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复习三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练透5 修辞手法与语句仿写
定重点 讲技法 掌握解题术
考查热点1 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一 修辞手法的判断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判断修辞手法2步骤
●典题试做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如果在你的脑海中,能浮现出这样一幅包罗万象的全景图,图上呈现了天山的所有山脉、盆地、雪峰,还有河流、湖泊,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状元支招/——比对分析
第一步:细读分析
细读语段,根据语境可知,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视觉上的绿色代替成天池中的树木。
第二步:比对选定
将文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题干所列选项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对。A项,“洒散着满天花雨”运用比喻手法,把“烟花”比作“花雨”;B项,“西装领带们”运用借代手法,用“西装领带”代指“穿西装戴领带的人”;C项,“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夏天的雨”以人的情态;D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把嗅觉上的“清香”变成听觉上的“歌声”。
【答案】 B
考查角度二 修辞效果赏析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
【关键能力】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3步骤
●典题试做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手法
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的修辞手法是对偶。
第二步:立足语境,分析构成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
“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第三步:结合储备,分析效果
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每点3分)
考查热点2 语句仿写
●高分技法
【必备知识】
语句仿写相关知识
【关键能力】
语句仿写3步骤
第一步:审读
1.审读题干,明确显性要求,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2.审读例句,明确隐性要求,分析其内在结构规律。
一看主旨内容(注意前后内容的关系);
二看句式结构(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把字句、被字句等);
三看修辞格式(比喻、拟人等)。
第二步:仿写
1.根据题目要求和材料有关信息,推断想象。
2.精心组织语言,仿写句子。
第三步:验证
用题目中的要求一一验证你的答案。
●典题试做
(2024·河南省顶级名校全真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作“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舍,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
?
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嘱吩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称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作者认为陶渊明和苏格拉底的生命史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称赞。你还能想到谁呢?请仿照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式再写两例。(3分)
/状元支招/
第一步:审读,审读题干和要求,明确指向
题干要求是“你还能想到谁呢”,就是要选取与陶渊明、苏格拉底一样具有“人格”魅力,为后人称赞的人物;“请仿照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式再写两例”,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为,“不肯……是……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不肯”后面应该概述体现人物人格魅力的具体事件。
第二步:仿写,根据要求和有关信息,仿写句子
按照第一步的分析,选择人物进行仿写即可。
第三步:验证,用题目中的要求一一验证你的答案
【答案】 ①不肯为仕途摧眉事达官显贵,是李白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②不肯为性命苟且于司马家族,是嵇康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找短板 强突破 全面促提升
短板 修辞效果分析混乱
对于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生分辨不清,角度混乱。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概念不清,乱贴标签,造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分析鉴赏不到位。
针对突破 分析修辞表达效果要注意三点
1.准确把握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准确理解给定的语境或表达目的
任何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表达的目的和语境的需要,就成了使用修辞手法的前提。如排比是为了使语言有气势,有节奏感;反问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依据情景,展开想象或联想
修辞手法的运用,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无论是比喻还是比拟,都需要在“比的对象”上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无论是排比还是对偶,都需要在表达内容或形式上进行相同或相似的想象。
●对点强化
1.(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调研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00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弘扬着中国精神。站在第二个百年新起点上,我们要总结百年发展经验,在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中,探索中国动画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动画在下一个百年更好更快发展。
【修辞手法判断】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画横线句子两次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包括成分的排比和分句的排比。
B.连用五个“从……到……”,凝练概括出中国动画百年间的艰难与坎坷。
C.“讲述着……传播着……弘扬着……”表现出中国动画的巨大意义。
D.排比的运用使语言铿锵有力,充满节奏感,增强了赞美之情、自豪之感。
【答案】 B
【解析】 B项,“凝练概括出中国动画百年间的艰难与坎坷”错误,这组排比凝练概括出中国动画百年间的发展与变化。
2.(2024·浙江省镇海中学调研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都说女儿是水做的,那得是好水,就像楠溪江的水一样。其实,反过来可以说好水也是女儿做的,楠溪江就是好女儿做成的——那种漂亮而藏在深闺的。这一点很重要,藏在深闺的漂亮,是没有污染的,清水出芙蓉的漂亮,一派天籁,清新纯真。
楠溪江上那些汲溪碇步(古时称“过水明梁”),实在是太漂亮了。那是楠溪江独特的风景,①是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蝶石垒在楠溪江中,刚刚高过水面,每块石碇间有一段小小的间隔,横躺在水中,像一个美丽的口琴,江水从中潺潺流过,吹响清亮的乐章。那是只属于楠溪江自己的旋律。
汲溪碇步在楠溪江起着桥的作用,却没有桥的高高在上,人们走在石碇上,和水是那样亲近,水可以随时像鱼儿伸出的嘴一样,喁喁地舔着人的脚;②人也可以随时弯下腰来,掬一捧水喝,便把一江湿润而清澈响亮的音符也饮进腹中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请分析句子①和②中在修辞运用及表达效果上的共同点。(4分)
【答案】 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从音乐或者听觉的角度入手,(1分)将楠溪江的水流比作“乐章”“音符”等,从而都形象地体现出楠溪江水的湿润清亮。(2分)
3.(2024·广东省汕头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语句仿写】学习小组要制作“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知识卡片,请细读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仿照示例,将表中画线处补充完整。(6分)
“通感”手法知识卡片
概念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 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二: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 例三: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
“通感”手法知识卡片
方式 用听觉写嗅觉 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 写出香气的清淡与飘渺 写出音乐的轻柔与细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触觉写听觉 ②用视觉写听觉 ③写出音乐的低沉与哀伤(每处2分)
【解析】 结合材料第一段“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可知,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其实是听音乐的听觉感受。①处,根据“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可知,作者运用的通感手法是将自己的听觉感受转换成触觉感受,即描写这个早晨自己的脸通过触感感受到的“润泽,轻松的感觉”,从而描写听音乐的听觉感受,故仿照例一“用听觉写嗅觉”的表达形式,例二方式可填:用触觉写听觉。②处,根据“我能看到”可知,作者运用的通感手法是将自己
的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感受,即他的心灵随歌声展开翅膀,在花园锦绣般的花丛里遨游,看到群花的感受就是听音乐的感受,故仿照例一“用听觉写嗅觉”的表达形式,例三方式可填:用视觉写听觉。③处,要写通感修辞的表达效果,表达形式是“写出……的……与……”,用这一形式明确所写事物(音乐)和特点。据例三句内容可知,这句话不仅写出花的颜色“红”“紫”“白和绿”,还写出了神态“恬静”“冷落”“苦笑”,从而突出了群花经雨水冲刷后颜色黯淡的特点,让我们看到春的困倦和淡淡的哀伤,以此写出音乐的低沉和哀伤。故仿照例一“写出香气的清淡与飘渺”的表达形式,例三效果可填:写出音乐的低沉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