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同学能够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等,许多同学觉得这类题目难以下手,甚至心里明白,却无法准确用文字叙述,其实只要思路清晰找准突破口就能化难为易完整解决中考科学生物实验探究。
1.确定实验目的。也就是要找出研究的问题,这一点在题目中都会给我们一个明显的提示,比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就是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明确的实验目的。
2.分析实验原理。根据对应的实验目的,分析该实验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其中涉及了生物学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
3.找出各种变量。变量包括自变量(即实验条件)、因变量(即实验结果)、无关变量等。因此在实验设计师要先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在设计控制自变量的方法和获得实验结果的途径。注意生物实验设计的无关变量适宜的环境,样本的数量、大小、健康状况等,添加量的相同。
4.确定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分析题中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以及在该实验中是否必须用到等类似问题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另外需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名称,答案中出现的材料名称应与题中给出相同,千万别写错。例如水、清水、自来水和蒸馏水,看清题目中出现的是哪一种,不能凭借自己的习惯去书写。
5.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包括分实验组、对照组或空白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需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文字“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文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种溶液:选择年龄、题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等量分组,分别编号1、2、3。这一步骤强调等量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同时有的试验材料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后,写在第二步。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常用文字,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这一步骤强调对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也可用具体的量表现。
③培养或观察。放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常用文字,上述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这一步骤强调各组外界处理的等量原则。
6.预测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原理及记录下来的实验现象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存在因果关系。
题型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题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
题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5
题型4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0
题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1
题型6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12
题型7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13
题型8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3
题型9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4
题型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某生物制药公司为了检验甲、乙、丙三种新型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杀灭效果,将该细菌接种于已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并在培养基上放置4张大小相同,分别浸有药物甲、药物乙、药物丙和蒸馏水的无菌滤纸片,编号为①②③④。恒温培养24小时后,结果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有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佳的药物是甲
B.该实验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佳的药物是乙
C.纸片①和②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D.纸片②和③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2.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Hp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检出。研究显示乳铁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抗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作用,研究人员制备了三组含不同浓度乳铁蛋白的培养基,通过实验探究乳铁蛋白对Hp的影响,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
(1)第一组培养基中不添加乳铁蛋白,起到 作用。
(2)据图乙所示,通过读取 可知Hp的数量。该实验中,乳铁蛋白的浓度为 时,对Hp的抑菌效果最好。
(3)为进一步探究乳铁蛋白在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诱发病的作用,研究人员继续开展相关实验。分别用不同药物对若干小鼠连续灌胃7天后,检验小鼠体内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三联疗法是指三种药物联合一起治疗,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
组别 Ⅰ Ⅱ Ⅲ Ⅳ
不同药物 生理盐水 乳铁蛋白 三联疗法 乳铁蛋白+三联疗法
白细胞介素8(pg m2) 503.38 107.95 25.84 22.58
说明:小鼠体内白细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损伤越大。
①选择生长状况等相似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四组,这些实验小鼠应该[ ]。
A.完全健康
B.胃内感染Hp
C.一半健康一半感染
②能证实在小鼠胃内单独使用乳铁蛋白对Hp有抑制作用的对照实验是 。
③分析表格,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避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你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出一条即可)
题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兴趣小组选用子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根据表格设置了甲、乙、丙、丁、戊五组实验,每组实验选用100粒种子。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1)表中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 两瓶进行对照。
(2)甲瓶中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对照试验,其原因是 。
(3)实验中每组选用的种子粒数为100而不是1的原因是 。
(4)如图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X曲线表示的是菜豆种子 (干重或鲜重)的变化曲线,Y曲线中af段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 增强,消耗大量有机物。在f点以后,曲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选填>或<)。
题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4.如图示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相关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实验前需要对植株进行暗处理
C.光照一段时间将叶片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②的叶片
D.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导管向下运输到根
5.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会变蓝的部分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绿色植物相关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将处理后的盆栽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摘取叶片a、b、c,再分别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是只有叶片b的下半部分变为蓝色
B.叶片a与叶片c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C.叶片b切断主叶脉的目的是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
D.叶片a、c的结果可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7.如图所示,将叶片照光4至6h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说明( )
①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银边天竺葵,设计并实施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探究天竺葵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二是植物体所进行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三为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
(1)为了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对图一实验装置进行的操作是 。然后移到强光下照射4个小时后,摘下叶片甲和乙,放在盛有 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几分钟,发现小烧杯中的液体会变成 色。
(2)将(1)中脱色后的叶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养皿中,滴加 ,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甲的边缘部分 (填“变蓝”“不变蓝”),叶片乙 (填“变蓝”“不变蓝”)。该实验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是: 。
(3)天竺葵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有 (填代号)。
