“芦处士”指的是芦花,而不是芦花的主人。
3.(2024·湖南省5月份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夜啼
陆 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比喻贴切自然,写纨扇如月、纱巾如烟,扇美巾轻正可驱暑减热,以此点明季节。
B.“高槐叶长阴初合”与“新蝉”不仅点明时令,而且遥相呼应,足见观察之细与结构之妙。
C.陆游擅长草书,这里“弄笔斜行小草”与“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相比,其心境并无二致。
D.这首词写景叙事紧扣一“闲”字,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了无尽的诗意与情趣。
【答案】 C
【解析】 “其心境并无二致”错。二者词句相近、语意相通,但表现的情感却有不同。“弄笔斜行小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矮纸斜行闲作草”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