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17:4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全卷总分共100分,完成时间75分钟;
2、本卷分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
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1.《管子·牧民》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物质基础对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在看到人口众多时,主张先“富之”再“教之”,孟子也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这表明先秦时期()
A.诸子以经济发展为治国核心 B.对物质与道德关系已有思考
C.儒家与法家思想已深度融合D.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2.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 5至7世纪中国()
A.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3.西域的胡人放牧时发明了双足交叉可折叠的小马扎“胡床”,隋朝因忌讳“胡”字改名为“交床”,南宋时期随着人们对舒适度的讲究,“交床”被改造成“交椅”,“交椅”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坐交椅是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C.南宋时期人们追求生活舒适度D.政局变化影响思想文化的变迁
4.13世纪,蒙古西征之前,罗马教皇统治欧洲的一切,社会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学禁锢。蒙古铁蹄踏碎了城市,摧毁了农田,动摇了欧洲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为西方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表明蒙古西征()
A.彻底摧毁欧洲封建制度,促进东西方直接贸易
B.动摇了教会与贵族经济基础,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C.直接导致欧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D.引发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欧洲世俗王权崛起
5.清代不少官员鼓吹崇俭去奢,袁枚则认为“人之好尚不能尽同”“奢俭之适情,亦犹食味之适口而已矣”,提出过奢和过俭都是“非礼”行为。袁枚的主张体现了()
A.经世致用思想的务实特点 B.重农抑商观念的根深蒂固
C.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D.义利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1902年至1904年,中国翻译的外国社会科学书籍327种,外国自然科学书籍112种,外国应用科学书籍56种,翻译书籍的各个种类所占的比例与此前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深入发展 B.近代教育观念转变
C.救亡图存运动曲折 D.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7.1935年,《广东通志稿》记载,西红柿“传入广东为人所嗜食”“已成为普遍之种植”,且开发了独特吃法,西方人吃西红柿是生食,广东人是“与肉类煮熟”。据此可知()
A.中外交流创新饮食文化 B.西红柿的传入改变国人饮食结构
C.物种传播推动农业发展 D.中西经济差异导致饮食习惯不同
8.某一历史时期,希腊文化的中心从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迁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条克、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等新建城市。这些城市均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城内建有宏大的图书馆、竞技场和希腊式神庙。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古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扩大影响 B.希腊文化借助希波战争向东传播
C.罗马帝国对外扩张促进民族交融 D.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与重构
9.公元9年,罗马颁布《奥古斯都婚姻法》规定:只要被释奴愿意结婚,庇护人不能强迫他们发誓不娶或不嫁。被释奴若只生育一个孩子,庇护人可继承其财产的一半;若生养两个孩子,庇护人可以继承其财产的1/3;若生养三个孩子或以上,则庇护人无权继承其财产。这些规定()
A.源于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加速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C.有利于帝国的稳定繁荣 D.削弱了奴隶主的政治地位
10.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学者的授课和译著行为不仅给意大利带来了拜占庭当时的杰作,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化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意大利文学家和艺术大师们研究和搜集古典文化的热情,形成了崇尚古典文化的风尚,从而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表述新思想的理想形式。该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文明()
A.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色 B.影响了西欧社会转型
C.是西方古典文明源头 D.孕育了资产阶级思想
11.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甲 2.4 1.6 5.1 9.0
乙 18.3 13.1 8.1 7.4
丙 18.3 19.2 22.7 24.9
丁 60.6 65.8 63.9 58.3
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了人口消长 B.三角贸易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
C.欧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D.疾病和殖民屠杀导致丁地人口变化
12.下面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13.英国记者吉普林曾在1899年创作的《白人的负担》中写道:“挑起白人的负担,送去你最精壮的队伍,那里的臣民需要他们的服务......你的统治换来了抗议,你的保护换来了仇恨,你的幽默换来了怒吼,(哦,慢慢地)向着光明你问:为什么带给我们如此的劳役?”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的哪种历史现象?()
A.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种族等级的理论支持
B.帝国主义国家以“文明使命”为名的殖民扩张
C.被殖民地区民众对民族独立的强烈反抗
D.欧洲工业革命后对全球资源的需求激增
14.尼日利亚伊巴丹学院最初作为伦敦大学附属学院,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英国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伦敦大学同意将非洲历史课程纳入学院教学大纲,60年代该校进一步建立起以非洲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体系。该校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
A. 顺应了非洲民族解放的呼求 B.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影响
C.还原了非洲历史的真实面貌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15.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中东国家()
A.认识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 B.试图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C.通过自主考古发掘揭示历史真相 D.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
16.2008年6月,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开发的“X-Life游戏”发布。其目的是促进英语文化与阿拉伯语文化、波斯语文化的交流。游戏开发者曾言:“中东和波斯湾的年轻人将有机会体验美国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据此可知,该游戏的开发()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C.意图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 D.强化了美国文化霸权地位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人类文明互鉴共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开始率军东征,随后灭波斯帝国,绕兴都库什山脉而行,沿印度河谷直下,抵达喜马拉雅山脉。同一时期,汉朝经河西走廊,已将疆土拓展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的交会点喀什。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中国文明交汇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较早关注到这条通道。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由于地域广袤,不同时期通道的涵盖范围不同且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发展阶段。“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达到鼎盛,但随着元朝的覆灭,尤其是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对立,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材
