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考点练透1考查热点1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9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考点练透1考查热点1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9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6: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复习四 写作
知识导图
【二轮任务】
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来看,考生在写作二轮复习中容易出现以下失误:
1.多元型作文思维欠缺,思辨意识不强。
2.审题抓不住关键点,不会根据不同材料审题,立意不精准。
3.文体意识不强,结构不严谨。
4.作文缺少“自我”认识,缺乏针对性。
在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强化作文各方面的训练。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务必保住作文这“半壁江山”。
首自查 找增点 心中有方向
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作文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我能准确地判断材料作文题是一般的新材料作文题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前者强调概括观点,后者强调就事论事过渡到就事论理。新材料作文题以引语式材料居多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2.在写作前我习惯花5分钟写一下提纲,可以写在草稿纸上,潦草点也行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3.我是先确定题目再写作文的,题目能表明我的观点
4.我会保证45—50分钟的写作时间。每一篇考场作文我都能写到850-900字这个区间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5.我的作文,虽然写的字不算很美观,但能保证卷面整洁,几乎没有涂改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6.我的作文,一般都是5-7段,段落较为匀称,比较美观
7.每次新写一段前,我都会再看一次作文试题和材料,确保自己没有走偏
自评内容 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8.作文开头,我一定会定向引述材料,一定不会绕圈子。中间段落,我会按照逻辑展开,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结尾,我会回扣开头和材料,确保不偏题,以拿到平均分为第一要务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
“√”5~6项,备考较为充分;
“√”7~8项,备考充分;
“√”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9.对于写作,我会一气呵成,尽量不在中途断断续续
10.作文的素材,我会优先使用自己日常考试中熟练使用的素材,还会对课文、新闻热点素材都加以引用
研真题 析考情 知晓考查点
●研真题
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
链接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T2。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
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
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
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
【参考立意】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
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
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
二、(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首先,这段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了试卷现代文阅读I中关于“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描述,强调了人类对月球背面和深空的探索;第二部分则是一个类比,将人类的太空之旅与每个人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过程进行联系。
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含义。这个表述既包含了对科学探索、技术进步的描述,也包含了对个人成长、自我超越的隐喻。因此,写作时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既可以从宏观角度谈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讲述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未知、挑战自我的经历与感悟。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句话,主要强调三层意思:
一是强调“我们每个人”。在人类不断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一分子。探求无止境,我们不能落伍,也不能缓慢不前,大家要互相携手共进,群策群力,共同行走在这条大道上。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终究会抵达未知之境。
二是强调“不断”。在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不会停歇,也不能停歇。我们的思考如出鞘的剑,而未知之境如砺石,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探求,我们才能从“未知”走向“有知”,进而从“有知”走向下一个“未知”。人类的未知之境如雪球前行,不断扩大,我们的探求将永恒存在,经久不息。
三是强调“未知之境”。这是考题的核心所在。“未知之境”是什么?这是个广而大之的范畴。它包罗万象,比如材料中的天空探索、比如芯片、比如AI。
总之,一切科技探索、人文思想的未知领域,都属于未知之境。如何面对未知之境?保持好奇心,通过深入思考来洞察“未知”;拓宽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这些都是立意的重点。基于以上三点分析,我们整合归纳出作文立意。
【参考立意】
1.探求“未知”,永不停止。
2.不探求“未知”,我们终将“无知”。
3.保持好奇心,跃进未知界。
4.科技让未知更多,探求让我们更明。
5.科技探索,无限可能。
●析考情
1.新高考五年真题考情分析
年份/卷别 材料内容 写作核心 写作类别 写作文体
2024·新课标Ⅰ卷 人工智能 我们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 现象概括材料 开放性
2024·新课标Ⅱ卷 抵达未知之境 每个人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读写结合型话题材料 开放性
2023·新课标Ⅰ卷 故事的力量 故事是如何有力量的 现象概括材料 开放性
年份/卷别 材料内容 写作核心 写作类别 写作文体
2023·新课标Ⅱ卷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自己的空间”的内涵与意义 读写结合型话题材料 开放性
2022·新高考Ⅰ卷 围棋“本手、妙手、俗手” 如何看待基础和创新 传统文化材料+开放(启示类) 开放性
2022·新高考Ⅱ卷 共青团建团百年优秀青年人生选择 选择·创造·未来 时事材料+主题 征文
年份/卷别 材料内容 写作核心 写作类别 写作文体
2021·新高考Ⅰ卷 毛泽东“体育之效” 人生的强弱转化 文献材料+开放(启示类) 开放性
2021·新高考Ⅱ卷 毛笔“人”字漫画 人生的藏与露 漫画材料+开放 开放性
年份/卷别 材料内容 写作核心 写作类别 写作文体
2020·新高考Ⅰ卷 2020年抗疫的真实情形社会热点材料 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 时事材料+主题 开放性
2020·新高考Ⅱ卷 地名内涵传统文化材料 带你走进________主持词 材料+半命题 主持词
2.命题解读
命题
解读 选材
特点 ①形式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主要采用“材料+导引语+写作要求”的模式,注重情境设计。
②材料选择灵活多变,既有厚重感十足的历史材料,也有关联时事热点的新闻材料,也有新颖独特的漫画材料。
③紧扣时代主题,聚焦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使之与时代主旋律共振,积极进取,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强化社会责任感。
命题
解读 选材
特点 ④凸显写作主体意识,强调自我意识,写作中要注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以避免矫揉造作的空洞议论和胡编乱造的虚假故事。
⑤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更高层次上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
考查
能力 作文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逻辑推理、判断与论证等能力
命题
解读 必备
知识 ①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思路和方法。
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作学知识。
③概念、判断、推理与论证等逻辑学知识。
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
⑤高考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范
●知晓考查点
1.高考语文作文重点考查内容和学生必备核心素养
高考
重点
考查
内容 ①一点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②四面 A.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C.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D.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
学生
应具
备的
9大
核心