(4)要使叶片能积累有机物,则图三中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所示的光照强度。曲线CD段比较平缓,原因是 。
9.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1):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N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某装置中脱色。
④把经过上述处理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源洗。然后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 。
(2)在本实验中设置了三组对照试验,分别是B和A、B和C、B和D。这三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 、光、二氧化碳。
(3)将经过处理的叶片M、N剪下,进行脱色处理,如图2装置图正确的是 。实验中叶片脱至什么颜色? 。
(4)脱色后的叶片漂洗,然后滴加碘液,发现只有B处变成蓝色,A.C、D处均未变蓝色,则
①比较A、B两处,可以说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
②比较B、C两处,可以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③比较B、D两处,可以说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
10.为全面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实验小组选取一株生长旺盛的,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图一所示的实验操作(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图二是测定d叶所在集气瓶一天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实验前把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该小组同学把暗处理后的牵牛花按图一所示方式处置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后取下a、b、c、d四片叶,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待叶片变成 后,取出叶片漂洗并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叶片a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叶片c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根据b叶和d叶呈现的实验现象,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3)若兴趣小组发现a、b、c、d四片叶均变蓝,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4)根据图二分析,B点时d叶进行的生理作用有 。当曲线位于 点(填字母)时,d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一天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对应曲线上 点(填字母)。
(5)兴趣小组发现,24小时后,图二中E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低,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根据DE段的变化,菜农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1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图一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直到叶片变成 色, (填字母)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 溶解在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加 ,看到图一 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制造淀粉的场所是叶肉细胞的 。
(4)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
(5)若将图一中1号装置的烧杯换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应将实验装置置于 环境中。
(6)根据图一中对照实验的结论思考,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条即可)
12.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东北、西南等地广泛种植。为增加玉米亩产的研究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某科研小组在密闭大棚内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科研小组设置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小烧杯内放置的是液体氢氧化钠),是为了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 。图中这株玉米需要在实验前进行暗处理,目的是通过玉米的 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对该株玉米的叶片进行滴碘液检验,发现仍为黄白色,则证明无淀粉生成。但该实验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需得出结论还需设置 。
(2)兴趣小组又在密闭环境里,进一步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绘制了如图二、图三所示的相关曲线。图二所示0~24小时内, 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全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填字母)。
(3)由图三可以看出 ℃是种植玉米最适温度,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4)玉米是喜温植物,夏季城市外围及乡村种植大量玉米,使得这些地方的气温比城市中心地带低了5℃左右,凉爽宜人,这主要与玉米的 作用有关。
题型4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兴趣小组选取长势相近的天竺葵,设置三套图一装置,用强度相同、颜色不同的光照射3小时后,观察各容器中液滴的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液滴移动/毫米
1号 天竺葵 绿 25 左移1.1
2号 天竺葵 黄 25 右移1.5
3号 天竺葵 红 25 右移3.5
A.1号容器液滴左移是因为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2号容器液滴右移是因为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C.若将3号温度设为4℃,该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天竺葵生长的影响
D.该实验结果表明,其中红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最有利生长
题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4.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丰富的自然界是生物学习的天然“实验室”。兴趣小组走进大自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活动。
(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内叶片淀粉含量的变化,将多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目的是 ,然后放在光下、每隔3小时取多片叶片,叶片大小、位置应相同。将叶片立刻脱色、漂洗。按时间顺序将叶片排列好(图③),滴加 。预测叶片颜色变化:从0时到6(见光)时的叶片颜色蓝色逐渐变浅,从6时至18(日落)时颜色蓝色逐渐 。
(2)小李设计图二装置来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实验时应将装置放置在 (选填“光照”或“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将向 移动,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 ,产生的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体减少(或气压降低),所以红墨水向此方向移动。
15.如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集气瓶内注入清水,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
(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这种变化的气体是 。此实验证明
(2)如果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会发现温度会 (上升/下降),原因是 。所以农民伯伯收获的粮食应该放在 地方。
(3)如果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 ,其他条件 。
(4)列举一项农业生产中通过利用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实例 。
(5)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 (至少写两项)等条件的影响。
题型6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16.如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材料;图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湿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鱼的正常呼吸
B.①是小动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
C.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②③
题型7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17.如图是小甜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所做的实验,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步骤③中两试管放在37℃的水中是为了模拟口腔温度
C.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 号试管变蓝
D.该实验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质
题型8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8.某班同学做“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甲乙两组实验方法步骤如下表,请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甲组 乙组
1 取两套一样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分别贴上编号为①、②的标签 取一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2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①号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
3 把①号、②号两套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都保持一致 把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
4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1)甲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 ?
