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第1节考点练透2分析小说的形象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2第1节考点练透2分析小说的形象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5: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复习一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节 小说阅读
考点练透2 分析小说的形象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分析形象的作用
●高分技法
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体现在这三方面。形象作为小说的要素与小说情节、主题、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作答形象作用题要有发散思维,要将形象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必备知识】
掌握小说形象的主要作用
【关键能力】
分析小说的形象作用2步骤
●典题试做
(2024·河南省4月模拟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
?
1937年秋上海淞沪保卫战,讲述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上海人的平凡而艰难的生活。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
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
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驮罐地匆匆跑路,这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
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
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
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
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争。
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门。
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代替,期盼中开门的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
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
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
……
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了几次头。
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
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
林嫂:你等一下。
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
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过来。
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
林嫂看见那只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
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找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
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
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要去哪呀?你家里人呢?
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
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
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噙了泪。他犹豫着。
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
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
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
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
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
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
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
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
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
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
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
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人?
(节选自《北京故事》)
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审读题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人物
方面思考 “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 按”,林嫂悉心照顾着少年,哪怕是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情节
方面思考 “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主题
方面思考 “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健三一郎尚未成年,但却被迫参加战争,他惊恐万分,思念亲人,可见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其本国的人民也带来了不幸。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
【答案】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恶。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③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考查热点2 分析人物心理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常见心理描写方法和作用
1.直接描写
①直接陈述。含有“想”等关键字眼,直接点明人物的所思所想。
②内心独白:人物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它能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③幻觉展现: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刻画人物心理。
④梦境描绘:通过对人物梦境的展现揭示人物性格。
2.间接描写
①语言描写:言为心声,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②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③环境衬托:利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悲喜。
3.心理描写作用
①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情感;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展示情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④突出深化主题。
【关键能力】
分析人物心理3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就审题而言,这种题型的题干中都会出现“心理(心态)”等关键词,如果题干中有“心理变化”一词,考查的是人物的动态心理;如果有“具体心态”一词,则考查的是人物的静态心理。
第二步:找出相关语段,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
就思考角度而言,要做到“三结合一深入”:
1.整体感知,结合上下文