素养 ①责任担当 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律信仰、生态意识
②国家认同 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③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尊重差异
④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⑤科学精神 批判质疑、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⑥审美情趣 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⑦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⑧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⑨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技术运用
2.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方向
2025年
高考
作文
备考
方向 ①思想方向 A.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要培植现代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治(规则)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
C.五大理念引领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2025年
高考
作文
备考
方向 ②思维方向 A.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2025年
高考
作文
备考
方向 ②思维方向 C.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做出正确推断
③表达方向 技巧: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备考重点
1.关注社会热点,感悟社会生活。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作文备考仍要坚持这一目标不动摇,坚持“文以载道”的写作思想,从而写出有价值、有思想的优美文章。
2.坚持辩证思维,写出思想厚度。
面对作文,我们要从哲学中汲取营养,坚持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用这些哲学思想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3.关注课本学习,全面理解内涵。
随着教考衔接的大力推进,高考作文命题也在不断向课本靠拢。考生要明确这一命题规律,充分落实课本所提供的内容,不断内化,用课本激发自己的写作思维。
4.关注作文母题,学会话题转化。
回顾近年的高考作文,比较受命题者关注的话题有:人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节操、幸福、信念等),情感关怀(关注艺术、感悟生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人为本、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知恩图报、礼貌孝顺等),人与自然(自然对人的启发、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格精神(青春奋斗、自信自强、追求奉献、公正廉明等),为人处世(和谐平等、交流互助等),思维方式和辩证地看问题(得与失、成与败、机遇与挑战等)。抓住这一规律,就可以缩小备考范围,用有限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功。
温旧知 扣教材 衔接教与考
●母本溯源
单元主题与教考衔接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青春的价值 P30学写诗歌:情感、意象、韵律,落实到语言上 1.围绕意象鉴赏诗歌,记录自己的思考,写一则读书札记
2.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 2024·新课标Ⅱ卷:引导青年勇探未知之精神
2023·北京卷:续航
2022·新高考Ⅱ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选择·创造·未来”
2022·浙江卷:青年人才,工匠精神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P56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选取典型事例、感人细节,写出人物特征 1.学写新闻评论
2.学写推荐书
3.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 2022·浙江卷:青年人才,工匠精神
2019·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P69学写文学短评:对作品深入的了解和准确把握;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 古诗词往往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选择一首诗,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文学短评 2023·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已涉及文学短评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四
单元
我们的家园 1.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2.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2024·九省联考安徽、贵州卷:文化遗产
2023·四省联考安徽、云南卷:这里是中国
2020·新高考Ⅱ卷:
“带你走近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五
单元
乡土的
中国 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2024·九省联考安徽、贵州卷:文化遗产
2023·四省联考安徽、云南卷:这里是中国
2020·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___”为题
(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P103议论要有针对性: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读者意识 1.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札记)
2.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跟同学分享一下。(发言稿)
3.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023·七省联考:材料来自《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2022·北京卷:学习新说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P124如何做到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因情写景,借景抒情 1.从所学散文中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2.根据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特点,拟写一个视频拍摄脚本
3.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写一篇散文
4.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特点,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暂未直接考查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一
单元
中华文
明之光 P19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明白、写得清、充分论证;包容异见、明确思路;选用合适结构 1.阅读三篇诸子文章,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札记)
2.阅读所选史传作品,了解史实,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记载提出疑问。对值得探究的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3.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庄子的《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还是“保全天性”的寓意?从上述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议论文 2024·北京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良知与
悲悯 排演所学话剧的片段,写出演出本。每名同学写一篇作文,可以说说对排演剧本的理解,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剧心得,还可以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暂未直接考查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P68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对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根据说明对象,安排说明顺序 1.我们在自然世界、社会文化、人类劳动中认识了某些道理、规律,写一篇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有些与文化相关,有些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请以“常识中的
‘理’”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2024·九省联考广西、吉林卷:送礼能不能送钱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四单元
媒介素养 1.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2.选择并根据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特点,改写校报的招聘启示
3.学校举办戏剧节,为班级的节目设计一个宣传推广方案 2023·全国甲卷:技术发展与个人时间