(2)甲组同学设置的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3)方法步骤中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轻轻涂抹,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 。推测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步骤4中,能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肉眼可见的 。
(4) 同学的方法步骤不科学,原因是该组实验方法步骤中缺少对照。
题型9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9.比较花生仁、核桃仁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示意图,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两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做出比较
B.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C.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应在温度计温度不再升高时记录
D.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到锥形瓶底部专题03 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同学能够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等,许多同学觉得这类题目难以下手,甚至心里明白,却无法准确用文字叙述,其实只要思路清晰找准突破口就能化难为易完整解决中考科学生物实验探究。
1.确定实验目的。也就是要找出研究的问题,这一点在题目中都会给我们一个明显的提示,比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就是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明确的实验目的。
2.分析实验原理。根据对应的实验目的,分析该实验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其中涉及了生物学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
3.找出各种变量。变量包括自变量(即实验条件)、因变量(即实验结果)、无关变量等。因此在实验设计师要先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在设计控制自变量的方法和获得实验结果的途径。注意生物实验设计的无关变量适宜的环境,样本的数量、大小、健康状况等,添加量的相同。
4.确定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分析题中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以及在该实验中是否必须用到等类似问题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另外需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名称,答案中出现的材料名称应与题中给出相同,千万别写错。例如水、清水、自来水和蒸馏水,看清题目中出现的是哪一种,不能凭借自己的习惯去书写。
5.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包括分实验组、对照组或空白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需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文字“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文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种溶液:选择年龄、题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等量分组,分别编号1、2、3。这一步骤强调等量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同时有的试验材料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后,写在第二步。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常用文字,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这一步骤强调对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也可用具体的量表现。
③培养或观察。放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常用文字,上述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这一步骤强调各组外界处理的等量原则。
6.预测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原理及记录下来的实验现象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存在因果关系。
题型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题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
题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6
题型4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5
题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6
题型6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18
题型7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19
题型8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9
题型9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0
题型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某生物制药公司为了检验甲、乙、丙三种新型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杀灭效果,将该细菌接种于已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并在培养基上放置4张大小相同,分别浸有药物甲、药物乙、药物丙和蒸馏水的无菌滤纸片,编号为①②③④。恒温培养24小时后,结果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有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佳的药物是甲
B.该实验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佳的药物是乙
C.纸片①和②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D.纸片②和③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解:A、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长,①处阴影部分最多,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差的是甲,A错误;
B、阴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长,②处阴影部分最少,说明对肺炎链球菌杀灭效果最佳的药物是乙,B正确;
CD、纸片①和④,②和④,③和④分别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CD错误。
故选:B。
2.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Hp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检出。研究显示乳铁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抗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作用,研究人员制备了三组含不同浓度乳铁蛋白的培养基,通过实验探究乳铁蛋白对Hp的影响,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
(1)第一组培养基中不添加乳铁蛋白,起到 作用。
(2)据图乙所示,通过读取 可知Hp的数量。该实验中,乳铁蛋白的浓度为 时,对Hp的抑菌效果最好。
(3)为进一步探究乳铁蛋白在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诱发病的作用,研究人员继续开展相关实验。分别用不同药物对若干小鼠连续灌胃7天后,检验小鼠体内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三联疗法是指三种药物联合一起治疗,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
组别 Ⅰ Ⅱ Ⅲ Ⅳ
不同药物 生理盐水 乳铁蛋白 三联疗法 乳铁蛋白+三联疗法
白细胞介素8(pg m2) 503.38 107.95 25.84 22.58
说明:小鼠体内白细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损伤越大。
①选择生长状况等相似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四组,这些实验小鼠应该[ ]。
A.完全健康
B.胃内感染Hp
C.一半健康一半感染
②能证实在小鼠胃内单独使用乳铁蛋白对Hp有抑制作用的对照实验是 。
③分析表格,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了避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你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出一条即可)
【解答】解:(1)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自然状态)的对象组叫对照组。本实验的变量是乳铁蛋白,因此第一组培养基中不添加乳铁蛋白,是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