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或心情)描写自有作者的一番苦心,更具有一种画龙点睛之妙。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结局,具体掌握人物的心理在全文描写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剖析人物心理描写的别具匠心。从“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或表现”这个角度去理解。
2.锁定场合,结合具体情境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场合,通过人物在这个场合中的表现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会受制于这个场合。
3.抓关键词,结合表情、动作、语言
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通过人物外在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显现。因而我们在分析人物心理时,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分析理解人物的心理(或心情)。
4.深入文本,换位思考
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第三步:整合信息,拟写答案
就答题而言,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心理活动词语,如“担心”“焦虑”“愤怒”“高兴”“怀念”“感慨”“怅然”等;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缘由(因何事而生,对何人而发等)。
●典题试做
(2024·河南省4月模拟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见考查热点1 分析形象的作用【典题试做】)
林嫂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她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关怀。请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中的关键文字是:“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要求考生按照文本顺序,回答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步:找出相关语段,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
在文本中,勾画出相关信息。分析:
①当健三一郎意外闯入她的家中时,林嫂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和戒备。她可能以为这是另一个来抢夺的士兵或者侵略者,因此她拿起木棍,摆出防备的姿态。可得出:惊讶与戒备。
②随着故事的发展,林嫂从少年的行为和表情中察觉到他并不是真正的威胁。她看到少年饥饿不堪,还注意到少年身上的伤口和血迹,这让她从最初的敌视转变为同情。她递给少年一个菜团子,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可得出:从敌视到同情。
③在得知日本士兵可能前来搜查并抢劫后,林嫂迅速采取行动,保护少年免受伤害。她关上门,并用门杠顶住门,以防止日本士兵进入。可得出:关心与保护。
④当林嫂发现少年是日本人时,她感到震惊。但在仔细观察照片后,她意识到少年与照片中的母亲眉眼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让她对少年的身份和处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决定把照片还给少年,并让他保留荷包。可得出:震惊与理解。
⑤最后,当少年被日本士兵追捕并最终遭到枪击时,林嫂可能感到极度的担忧和无奈。她可能无法直接干涉这一事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少年遭受不幸。这反映出战争对无辜者的残酷影响,以及个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力感。可得出:担忧与无奈。
第三步:整合信息,拟写答案
【答案】 ①惊讶与戒备:当健三一郎意外闯入她的家中时,林嫂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和戒备。②从敌视到同情:她看到少年饥饿不堪,还注意到少年身上的伤口和血迹,这让她从最初的敌视转变为同情。③关心与保护:在得知日本士兵可能前来搜查并抢劫后,林嫂迅速采取行动,保护少年免受伤害。④震惊与理解:当林嫂发现少年是日本人时,她感到震惊。但在仔细观察照片后,她意识到少年与照片中的母亲眉眼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让她对少年的身份和处境有了更深的理解。⑤担忧与无奈:当少年被日本士兵追捕并最终遭到枪击时,林嫂可能感到极度的担忧和无奈。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形象作用理解不清
考生在解答时,或对文章理解不透彻,或对情节的层次分析不清,或对主题理解不准确,最终都导致对形象作用理解不清。
针对突破
分析
形象
的作用 主要
人物 ①从对情节的作用考虑。人物的言行及性格决定了情节的发展走向。
②从对主题的作用考虑。通过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③从对社会的作用考虑。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分析
形象
的作用 次要
人物 ①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②直接评价主要人物及通过自身形象衬托主要人物。
③多个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环境。
④和主要人物一道揭示作品主题
分析
形象
的作用 事物
形象 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重要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对点强化
(2023·福建高三大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刚刚平息了四合院里发生的一场小小的内乱。内乱是他的宝贝女儿灵灵制造的。原上人吃腊八粥的那天傍晚,白灵出其不意地回到家里来。奶奶一把把孙女搂到怀里,张口咬住脸蛋子久久不放。母亲仙草禁不住热泪涌流,疼爱地斥骂着:“没良心的东西把老老少少一家人
都给折磨死了!”白灵从奶奶怀里跳起来,掏出手帕亲昵地给母亲沾去泪水,又跳到屋子中间挺身一站:“我不是好好的吗?我长得高了吃得胖了,你们尽操那些心做啥!”白嘉轩不失威严地挺坐在太师椅上。白灵丝毫没有察觉父亲的心思,环顾一圈屋里所有的人,得意忘形地宣布了一个消息,立时把屋子里亲昵的气氛扫荡净尽了:“我们把县长轰下台喽!这回大闹滋水县好痛快呀!国共两党的一条密传传下去,好几百人全都涌回县城来游行示威,开会演讲,唱歌演剧,把一块‘滋水县人民自决委员会’的大牌子挂到县府门口。大家正欢庆斗争胜利的时光,县府里有人密告说县长正给省警署拟报抓人名单。众人炸了营,冲进县府搜出了那个名单。我们拿着他的赃证去找省主席告状,于大胡子一看那个黑名单就火了,说‘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接着一声令下把梁县长撤了……”
白嘉轩磕了磕烟灰就站起身走出去了。仙草怯怯的目光送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回过头禁止女儿说:“灵灵,你在城里要念书就好好念书,甭跟着旁人疯疯癫癫乱跑。记住,在屋里再甭说刚才说的那号话了,你说话也该瞅瞅你爸的脸色。”白灵说:“我瞅见我爸的脸色,他不悦意他不爱听。我偏说给他听,冲一冲他那封建脑瓜子。”她爽快地说着,忽然醒悟似的叫起来:“噢呀!兆海上军校去了,临走托我给他家里捎话,我差点忘了。”
白灵去了鹿兆海家,鹿子霖叔叔不住地向她打问城里许多有关革命的事。她从鹿家门楼下走出来,到白鹿镇小学校找鹿兆鹏去了。这是作为革命者的她和他的第一次会见。她又一次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向他叙述了大闹滋水县的经过。她和他谈论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谈论轰轰烈烈的北伐和各地的人民革命热潮。她说:“革命马上就要胜利了。一想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鹿兆鹏也以肯定的语气说:“没有什么人能阻挡北伐军的前进,胜利指日可待。”
白灵天黑定时回到家里。白嘉轩知道她的行踪仍然问:“你到谁家去了?”白灵说:“我先到子霖叔家,后来又到学校找兆鹏哥去了。我明天要走,今晚不去再没时间了。”仙草惊讶地问:“明天就走?你一年没回来,刚回来连一整天也待不下?”白灵笑着向母亲赔情:“没办法呀!妈。革命形势紧迫,同志们约定明晚开会。等胜利了我回来跟你住整整一个月。”白嘉轩忍着冲到喉咙口的火气冷静地发问:“你现时还念书不念书?”白灵说:“念呀,怎么不念?”白嘉轩问:“你念了书日后做啥呀?”白灵说:“我喜欢教书。革命胜利了我就做个先生,教书。”白嘉轩说:“你现在甭念书咧,回家来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白灵不假思索一口回绝。白嘉轩说:“那好,你现在睡觉去。”
第二天早晨,白灵起来时发觉小厦屋的门板从外头反锁上了。她还未来得及呼喊,父亲就从上房里屋背着双手走下台阶,走过庭院在厦屋门前站住,对着门缝说:“王村你婆家已经托媒人来定下了日子,正月初三。”白灵嘴巴对着门缝吼:“王家要抬就来抬我的尸首!”白嘉轩已走到二门口,转过身说:“就是尸首也要王家抬走。”
白灵很快复原了活泼的天性,在小厦屋里大声演讲大声唱歌:“北伐军节节胜利,天下无敌,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保不住驾啦……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妈,快给我送俩馍来,我饿了!”
