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复习三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练透7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的7把解题钥匙
1.倒装句式(强调的侧重点)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例]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分析】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
[例]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分析】根据上文“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2.句式变换
(1)长句与短句
长句的作用:①结构繁复,集中紧凑,逻辑严密;②内涵丰富,能细致地表达思想。
短句的作用:①强调作用;②句式活泼明快,节奏感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节奏整齐分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④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意境)。
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例]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分析】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整句与散句
整句的作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
散句的作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广泛。
整散句结合:语言和谐匀称,富于变化。
[例]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分析】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3.特殊句式
(1)反问句:改变平淡的表达,语气强烈。
(2)排比句:句式整齐,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3)感叹句:感情更强烈。
(4)设问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烈表达情感。
(5)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味更强烈。
[例]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分析】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4.运用修辞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原句: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改句: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便形成了。
【分析】①原文“开颜”“改态”“活泼”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水、风景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神情与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②改写后的句子较为抽象、呆板,不够具体生动,因而效果大不如原文。
5.运用词语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叠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描写精准,语言生动形象。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名词: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另外,如连用两字短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例]原句:(巨浪)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
改句: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
【分析】原句中“哗哗”拟声词,写出了海浪拍岸的声响,“一小股”形容词的使用,写出了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拟声摹形,描写海浪,细腻生动。
6.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风格和谐一致。
从口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
?
?
庄重、严谨、周密
方言、儿化音、俚语等,活泼自然,灵活简短
[例]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原句: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恼。
【分析】①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②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7.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1)逻辑性:从因果、承接、递进、目的等逻辑的合理性思考分析原句,说明原句更合适。
(2)连贯性:考虑到叙述角度和叙述重心(叙述人称、叙述主体、情感语义的侧重点不同),是否和上下文保持连贯统一(原句语序的合理性、原句句子位置变化所突出强调的内容)。
①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情境更真切,便于抒情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拉进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冷静旁观者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
②语句位置:
分析原句在某位置上,其内容表达更符合文段结构的需要。作用:开门见山,观点明确突出,奠定基调,适合开头,承上启下等;语气舒缓,语意完整,互相照应,适合结尾等。
[例]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分析】①原句能更好地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②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例]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原句: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改句: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忘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分析】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关键能力】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3步骤
第一步: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典题试做
(2024·河南省五育联盟——巅峰计划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凤毛麟角。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千差万别,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随波逐流,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找不同
原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短句,文言字词与句式,还有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
第二步:定范围
从第一步找出的不同,可以确定答题的角度: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
第三步:析效果
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音韵和谐;后两个分句“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
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如“乎”“为……所”“乃……耳”等,另外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灵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答案】 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每点3分)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分析句子表达效果无处下手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前一般在文学类文本鉴赏中出现,现在语言表达题中也有出现。此类型题目能够实现语言表达考查的多元化,体现语言即生活这一理念,也能够将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联姻,实现能力考查的综合化、生活化。但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出现无处下手的问题。
针对突破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6.语体色彩的变化:分析原句语体的合理之处或原句语体的效果。
7.叙述人称的变化:分析原句叙述人称的合理之处。
8.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变化:分析原句情感或语意侧重的合理之处。
●对点强化
1.(2024·河北省保定市九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①“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运用了反复手法,凸显了阿Q处境艰难、生活中别无选择的状况。②“割麦、舂米、撑船”无法传达这种意味,只是表明了阿Q的短工身份。(每点2分)
【解析】 ①原句运用了反复手法,凸显了阿Q生活的无奈,别人让干什么只能干什么,干活不能自己做主,突出了他处境艰难、生活中别无选择的状况。②改句“割麦、舂米、撑船”只是简单的叙述,无法传达这种别无选择的意味,只是表明了阿Q的短工身份,对阿Q干活身不由己的效果表达不强烈。
2.(2024·福建省南平市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即哪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金桂听了,扭着脖项,撅着嘴唇,鼻孔里发出声,拍着掌冷笑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示例)①原句用把字句,让“一扭”“一撇”的行为成为描写焦点,更有画面动态感。②原句用拟声词“哧哧”形容鼻声,更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观其状。③原句通过突显动作,描摹鼻声,更鲜明地刻画了金桂飞扬跋扈的悍妇形象。(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2024·河南省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有风。淡青色的天幕上停着几朵白云,月亮的笑脸从云罅中探视下界的秘密。黄浦像一条发光的灰黄色带子,很和平,很快乐。一条小火轮缓缓地冲破那光滑的水面,威风凛凛地叫了一声。船面甲板上装着红绿小电灯的灯彩,在那清凉的夜色中和天空的繁星争艳。这是一条行乐的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修改为“黄浦像一条很和平、很快乐的发光的灰黄色带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①原句将“很和平,很快乐”独立成句,既整齐且有强调意味。②改后的句子将“很和平、很快乐”统一放到“灰黄色带子”前作定语,从而变成了一个普通陈述句,削弱了表达效果。(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