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2025学年度台州市仙居外语学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4—2025学年度台州市仙居外语学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18: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
1.战国时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以人为本 B.自强不息 C.天人合一 D.天下为公
2.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这说明汉字的传播( )
A.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发展 B.改变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阻碍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3.“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河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
A.《吉尔伽美什》 B.《罗兰之歌》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4.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各项对应图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③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④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5.赫梯人是早期印欧人的一支,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其建立的帝国于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赫梯帝国兴起的地区位于如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C.疾病无法控制广泛传播 D.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广泛
7.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即多个灿烂辉煌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分布)到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月明星稀”的发展过程。此过程可以用于说明( )
A.中原地区率先进入文明社会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显现
C.中华文明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D.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开始出现
8.宋代学者陈襄认为,学校设立“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周礼)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类,然后可以言仕。”这反映了( )
A.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 B.词章技艺的手段途径
C.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D.轻视功利的传统思想
9.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就是其中之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将佛教修行与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说明隋唐时期( )
A.思想统一且兼容并包 B.儒学地位遭到挑战
C.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D.佛教成为统治工具
10.1593年,利玛窦率先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欧洲。他特别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会通策略,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
C.旨在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D.彰显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
11.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③“悬诗” ④桑奇大塔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作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达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13—14世纪后,基督教徒不光将绘画作为描述宗教教义的工具,同时也利用绘画的审美功能来感动普通民众。这一转变表明,欧洲绘画( )
A.摆脱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 B.具有世俗化发展趋向
C.不拘泥于对现实的刻板描摹 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
13.有学者说:《三国史记》中的三国与“三国鼎立”中的“三国”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是三国独立发展而形成的,直至最后也未统一成为同一个国家。其记载了( )
A.魏晋前后的历史发展 B.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
C.日本的诞生和发展史 D.东亚三国交流合作史
14.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图片。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图一: 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 图二: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主要商路
图三:蒙古西征后的东西方交往
A.文化交流方式多样 B.民族迁徙与文化认同
C.人类文明多元并存 D.分散孤立到整体世界
15.1866年7月9日,《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华人六大会馆的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铁路工地上劳动。由此可知,当时( )
会馆 宁阳会馆 阳和会馆 三邑会馆 四邑会馆 合和会馆 人和会馆
人数 15000人 11500人 10500人 9000人 8500人 3800人
A.会馆负责华工日常管理 B.美国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崛起 D.华工为美洲发展作出贡献
16.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积极鼓励接纳外来移民;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强制实行文化测验的移民法,规定凡年满16岁而不能阅读英文或其他语种文字的外国人,均不许进入美国。这一变化源于美国( )
A.文化发展的需求 B.意识形态的偏见
C.种族歧视的消除 D.工业化发展要求
17.20世纪80年代,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应遵守“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李光耀此举旨在( )
A.加速多元文化发展 B.推动儒家文化复兴
C.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D.整合国家社会文化
18.诗史互证法,是中国文史研究的一个传统方法。以诗证史,可使历史生动丰满,补正历史记载的阙误;以史证诗,可增加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但是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目前流传最广的唐诗读本)有错误,学界早有共识。有些错误甚至还颇为震撼,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是朱斌,而非王之涣。且不说《唐诗三百首》,即便《全唐诗》也有不少错误。由此分析,选项中观点合理的是( )
A.诗史互证法比文献互证法更科学有效
B.诗歌作为历史证据的可信度肯定低于史书
C.诗歌的作者有误无伤大雅,不影响诗歌的史料价值
D.诗史互证法并非完美无憾,需用其它史料小心求证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11年9月27日晚,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杏坛剧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一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据悉,孔子文化节以私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史料二 苏美尔文明时期,盛行多神教自由信仰,王权对各种宗教信仰都不加以干涉,巴比伦人主导两河流域地区后,也继承了苏美尔人的宗教宽容传统,并不排斥异族的神。
——摘编自《多彩而开放的古代西亚文明》
史料三 几乎所有的神庙中,都有这样的描绘:国王双手捧着玛阿特女神,连同面包、啤酒等供品,一起敬献神前。这个简单的仪式包含着丰富的含义:玛阿特代表着神赐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它在国王管理下维持了初创时的和谐完美,在此时又由国王归还给神。这个给予和归还的过程象征着神与人之间的合作,即神创造世界,而人类以维持神创世界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这种神的创世行为就有了真实的意义,而神与人之间也就有了交流的渠道。通过这种合作,神与人共同维持他们的存在,达到永恒的境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古代西亚文化的历史特征。
(3)根据史料三,简要分析古代埃及人是如何看待神与人的关系的。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与文化》目录
前言第1章移民的文化特定种族文化对群体经济和社会命运的影响 第2章德国裔从古老的德意志民族到年轻的德国 第3章日本裔漫长的崛起 第4章意大利裔超越罗马帝国 第5章海外华人世界上最大的少数中间人群体 第6章犹太移民社群无法安歇的影子和大屠杀唤醒的身份认同 第7章印度裔印度的印度人vs海外的印度人 第8章历史和文化解决当代自大的解药
——摘编自【美】托马斯·索威尔《移民与文化》
根据目录,请补充一个章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所补充的章节与材料保持一致,逻辑严谨,史论结合,不得重复材料中原有的章节)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A
  6.B
  7.B
  8.A
  9.C
  10.A
  11.A
  12.B
  13.B
  14.A
  15.D
  16.D
  17.C
  18.D
  19.
  (1) 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战乱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2) 秦始皇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宋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 内容:仁、礼、大同、有教无类等。现实意义: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
  20.
  (1) 统一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法令,便于司法审讯;有利于维护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限制了贵族豪强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下层人民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2) 多神崇拜,开放包容的特征。
  (3) 关系: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实践神的意愿,神也会以某种方式予以回报,人与神和谐相处。影响:神与人和谐的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协作的愿望不断增强,集体主义大放异彩,大量的金字塔和神庙出现,古埃及文明诞生并不断发展。
  21. 示例一
  补充章节:近现代世界难民问题与文化的传播
  理由:难民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战争、迫害、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贫困和社会不平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使得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寻求安全和生存的机会。难民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流失。难民迁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带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还可能在新的环境中与当地文化产生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难民通过媒体(如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和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人们对难民问题的了解和关注。难民在新的环境中可能需要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适应过程既是对原有文化的挑战,也是对新文化的接纳和学习。通过适应新环境,难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播自己的文化。
  总之,难民的产生与文化的传播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我们可以为缓解难民问题、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作出贡献。
  示例二
  补充章节:现代世界发达国家的移民及文化传播
  理由:在现代世界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移民和文化传播成为发达国家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改变了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塑造了多元化的社会风貌,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发达国家因其较高的生活水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使得发达国家的社会更加多元化。同时,这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移民在融入新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当地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新的环境中。这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总之,移民和文化传播是现代世界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改变了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塑造了多元化的社会风貌,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
  补充章节:现代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与文化传播
  理由:在现代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移民现象日益普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移民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传播的走向。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往往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移民到其他国家后,这些文化便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与其他文化产生碰撞与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移民接收国的文化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也会受到接收国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融合的现象。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更表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元素上。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既是对接收国文化的认同与接纳,也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及文化传播现象是现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
  22. 主题: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由于率先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欧洲文化具有先进性。随着殖民扩张,欧洲文化传播四方,确立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欧洲国家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文化在传播中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进步。同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关注和借鉴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欧洲文化,从而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总之,东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冲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