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复习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节 散文阅读
考点练透5 鉴赏表达技巧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高分技法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课标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查。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鉴赏散文表达技巧3步骤
●典题试做
(2024·湘豫名校联考检测,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棣 花
贾平凹
其实,棣花并不是个县城,也不是个区镇,仅仅是个十六个小队的大队而已。它装在一个山的盆盆里,盆一半是河,一半是塬,村庄分
?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散。河对面山上,有一奇景,人称“松中藏月”。那月并不是月,是山峰,两边高、中间低,宛若一柄下弦月,而月内长满青松,尽一搂粗细,棵棵并排,距离相等,可以从树缝看出山峰低洼线和山那边的云天。塬根各流出一泉,称为“二龙戏珠”。其水冬不枯,夏不溢,甘甜清冽,供全棣花人吃、喝、洗、刷。泉水流下,注入正街后上百亩的池塘之中。这就是有名的荷花塘了。
这里,一到腊月,廿三日是小年。晚上家家烙烧饼,那戏楼上便开戏了,看戏的涌满了场子,孩子们都高高爬在大场四周的杨柳树上,或庙宇的屋脊上。夏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人们就搭着梯子上去,将草埋住身子,一边取暖,一边看戏,常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满天星斗,遍地银霜,戏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散了。戏是老戏,演员却是本地人,每一个角色出来,下边就啾啾议论:这是谁家的儿子,好一表人才;这是谁家的媳妇,扮啥像啥;这是谁家的公公,儿子孙子都一大堆了,还抬脚动手地在台上蹦跶。有一个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可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
利,这免不了叫台下人惊奇;但使人看不上的是他兼报节目,却总要学着普通话,因为说得十分生硬,人称“醋熘普通话”,他一报幕,下边就笑,有人在骂:“呀,又听洋腔了!”“醋熘熘,醋熘。”“真是难听死了!”“哼,红薯把他吃得变种了!”虽然就是这样一些演员,但戏演得确实不错。这戏从廿三一直演到正月十六。
(有删改)
第二段写棣花演戏的情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用了什么手法
①“他一报幕,……‘呀,又听洋腔了!’‘醋熘熘,醋熘。’”“真是难听死了!”“哼,红薯把他吃得变种了!”,语言描写。
②“孩子们都高高爬在大场四周的杨柳树上,或庙宇的屋脊上”“夏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环境描写。
③“每一个角色出来,下边就啾啾议论:这是谁家的儿子,好一表人才;这是谁家的媳妇,扮啥像啥;这是谁家的公公,儿子孙子都一大堆了,还抬脚动手地在台上蹦跶”,侧面烘托的手法。
④“有一个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可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虽然就是这样一些演员,但戏演得确实不错”,对比。
第二步:表现了什么内容
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说明演员报幕的特点。②描写了演戏的环境。③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观众的反映。④写演员演戏出色。
第三步:有何效果(作用)
【答案】 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如“呀,又听洋腔了!”“醋溜熘,醋熘”,形象地说明演员报幕的特点。
②运用环境描写,如“大场四周的杨柳树”“庙宇的屋脊”“夏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等,描写了演戏的环境。
③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观众的反映表现演出效果,诙谐幽默。
④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与“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演员是业余演员与“戏演得确实不错”形成对比,有着传奇意味。(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对点强化
(2024·河北石家庄市重点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8分)
沙海一苗树
梁 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齐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
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
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
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
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
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⑤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
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⑥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1.(改编)【鉴赏表达技巧】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反问。②表现手法:铺陈、欲扬先抑。(4分)(2)好处:衬托达拉特旗这个地方因风沙造成的恶劣环境,渲染了风沙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2分)
2.(改编)【鉴赏修辞手法】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拟人。“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形象地表现出小树苗在沙漠中艰难生长的情态。②比喻。“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极力写出了沙漠被改造后的美景。③夸张。“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写出了玉米地浓密的特点。④排比。“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突出了三十年后官井村的巨大变化。(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鉴赏表现手法】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6分)
【答案】 (1)①四十年前的官井村,黄沙肆虐,庄稼难有收成;②三十年前的官井村,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③2018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两万元,远近闻名。(每点1分)(2)①对比。(1分)②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作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2分)
4.(改编)【分析记叙角度】这篇散文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主体叙事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所见所感真实可信;②中间穿插第三人称“他”,借村主任、高老汉的二儿子之口叙说治沙情况,自然得体。(每点2分)
5.(改编)【鉴赏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6分)
【答案】 ①使用了对比(欲扬先抑)、借物写人的表现手法,通过库布齐大沙漠环境及当地人们生活的前后不同的变化,用一苗树写当地人们的治沙种树精神。②叙述人称上以第一人称为主,穿插第三人称。③语言既有纪实性,又有文学性。(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