(2)在实验中,通过测量培养液的吸光度(OD值)可以间接得知幽门螺旋杆菌(Hp)的数量。这是因为Hp在培养液中繁殖后,会使培养液的吸光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Hp的数量成正比。因此,通过读取OD值,就可以评估出Hp的数量。根据图2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乳铁蛋白的最低浓度为0.5mg/mL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3)①在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应该选择大小、生长状况等相似的小鼠,并将它们随机平均分成四组进行处理。同时,由于这个实验是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所以这些实验小鼠应该胃内感染Hp,以模拟真实情况,故选B。
②为了证实乳铁蛋白在小鼠胃内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抑制作用,我们可以进行对照实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Ⅰ组和Ⅱ组分别单独使用生理盐水和乳铁蛋白时,Ⅰ组的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比Ⅱ组的更高,说明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大,进而说明:乳铁蛋白对Hp具有抑制作用。
③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乳铁蛋白和三联疗法对Hp都具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③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为了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该病的具体措施有:餐具定期消毒;分餐制;就餐时用公筷;外出就餐时自带餐具;不吃来历不明、卫生不达标的食品等。
题型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兴趣小组选用子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根据表格设置了甲、乙、丙、丁、戊五组实验,每组实验选用100粒种子。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1)表中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 两瓶进行对照。
(2)甲瓶中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对照试验,其原因是 。
(3)实验中每组选用的种子粒数为100而不是1的原因是 。
(4)如图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X曲线表示的是菜豆种子 (干重或鲜重)的变化曲线,Y曲线中af段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 增强,消耗大量有机物。在f点以后,曲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选填>或<)。
【解答】解:(1)甲装置中的种子煮熟,胚已经死亡,和乙装置中的种子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胚是否死亡;乙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空气;乙和丁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温度;乙和戊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水分;因此,题表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4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变量是空气,应选用乙和丙两瓶进行对照。
(2)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甲组的种子已经煮熟,胚已经死亡,因此无法萌发。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对照试验,因为有空气和温度两个变量,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生物探究实验时样本数量要适量,数量过少易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所以实验中每组选用的种子粒数为100而不是1。
(4)X为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Y为干重的变化曲线。Y曲线的af段,重量减少的原因是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自身的有机物。Y曲线的f点后重量增加的原因是幼苗出土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多。
题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4.如图示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相关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实验前需要对植株进行暗处理
C.光照一段时间将叶片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②的叶片
D.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导管向下运输到根
【解答】解:A、叶片①和叶片②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①处含有二氧化碳变成蓝色;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②处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不含有二氧化碳)未变蓝色,说明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A错误;
B、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B正确;
C、①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②叶片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②叶片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C错误;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选:B。
5.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会变蓝的部分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答】解:A、叶片甲的①处无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遇碘不变蓝。A错误。
B、叶片甲的②处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遇碘变蓝。B正确。
C、叶片甲的③处无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遇碘不变蓝。C错误。
D、固态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叶片乙的④处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遇碘不变蓝。D错误。
故选:B。
6.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绿色植物相关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将处理后的盆栽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摘取叶片a、b、c,再分别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是只有叶片b的下半部分变为蓝色
B.叶片a与叶片c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C.叶片b切断主叶脉的目的是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
D.叶片a、c的结果可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解答】解:A、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a缺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变蓝;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变蓝;b的上半部分因缺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变蓝;叶片b的下半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变蓝,A正确;
BD、叶片a与叶片c有二氧化碳和光照两个变量,不能形成一组对照试验,因此,叶片a、c的结果不能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BD错误;
C、叶片b切断主叶脉的目的是阻止叶片下半部分内的水分往上运输,C错误;
故选:A。
7.如图所示,将叶片照光4至6h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说明( )
①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答】解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既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唯一的变量。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呈现碘蒸气的颜色,说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故选:A。
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银边天竺葵,设计并实施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探究天竺葵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二是植物体所进行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三为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
(1)为了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对图一实验装置进行的操作是 。然后移到强光下照射4个小时后,摘下叶片甲和乙,放在盛有 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几分钟,发现小烧杯中的液体会变成 色。