2022·北京卷:在线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五单元
使命与抱负 P92写演讲稿:关注听众、主题鲜明、讲究语言技巧 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作出人生选择,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2020·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写演讲稿
2019·全国Ⅱ卷:科学与强国,写演讲稿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六单元
观察与批判 P136叙事要引人入胜:找好立足点,即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善于观察,善用技巧 1.选择小说表达手法,写一则读书札记
2.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人物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记述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想象,创造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文章 2020·北京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功用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七
单元
不朽的红楼 P141学写综述:全面、准确、客观、清晰;语言简明扼要,有概括性 1.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日常生活片段,以《〈红楼梦〉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
2.选择并细读《红楼梦》中某位人物诗词,加深对人物理解,并撰写短评
3.设想《红楼梦》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写出故事梗概
4.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其主题,写一篇综述 2022·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P153如何论证:确定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1.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召开专题讨论会,选定一个议题,比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写出发言提纲
2.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变法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阅读相关资料文章,你认为他们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写出辩论稿,分组进行辩论 2023·天津卷: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P153如何论证:确定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3.理性的表达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选一篇史论,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4.以“纸质图书阅读”VS“电子阅读”写一篇文章
5.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21·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一单元
伟大的
复兴 P41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材料来源于经典作品、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材料真实可靠、恰当运用 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历史遗迹,搜集相关资料,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可以写人物素描、事迹简介、人物通讯等,也可以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 2022·新高考Ⅱ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选择·创造·未
来”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P54审题与立意:了解“要我写什么”,确定“我要写什么”。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题旨;立意,在题目或给定的范围之内,还应该体现独特性 本单元诸子文章,有不少经典语句,从中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2023·四省联考黑龙江卷:对彼此仿佛有矛盾的谚语的思考
2021·新高考Ⅱ卷:“书法悟人生”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P92学写小小说:明确立意、巧于构思、抓住传神之处重点刻画 1.阅读本单元外国小说节选的片段,感受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
2.选择本单元一篇你喜欢的小说,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赏析文章
3.生活当中有不少“小说元素”,让人感动,引人深思,令人开怀,从中选材,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 2023·全国乙卷:一花独放不是春
2020·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选择
性必
修上册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驳论文 2023·七省联考:针对“读书有何用”写一篇驳论文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P36深化理性思考:透过表象看实质;敢于质疑、敢于追问;理性辨析,提升思维品质 1.本单元四篇思辨类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的态度,有的人赞赏,有的人认为不值得赞赏,请写出辩论词,分小组展开辩论 2024·新课标Ⅰ卷:人工智能与问题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P36深化理性思考:透过表象看实质;敢于质疑、敢于追问;理性辨析,提升思维品质 3.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 “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2022·北京卷:以“一条信息”为题目写记叙文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P36深化理性思考:透过表象看实质;敢于质疑、敢于追问;理性辨析,提升思维品质 4.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以上两个题目要先列一个发言提纲) 2023·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1.认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用旁批的形式,就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作一些评点
2.认真阅读《包身工》,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1.班级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
2.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或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 2021·北京卷:论生逢其时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3.史传中经常穿插议论,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4.你是否认同《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疑问或进行辩驳 2020·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联系与距离
2019·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驳论文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
衔接






册 第四单元丰富的心灵 P123学写申论:关注社会生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1.阅读《致大海》和《自己之歌》,尝试以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运用原诗中的意象,不改变原诗的主题
2.阅读下面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段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023·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
教材 单元
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一单元
诗的国度 1.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2.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任选一两个角度,写一篇鉴赏文章 2023·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2020·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写发言稿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时代镜像 P68语言的锤炼:推敲词语、活用句式、巧用修辞、语言充满情趣和理趣 1.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2.《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了的,是一个温暖的作品,又有着很深的悲剧感,请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2022·天津卷:烟火气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时代镜像 P68语言的锤炼:推敲词语、活用句式、巧用修辞、语言充满情趣和理趣 3.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022·天津卷:烟火气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
