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B)
2.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C)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燃烧得更旺的原因是(D)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提高灯芯处酒精的浓度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4.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B)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5.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6.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中含有氧元素
7.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8.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D)
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
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
D.实验用剩的试剂,直接倒入下水道
9.小刚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灭火器(如图甲),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瓶内喷出大量泡沫即可灭火(如图乙)。有关该装置灭火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大量泡沫使燃烧物的着火点降低
B.瓶内泡沫喷出附着在燃烧物表面
C.如果将米醋换为稀盐酸,灭火效果会更好
D.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10.“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低温合成催化剂STSO颗粒,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分解水的成本。对该制氢反应描述正确的是(A)
A.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产生的氢气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体积减小
C.反应后STSO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为1∶2
11.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
B.吹灭燃着的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C.石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D.“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D)
A.图a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当温度为60 ℃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 ℃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 ℃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3小题,共30分)
14.(6分)有几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④一氧化碳,⑤二氧化碳,⑥甲烷,⑦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③ (填序号,下同)。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⑤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② 。
(4)在冶金工业用来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制取某些金属的化合物是 ④ 。
(5)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⑦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⑥ 。
15.(12分)燃料与能源的发展史。
(1)“古代”
古籍《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
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
②“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有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
(2)“现代”
某城市家用燃料(括号内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的使用历程
如图:
①蜂窝煤是在煤球中间打上一些大小适中的小孔。从燃烧条件分析,此举的目的是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使煤充分燃烧 。
②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CH4、C3H8两种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C3H8 (填化学式)。
(3)“未来”
科学家认为氢能将成为未来主要能源。如图所示为氢能源循环的理想体系。
①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你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寻找合适的催
化剂 。
②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 能 (填“能”或“不能”)体现出氢气作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因素。
16.(12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都为已学过的物质。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写化学式:C H2O ,D CO2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用于灭火(合理即可) 。
(4)若E只含两种元素,则E的化学式为CH4,它是 天然气 (填一种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则E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3H2O+2CO2 (写一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22分)
17.(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Ⅱ.水中的白磷未燃烧;Ⅲ.试管中的红磷未燃烧;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使气球a先变大 。
(2)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
18.(12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 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
[猜想与假设] 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1)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颠倒后无法确定水来自生成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
(3)实验中观察到A中 无水CuSO4变蓝 ,B、D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9分)
19.(9分)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6H14+19O212CO2+14H2O,某种品牌轿车正常行驶 100 km 需燃油 12 L(质量为8.6 kg)。该轿车正常行驶100 km会产生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多少 (提示:汽油中的成分都以己烷计算,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
解:设该轿车正常行驶100 km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6H14+19O212CO2+14H2O
172 528
8.6 kg x
= x=26.4 kg
二氧化碳的体积为=13 200 L
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 km会产生 26.4 kg 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13 200 L。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2.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燃烧得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提高灯芯处酒精的浓度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4.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5.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6.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中含有氧元素
7.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8.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
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
D.实验用剩的试剂,直接倒入下水道
9.小刚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灭火器(如图甲),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瓶内喷出大量泡沫即可灭火(如图乙)。有关该装置灭火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量泡沫使燃烧物的着火点降低
B.瓶内泡沫喷出附着在燃烧物表面
C.如果将米醋换为稀盐酸,灭火效果会更好
D.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10.“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低温合成催化剂STSO颗粒,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分解水的成本。对该制氢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产生的氢气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体积减小
C.反应后STSO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为1∶2
11.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
B.吹灭燃着的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C.石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D.“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温度为60 ℃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 ℃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 ℃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3小题,共30分)
14.(6分)有几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④一氧化碳,⑤二氧化碳,⑥甲烷,⑦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
(4)在冶金工业用来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制取某些金属的化合物是 。
(5)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
15.(12分)燃料与能源的发展史。
(1)“古代”
古籍《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
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有 。
(2)“现代”
某城市家用燃料(括号内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的使用历程
如图:
①蜂窝煤是在煤球中间打上一些大小适中的小孔。从燃烧条件分析,此举的目的是 。
②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CH4、C3H8两种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3)“未来”
科学家认为氢能将成为未来主要能源。如图所示为氢能源循环的理想体系。
①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你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
②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 (填“能”或“不能”)体现出氢气作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因素。
16.(12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都为已学过的物质。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写化学式:C ,D 。
(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 。
(4)若E只含两种元素,则E的化学式为CH4,它是 (填一种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若E含有三种元素,则E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22分)
17.(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Ⅱ.水中的白磷未燃烧;Ⅲ.试管中的红磷未燃烧;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18.(12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 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
[猜想与假设] 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1)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3)实验中观察到A中 ,B、D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9分)
19.(9分)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6H14+19O212CO2+14H2O,某种品牌轿车正常行驶 100 km 需燃油 12 L(质量为8.6 kg)。该轿车正常行驶100 km会产生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多少 (提示:汽油中的成分都以己烷计算,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