(2)将(1)中脱色后的叶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养皿中,滴加 ,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甲的边缘部分 (填“变蓝”“不变蓝”),叶片乙 (填“变蓝”“不变蓝”)。该实验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是: 。
(3)天竺葵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有 (填代号)。
(4)要使叶片能积累有机物,则图三中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所示的光照强度。曲线CD段比较平缓,原因是 。
【解答】解:(1)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因此为了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对图一实验装置进行的操作是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消除叶片中叶绿素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内水浴加热。故摘下叶片甲和乙,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几分钟,发现小烧杯中的液体会变成绿色。
(2)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故将(1)中脱色后的叶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叶片甲的边缘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叶片乙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该实验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是:叶片甲的边缘和叶片乙对照存在两变量—有无叶绿体和二氧化碳。
(3)天竺葵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有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故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合作用强度要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由图可知,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B点。曲线CD段比较平缓,原因是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受温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9.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1):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N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某装置中脱色。
④把经过上述处理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源洗。然后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的目的是 。
(2)在本实验中设置了三组对照试验,分别是B和A、B和C、B和D。这三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 、光、二氧化碳。
(3)将经过处理的叶片M、N剪下,进行脱色处理,如图2装置图正确的是 。实验中叶片脱至什么颜色? 。
(4)脱色后的叶片漂洗,然后滴加碘液,发现只有B处变成蓝色,A.C、D处均未变蓝色,则
①比较A、B两处,可以说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
②比较B、C两处,可以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③比较B、D两处,可以说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
【解答】解:(1)进行实验前,需要将植株放到黑暗环境中,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B和A对照,变量是叶绿体;B和C对照,变量是光;B和D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所以在本实验中设置了三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光、二氧化碳。
(3)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将经过处理的叶片M、N剪下,进行脱色处理,需要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入注水的大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将如图2中的B装置。实验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故选:B。
(4)①比较A、B两处,变量是叶绿体,可以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
②比较B、C两处,变量是光,可以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③比较B、D两处,变量是二氧化碳,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5)实验中的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0.为全面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实验小组选取一株生长旺盛的,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图一所示的实验操作(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图二是测定d叶所在集气瓶一天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实验前把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该小组同学把暗处理后的牵牛花按图一所示方式处置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后取下a、b、c、d四片叶,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待叶片变成 后,取出叶片漂洗并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叶片a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叶片c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根据b叶和d叶呈现的实验现象,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3)若兴趣小组发现a、b、c、d四片叶均变蓝,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4)根据图二分析,B点时d叶进行的生理作用有 。当曲线位于 点(填字母)时,d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一天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对应曲线上 点(填字母)。
(5)兴趣小组发现,24小时后,图二中E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低,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根据DE段的变化,菜农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解答】解:(1)实验要排除植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实验前把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有机物)转运或消耗殆尽。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但是酒精不能直接加热,因此数小时后取下a、b、c、d四片叶,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叶片被脱去叶绿素后变成黄白色。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a出现遮光部分不变蓝,不遮光部分变蓝可以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叶片c滴加碘液后出现绿色部分变蓝白斑部分不变蓝可以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b绿叶变蓝d绿叶不变蓝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因此可采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3)若兴趣小组发现a、b、c、d四片叶均变蓝,淀粉遇碘变蓝,因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四片叶片中都有淀粉。
(4)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只要是活细胞,有光与无光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有光和无光都在进行蒸腾作用,只是光照强度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弱。图乙中曲线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B点时开始见光,会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d叶进行的生理作用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BD段是白天有光照,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D点后开始不见光,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D点后夜间只进行呼吸,因此当曲线位于B、D点时,d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一天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对应曲线上D点。
