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反应规律和电解原理的应用。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为三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明确了如何利用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原理;
2.掌握阴阳离子放电顺序;
3.能书写石墨电极条件下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4.通过电解实验的宏观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微观电解原理;
5.通过分析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探究放电顺序。
教学重点: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和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
教学难点:电解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四个思考讨论。使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由初步认识——进一步认识——正确理解——电解原理应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分钟)
投影展示:1799年,当意大利人发明了最原始的电池——伏打电池之后,许多科学家对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进行各种尝试,想看看它还能否出现什么奇特的现象。1807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时,奇迹终于发生了,在阴极附近产生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这就是发现钾元素的主要过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他随后用电解法又相继发现了钠、钙、锶、钡、镁、硼、硅等元素,戴维成为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人。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电解时,物质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要想学会、学好电解原理,还需要一定基础知识,共同回顾一下和本节联系较广的知识:
复习巩固,新旧衔接。(3分钟)
1.什么是电离?写出氯化铜、水的电离方程式。
2.原电池及构成条件?
3.原电池电子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和本节联系较广的知识,查明学情,了解学生基础,为电解池的学习提前做好知识的衔接和铺垫。
环节2实验探究,发现问题 (10分钟)
投影展示: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探究电解原理。
[实验用品]U形管、镊子、小试管、碳棒、导线、直流电源、氯化铜溶液、KI—淀粉试纸、蒸馏水。
目 的 实验步骤及内容 实验现象
探究反应条件 1.在盛有CuCl2溶液的U型管内插入两根碳棒,并用导线相连,观察现象。
2.将两根碳棒分别跟8V~10V直流电源的两极相连,接通电源,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
【思考讨论1】
1、推测探究1、探究2可能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2、演示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推测的结论。
3、KI—淀粉试纸的作用?
4、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离子在电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请结合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
阴极: ,反应类型: 反应。
阳极: ,反应类型: 反应。
总反应: 。
设计意图:在探究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实验中,增加一个对比实验,以突出电流对阴、阳两极发生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区别于原电池。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能够正确写出电极方程式,对电解的原理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溶液中有多个离子,为什么阴极只有Cu2+得电子,而不是H+;阳极上是Cl-失电子,而不是OH-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
环节3理论分析,突破难点 (15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阅读教材P79-80,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思考讨论2】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离子如何运动?
2.通电后,离子如何运动?
3.通电后,电子如何运动?
4.电解氯化铜溶液时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
5.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解池?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总结提升,得出结论,强调Cu2+得电子能力(氧化性)强于H+,Cl-失电子能力(还原性)强于OH-。同时引导学生画出电解氯化铜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平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解氯化铜溶液微观实验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学生对电解原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疑问:如果把氯化铜溶液换成其他电解质溶液时,放电顺序和电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思考讨论3】在石墨电极条件下,如果溶液里有多个阴、阳离子,谁先放电?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举例说明常见阳离子Fe3+ 、Cu2+、 H+、 Fe2+氧化性的强弱,常见阴离子S2-、 I- 、Br- 、Cl- 还原性强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理解得失电子的能力。教师要强调放电顺序是在石墨电极条件下,其中OH-等其他离子的放电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补充并重点讲解。
总结放电顺序(一般规律)
阳离子:
阴离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拓展知识,由点到面,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电解的原理。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4理论应用,练习巩固 (8分钟)
例1.石墨电极条件下,电解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时,写出电极反应。
阴极: 阳极: 总方程式:
阴极: 阳极: 总方程式:
【思考讨论4】分析石墨电极电解条件下写电极反应的思路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提升。
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判断阴阳两极附近离子种类及放电顺序 根据阴极还原、阳极氧化分析得出产物
例2:判断下列装置属于电解池: 属于原电池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练习放电顺序,巩固电极反应的书写。应用电解原理,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总结提升。培养学生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
环节5对比分析,总结归纳。(5分钟)
【投影】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对比
装置类别 电解池 原电池
构成条件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类型
能量转变
反应是否自发
设计意图:对比记忆,梳理要点,建立知识网络。
学生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能否用第一人称来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小结:一个中心:以电解原理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电极反应和放电顺序
【课后作业】练习以石墨为电极电解硝酸溶液、盐酸、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铜溶液电极反应;并分析电解后溶液浓度、PH变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
电离和电解个别学生易混淆;
正、负极和阴、阳极判断分不清;
电子和离子移动方向易混淆。
C
C
CH3CH2OH
稀HCl
Cu
C
稀H2SO4
Feee
C
稀H2SO4
玻璃棒
玻璃棒
阳离子放电顺序:
阴离子放电顺序: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