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精准把握文章手法和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语言描写文化现象、展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与秦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秦腔表演中的精彩瞬间、独特的妆容服饰等,引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秦腔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秦腔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对贾平凹《秦腔》的学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贾平凹与秦腔: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2.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尽管过往笔墨多次触及商州,但他认为那只是泛泛而谈,对于棣花镇的描绘始终显得稀疏且碎片化。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一份专为那片孕育并伴随他走过19载风雨、至今仍魂牵梦绕的棣花镇而作的情书。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三、秦腔知识讲解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都是从秦腔中移植过来的,秦腔是我国各种戏曲的“鼻祖”。
四、文本解读,品鉴秦腔魅力
1.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按照PPT 内容,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 3 段)介绍秦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点和情感冲击力;
第二部分(4 - 8 段)描绘秦腔戏排演、演出过程中的场面和细节,以及相关悲喜轶事;
第三部分(9 - 10 段)阐述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地位。
让学生自主概括每部分的层意,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细读文章第一部分(1-3段),概括出秦地、秦人、秦腔各自的特点,并思考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明确: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能吃大苦,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川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辽阔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川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3.速读文章第1、2段,尝试用文中的话解释为什么秦人如此痴迷秦腔?
解读秦人痴迷秦腔的成因:速读文章第1、2 段,让学生找出文中解释秦人痴迷秦腔的语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
明确:成因1:秦腔是秦人衡量人才的标准
成因2:秦腔是秦人大苦生活中的大乐
成因3:秦腔是秦人表达自我的抒情渠道
成因4:秦腔是秦人的高超艺术享受
成因5:秦腔是秦人生活中的必要因素
承载了喜怒哀乐,满足了精神需求,成为了生命必需品。
五、场景赏析
知识讲解:通过PPT 向学生介绍场面描写的概念、常见类型以及描写方法,如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结合等,为赏析文章中的秦腔场面做铺垫。
小组合作赏析: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阅读文章4 - 9 段,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激情排戏、热情盼戏、迷情看戏、老小享戏、观戏悲喜、戏位神圣)。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面进行深入赏析,分析运用的描写技巧及达到的效果。
小组展示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赏析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重点强调文章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点面结合等技巧对表现秦腔魅力和秦川人性格的作用。
知识补充: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争吵场面、打架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比如喜悦、温暖或悲怆、紧张,激烈、热闹。需要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等多种描写,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场面描写方法:
1、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整幅场景是“面”;局部细节是“点”
2、远近结合,以近为主
“近”是指主人公距离作者或读者较近;“远”是指主人公周围距离较远的有关人物和景物
3、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客观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静态为主;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
4、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散文语言风格:
用词
(动词、形容词、叠词、反复词语、文言词语、方言)
句式
(长短句、整散句)
风格
(自然、朴素、豪放、简省、地域特色···)
修辞
(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
艺术特色总结:1、大量运用侧面描写、场面描写;2、点面结合,以点为主;3、语言生动鲜活,风格独特。
六、研究痴迷意义
1、本文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剧种 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研读文本9 - 10 段,引导学生思考秦腔在秦地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从参与秦人生命全过程(生儿、送葬皆有秦腔)、生活与角色融为一体(在秦腔舞台上展现真性)、审美教育与价值传承(善恶在秦腔中彰显美丑)、承载与驱动喜怒哀乐(是秦人情感的寄托)等方面进行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秦腔对秦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如演职人员老龄化、创新不足、受众减少等问题。
七、文章主旨与标题作用探讨
1、本文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剧种 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结合PPT 内容,总结出文章不仅描绘了秦腔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更展现了秦川大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精神风骨,体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明确:《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2、文章以《秦腔》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秦腔”是文章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安排文章结构。
②揭示文章的内容,并暗示文章的主旨。
八、知识拓展与反馈练习
1、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救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明确:秦腔是西周时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汉族最古老戏剧之一。
2、尊重审美情趣,传承文化基因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
请就这一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就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写一篇小短文,阐述自己对其传承与发展的看法。
九、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写作背景、秦腔知识、文本解读、场景赏析、秦腔的意义、文章主旨和标题作用等。强调秦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的情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秦腔及其他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