(5)图二中E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低,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DE段由于缺少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故菜农可采用延长光照时间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1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图一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直到叶片变成 色, (填字母)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 溶解在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加 ,看到图一 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制造淀粉的场所是叶肉细胞的 。
(4)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
(5)若将图一中1号装置的烧杯换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应将实验装置置于 环境中。
(6)根据图一中对照实验的结论思考,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条即可)
【解答】解:(1)为防止玉米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淀粉)运走耗尽。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绿色的叶绿素会溶解在酒精中,因此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
(3)淀粉遇碘变蓝,因此叶片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图一中只有1号装置中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故看到图一1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制造淀粉的场所是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4)三个装置中1和2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1和3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故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可以设置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故选择的两个装置是1和2。
(5)若将图一中1号装置的烧杯换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需排除植物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应将实验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
(6)图一中对照实验探究了光照、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使用气肥等。
12.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东北、西南等地广泛种植。为增加玉米亩产的研究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某科研小组在密闭大棚内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科研小组设置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小烧杯内放置的是液体氢氧化钠),是为了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 。图中这株玉米需要在实验前进行暗处理,目的是通过玉米的 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对该株玉米的叶片进行滴碘液检验,发现仍为黄白色,则证明无淀粉生成。但该实验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需得出结论还需设置 。
(2)兴趣小组又在密闭环境里,进一步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绘制了如图二、图三所示的相关曲线。图二所示0~24小时内, 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全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填字母)。
(3)由图三可以看出 ℃是种植玉米最适温度,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4)玉米是喜温植物,夏季城市外围及乡村种植大量玉米,使得这些地方的气温比城市中心地带低了5℃左右,凉爽宜人,这主要与玉米的 作用有关。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设置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小烧杯内放置的是液体氢氧化钠),是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故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要设置对照组,可以把小烧杯中的液体替换成清水,其他不变。在实验前进行暗处理目的主要是通过玉米的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图二所示0~24小时内,c、g点时氧气释放速率为零,说明此时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只有在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据图分析,农作物一昼夜积累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是g点,因为从c到g点的曲线,光合作用强度始终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一直处于积累状态,而过了g点呼吸作用增强有机物开始减少。
(3)由图三可以看出25℃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说明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该温度是种植玉米最适温度,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4)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夏季城市外围及乡村种植大量玉米,使得这些地方的气温比城市中心地带低了5℃左右,凉爽宜人,这主要与玉米的蒸腾作用有关。
题型4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兴趣小组选取长势相近的天竺葵,设置三套图一装置,用强度相同、颜色不同的光照射3小时后,观察各容器中液滴的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液滴移动/毫米
1号 天竺葵 绿 25 左移1.1
2号 天竺葵 黄 25 右移1.5
3号 天竺葵 红 25 右移3.5
A.1号容器液滴左移是因为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B.2号容器液滴右移是因为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C.若将3号温度设为4℃,该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天竺葵生长的影响
D.该实验结果表明,其中红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最强最有利生长
【解答】解:A、对于绿光,植物基本不吸收,因此1号容器液滴左移是因为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容器内二氧化碳不变,而氧气减少,容器压力降低,因此液滴左移,A错误。
B、2号容器液滴右移的原因是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容器内二氧化碳不变,而氧气增多,容器压力增大,因此液滴右移,B错误。
C、若将3号温度设为4℃,有温度和光的颜色两个变量,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天竺葵生长的影响,C错误。
D、该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对于红光最容易吸收,光合作用强度大,释放的氧气最多,液滴右移的距离最长,因此红光下光合作用强度最强,合成有机物最多,最有利生长,D正确。
故选:D。
题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4.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丰富的自然界是生物学习的天然“实验室”。兴趣小组走进大自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活动。
(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内叶片淀粉含量的变化,将多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目的是 ,然后放在光下、每隔3小时取多片叶片,叶片大小、位置应相同。将叶片立刻脱色、漂洗。按时间顺序将叶片排列好(图③),滴加 。预测叶片颜色变化:从0时到6(见光)时的叶片颜色蓝色逐渐变浅,从6时至18(日落)时颜色蓝色逐渐 。
(2)小李设计图二装置来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实验时应将装置放置在 (选填“光照”或“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将向 移动,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 ,产生的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体减少(或气压降低),所以红墨水向此方向移动。
【解答】解:(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内叶片淀粉含量的变化,将多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处理,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就说明了实验中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淀粉遇碘变蓝,故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用碘液。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预测实验结果:夜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会因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从0时到6时的叶片颜色逐渐变浅。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6时到18时蓝色逐渐变深。