奶奶踮着小脚站在庭院里斥问:“灵灵你疯了?”仙草拿着俩馍馍走到厦屋门前,白嘉轩不失时机地赶到了,夺下馍说:“让她喊让她唱。她还有劲儿。”白灵的腹腔里猫抓似的难受,接着口腔里开始发黏,终于喊不出也唱不出了,躺在炕上看冬日惨淡的阳光从房檐上悄然消失,冷气和黑暗一起笼罩了厦屋。
黑暗里窗户纸轻轻响了一下,什么东西滚落到肩头上,她一抓到手就毫不迟疑地吞嚼起来,两个馍馍不经吃就完了。她觉得胳膊和双腿顿时充满了活力,一骨碌从炕上跳下来,继续她的讲演。白嘉轩咣啷一声拉开上房西屋的门闩,站在庭院里吼:“你再喊再唱,我就一?头砸死你!”白灵对着门缝吼出于大胡子的话:“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
直到深夜,白灵时喊时唱的声音才停止。天明以后,白嘉轩吃了两个馍馍,雄赳赳地走进饲养场的轧花机房。他一口气踩得小半捆皮棉,周身发热,正要脱去笨重的棉裤,仙草急急匆匆颠着小脚走进来:“灵灵跑了!”白嘉轩回到家发现厦屋的门锁已经启开,厦屋的山墙上挖开一个窟窿,白土粉刷的墙壁上用?头尖刺刻下一行字: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踏倒!白嘉轩问仙草:“这?头怎么在这里?”仙草说:“我不知道。大概是啥时候忘在柜子下边了,那是个无用的废物嘛!”白嘉轩向全家老少庄严地宣布:“从今往后,谁也不准再提说她。全当她死了。”
此后多年,白嘉轩冷着脸对一切问及白灵的亲戚或友人都只有一句话:“死了。甭再问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元一九五零年,两位共产党的干部走进院子,把一块“革命烈士”的黄底红字的钢牌钉到他家的门框上,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地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
(有删改)
1.【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塑造的鹿兆鹏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①丰富内容。这篇小说中,鹿兆鹏与白灵见面的情节,着重描写了两个革命者的思想观点,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形象衬托。小说中的鹿兆鹏形象,衬托了主要人物白灵的形象。③揭示主题。小说对次要人物小学老师鹿兆鹏的塑造,既揭示了青年拥抱时代变革的宏大主题,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题干表述成“用意”。小说中塑造的鹿兆鹏是一个革命者,主要集中在第3段,可以从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
2.【分析物象的作用】“?头”物象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头”物象在小说中出现三次。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第8段中“你再喊再唱,我就一?头砸死你”,“?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下文第9段两次叙说“?头”,白灵借助这一物象刺下口号表示决心、掘开墙逃走,照应了前文情节,“?头”这一物象,贯穿了小说的高潮情节,“?头”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表现人物特点。白灵用“?头”在墙壁上刺下的一行字,能充分地表现她的勇敢、叛逆和对革命的忠诚等特点;也能表现白嘉轩的失落、无奈、愤怒等特点。③表现文章主题。因为“?头”这一重要物象,矛盾冲突得以暂时缓解,白灵得以回归革命的大熔炉,反抗封建思想、弘扬革命者的精神得以彰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物象“?头”在小说中的作用,需要先找到该物象在原文出现的次数、场景,然后再分析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不同作用。
3.【分析人物的心理】小说的最后一段体现了白嘉轩怎样的心理?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最后一段描写白嘉轩的主要有两个句子:①“此后多年,白嘉轩冷着脸对一切问及白灵的亲戚或友人都只有一句话:‘死了。甭再问了。’”这表现了白嘉轩冷漠、固执、倔强的心理。②“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地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这表现了白嘉轩痛苦、后悔、自责的心理。(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白嘉轩的心理,这要联系具体的语句。由结尾一段可知,表现白嘉轩心理的有两处描写:一是开头的描写,能表现白嘉轩很长时间仍然冷漠、固执、倔强的心理;二是结尾一句话,表现白嘉轩痛苦、难受、懊悔、自责等心理,其实这时候他的心理已经与前期对待女儿的态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