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二单元
时代镜像 P68语言的锤炼:推敲词语、活用句式、巧用修辞、语言充满情趣和理趣 4.任选本单元你喜欢的一位现代作家,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任选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5.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结合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语言鉴赏札记 2022·天津卷:烟火气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三单元
至情至性 P88说真话,抒真情:真诚的写作态度和情感,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1.小组讨论,探究本单元课文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2.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
3.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于高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的选择及理由。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024·九省联考江西、新疆卷:报考大学的专业选择
2019·全国Ⅲ卷:漫画作文“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教材 单元主题 单元作文训练点 单元写作任务 教考衔接






册 第四单元
求真求实 P112文章修改:完善立意、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推敲语言 1.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要有提要或摘要,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为其写一段提要,200字左右
2.根据本单元课文的主题,确定一个研习课题,再找一本与之相关的科学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论文,认真读完,然后撰写一份读书报告 2023·上海卷:探索世界与好奇心
【回归提炼】
1.上表显示,统编教材各单元的作文主题大都已在近5年高考中,陆续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法眼”中。
2.从教材作文编排体系可知,高中学生作文基础训练重点在必修上下两册,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侧重实用及理性思考,覆盖范围广,易结合社会时事、人生哲理等材料作文,命题广泛,需做足作文审题立意、章法结构等训练。
考点练透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模板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遵循三大原则
原则 具体说明
整体性原则 思辨类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原则 具体说明
多项性原则 一般来说,思辨类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关键能力】
考查角度一 一元思辨类
一元思辨类作文审题,往往围绕一个核心话题,有两面甚至多面的延伸。
●典题试做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交通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考查角度二 二元思辨类
二元思辨类,往往围绕两个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四种:①对立统一关系,各元素看似对立矛盾,但实则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②是非取舍关系,诸元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如“义利之辨”;③相互转化关系,诸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距离与联系”;④并列共存关系,诸元素可以同时共存,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
●典题试做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考查角度三 三元思辨类
三元思辨类,构成材料核心事件或内容的是三个元素。三个元素之间往往存在逻辑关系,具体如下:①层递型关系,三个元素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渐次发展,如2022年全国甲卷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②层递+对比型关系,两个元素之间递进,和另一个元素形成对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和“俗手”;③并列+总结型关系,两个元素之间并列,最后一个元素是二者组合形成的结果,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和“未来”。
●典题试做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状元支招/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4大误区
误区表现 出错原因
混淆概念,观点不清 不能准确把握作文材料中涉及的概念所蕴含的基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因而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导致混淆概念。或立意时替换了作文材料原本的核心词或关键词,导致观点不清晰
只看表面,立意宽泛 审题时,只看到所给材料的表面意思就盲目立意,未能深入挖掘材料的核心内涵,导致立意宽泛,没有切中所给材料的核心
误区表现 出错原因
审题不清,偏题跑题 没有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或对所给材料分析不到位,导致文章立意偏离主题,甚至跑题
主题杂糅,难以分清 由于审题不准,在写作时,一篇作文内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让人难以分清哪个是作文的核心主题,使得文章中心不明确,主题不鲜明
针对突破
一、单一型材料
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精准立意。
所给材料中的一些高频词句,如关涉影响、原因、对策等内容的提示词或限制词,关联词前后的句子,以及论述性的语句等,通常指向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词句,并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往往能事半功倍。
2.运用思维分析法,高效立意。
思维分析法包括联想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求同求异分析法、层层深入分析法等,采用这些方法,能快速从所给材料叙述的现象、表现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快速立意。
二、组合式材料
组合式材料扩充了思维容量,适当加大了审题难度。实际上,组合式材料作文题的立意也是有法可循的,前提就是先逐条分析题目提供的材料,寻找相关点,其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同中求异。对于内容或所反映的问题相似的材料,审题时要找出各则材料的侧重点。
2.异中求同。对于构成鲜明对比关系的材料,审题时要找其内涵相同之处。
3.相对叠加。对于观点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各执一点的材料,审题时要将各观点叠加互补。
●对点强化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段材料聚焦于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坦诚交流。属于一元关系类。材料首先提出“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这一普遍现象,进而指出在相处过程中,有时人们为避免冲突而选择不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材料通过转折词“其实”强调真正的相遇和深入的交往,往往建立在坦诚交流的基础上。
解读这段材料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几个关键点:一是人际交往的普遍性,二是避免冲突的心理动机,三是坦诚交流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材料的核心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立意】
1.坦诚交流:人际关系的基石。
从这个立意出发,可以讨论坦诚交流对于建立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或故事,说明只有当双方都愿意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时,才能真正实现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
2.超越冲突,追寻真实的相遇。
这个立意可以聚焦于人们在交往中如何克服害怕冲突的心理,选择坦诚面对问题,从而达成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和接纳。可以探讨冲突在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坦诚交流化解冲突,实现真正的相遇。
3.自我表达与人际和谐的平衡。
这个立意可以讨论如何在保持自我表达和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可以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既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又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实现和谐的人际互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