(2)图示装置来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实验时应对装置进行遮光(放到黑暗处) 处理,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将向左移动,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体减少(或气压降低),所以红墨水向左移动。
15.如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集气瓶内注入清水,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
(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这种变化的气体是 。此实验证明
(2)如果在集气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会发现温度会 (上升/下降),原因是 。所以农民伯伯收获的粮食应该放在 地方。
(3)如果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内装入 ,其他条件 。
(4)列举一项农业生产中通过利用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实例 。
(5)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 (至少写两项)等条件的影响。
【解答】解:(1)种子农发时会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如图中的实验装置,过一段时间后,往集气瓶内注入清水,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该实验证明了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2)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瓶内温度会上升。所以农民伯伯收获的粮食应该放在低温、干燥、阴凉的地方储存。
(3)要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因此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装入煮熟的种子,其他条件和实验组均相同。
(4)列举一项农业生产中通过利用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的实例:中耕松土、及时排涝,能够使土壤中充满充足的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5)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浓度、水、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的影响。
题型6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16.如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材料;图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湿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鱼的正常呼吸
B.①是小动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
C.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②③
【解答】解:A、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图甲中的湿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鱼的正常呼吸,正确。
B、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①是小动脉,判断依据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正确。
C、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正确。
D、①小动脉内血流速度最快,②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因此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③②,错误。
故选:D。
题型7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17.如图是小甜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所做的实验,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步骤③中两试管放在37℃的水中是为了模拟口腔温度
C.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 号试管变蓝
D.该实验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质
【解答】解:A、如图是小甜同学设置1和2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A正确;
B、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操作步骤③两试管放在37℃的水中是为了模拟口腔温度,B正确;
C、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C错误;
D、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质,D正确。
故选:C。
题型8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8.某班同学做“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甲乙两组实验方法步骤如下表,请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甲组 乙组
1 取两套一样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分别贴上编号为①、②的标签 取一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2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①号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
3 把①号、②号两套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都保持一致 把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
4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1)甲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 ?
(2)甲组同学设置的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3)方法步骤中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轻轻涂抹,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 。推测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步骤4中,能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肉眼可见的 。
(4) 同学的方法步骤不科学,原因是该组实验方法步骤中缺少对照。
【解答】解:(1)依据题干,某班同学做“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及其方法步骤,甲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硬币上有细菌和真菌吗?
(2)甲组同学设置的①号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设置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3)方法步骤中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接种;从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可知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
(4)甲组设置①、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形成对照;而乙组同学的方法步骤不科学,原因是该组实验方法步骤中缺少对照实验。
题型9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9.比较花生仁、核桃仁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示意图,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两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做出比较
B.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C.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应在温度计温度不再升高时记录
D.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到锥形瓶底部
【解答】解:A、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释放的热量多,水温高,A正确;
B、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热量,给锥形瓶加罩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B正确;
C、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应在温度计温度不再升高时记录,表明水分已经充分吸收热量,C正确;
D、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触瓶底,否则处理数据不准确,D错误。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