料三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摘编自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从“冰上丝绸
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丝绸之路开通过程及其对古代西亚文明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万里茶道兴起的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中俄两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意义。(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女装的演变
中世纪 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救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14至17世纪 这个时代的女装轮廓是高腰、巨大的泡泡袖、夸张的肩膀和体积庞大的裙子,强调腰部线条的优美和身体曲线的展现。用于制作这些衣服的面料有厚重的锦缎、天鹅绒、丝绸等具体取决于个人的财富
18、19世纪 大规模的服装厂开始出现,服饰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女性服装逐渐摆脱束缚,短裙和紧身上衣逐渐成为主流,也出现了比较实用的外套和裤装。
20世纪上半期 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机智的服装商人减少了女裙的长度和褶皱。
二战后 新的面料和技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新的样式和轮廓,以迪奥、巴黎 世家为代表的一批高级时装设计师,为战后世界带来新的时尚秩序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文化元典是与文本相伴而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包括《诗》《书》《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文献典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们与中华民族相伴相《诗经》约编写于春秋中叶,它反映了公元前12 世纪~前 6 世纪间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春秋”原是西周末期至东周前期各诸侯国编年国史的通称,而作为编年史的鲁史《春秋》,以鲁国纪元,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或十六年(前479年)。这些先秦元典并非纯文学,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很多思想都是在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提出与论述。这些先秦元典也是中国文学、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的起源。
-摘编自多洛肯《赓续先秦元典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材料二(2024年)8月20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上线一小时左右,全球同时在线玩家即破百万,销量位居多游戏平台榜首......在海外市场,玩家们也纷纷晒出游戏反馈,积极分享《西游记》相关角色故事。可以看到,经过现代艺术加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历史,以互动式游戏的方式走向全世界,让外国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元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出海爆火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
(1) 过程:亚历山大东征到达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使欧洲、西亚、中亚间道路畅通;张骞出使西域,随后西汉疆域拓展至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交会点喀什,并与西边通道连接。(4分,每点2分)
影响:促进古西亚先进文明向地中海沿岸、北非等周边地区传播;有利于西亚周边各区域文明间交流发展;希腊化的西亚文明与东方中国、印度文明在这条通道上不断交汇融合、推陈出新。(4分,每点2分)
(2)特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阶段特征明显;受政局影响。(3点6分)
背景:元灭亡后的明蒙冲突使草原丝绸之路衰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依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长途贸易发展;晋商群体的推动);中俄贸易需求增长的推动。(3点6分)
(3) 意义: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提升两国的影响力;推动多方合作,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分,答一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8.【答案】
示例:中世纪以来女装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世纪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宣扬的原罪说、禁欲、苦行等思想严重压抑了人性。受此影响女装以简朴为尚,色彩素淡,款式宽松。
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苏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14-17世纪女装高腰、泡泡袖、夸张的肩膀和体积巨大的裙子均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突出女性曲线美的折射与反映。而人们可以根据财富选择服装面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崇尚财富追求世俗享乐的体现。
20世纪上半期受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济发展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下降。服装设计受物资不足的限制,精明的服装商人通过缩减女裙长度及褶皱等方式节约布料。
综上所述,中世纪以来女装的发展成为时代发展进步的缩影。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
评分细则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表述准确,多角度阐述、论证
7-9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较紧密,表述较准确,至少从两个角度阐述
4-6分 观点较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阐述角度较单一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阐述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19.【答案】
(1) 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与转型;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文化传承与交流;士阶层崛起;书写工具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特点: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开创性;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彰显经典性与权威性。(4分,任答2点即可)
(2)
启示:①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荣,以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为傲;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②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汲取不同国家、
③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还要积极对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5分,答一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