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整体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从物质类别的视角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单元课时数 2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 课标分析——内容要求:“钠及其化合物”属于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2.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6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结合实例认识金属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的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课标分析——学业要求: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钠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 2.能列举、描述、辨识钠及其化合物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主要化学性质。 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4.能利用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相关实验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 5.能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它们的常见方法。 6.能说明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标分析——学业质量要求: 1-1 能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说明典型金属元素的性质。能对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1能从物质的微粒方面说明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能分析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2 能设计物质转化的方案,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的转化,能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从物质类别的视角认识钠及其化合物
主题概述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 2.金属具有的通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活泼金属都能与酸或盐溶液反应。 3.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发展需求: 1.认识有特性的活泼的钠的性质 2.从元素观、分类观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异同 3.认识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困难障碍: 1.认为金属的硬度都很大 2.认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产物只有一种 3.认为金属都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4.认为活泼金属一定能把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认为过氧化钠也是碱性氧化物 6.认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现象一样 7.不能很好的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开放性学习环境 虚拟环境:PPT课件、鸿合多屏互动系统、实验视频 物理环境:钠与氧气、水,过氧化钠和水实验器材。 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焰色实验器材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钠的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 2.通过类比预测Na2O2和H2O反应的产物,体会实验现象预测—实验—解释—得出结论的过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3.通过小组实验对比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4.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培养学生变化观念。(变化观念) 5.通过了解钠,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焰色试验的应用,认识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6.通过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建构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模型认知) 教学重点:1、钠与水的反应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3、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认识钠的性质 活动1.1:从钠的原子结构分析,预测钠的化学性质。 活动1.2:观察切取钠的实验,推测出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活动1.3:观察钠与氧气加热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活动1.4:从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和写出反应方程式。 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的性质。
活动/任务2: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的性质 活动2.1:根据氧化钙的性质,写出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活动2.2:预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实验验证,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2.3:观察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2.4:根据过氧化钠性质,总结过氧化钠的用途。
活动/任务3: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活动3.1: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水中溶解性、水溶液碱性 。 活动3.2:阅读产品说明书贮存条件不同之处,预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分解——设计实验——观看实验视频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书写反应方程式。 活动3.3:学生小组实验——气球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写出离子方程式,推测反应产生气体快慢原因,从微观上解释。
活动/任务4:找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互转化方法 活动4.1:根据两者差异性找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互转化的方法。
任务5: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活动5.1:请结合性质决定用途,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活动/任务6:了解焰色试验的操作和应用 活动6.1:了解焰色试验的概念。 活动6.2:学生小组实验测碳酸钠、碳酸钾和硫酸铜的焰色,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方案: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活动1:观察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评价指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诊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证据推论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发言过程及时评价,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说出钠与氧气燃烧的主要现象赋值1分; 能说出钠与氧气燃烧的主要现象,分析出钠燃烧后的主要产物 赋值2分; 能说出钠与氧气燃烧的主要现象,分析出钠燃烧后的主要产物 ,理解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生产物可能不相同,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2: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评价指标 通过对实验的现象描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发言过程及时评价,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说出钠与水反应的主要现象,赋值1分;能说出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能对现象进行解释,赋值2;分根据现象写出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并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质,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3: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评价指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应用能力水平。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发表观点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对比氧化钙能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赋值1分; 能写出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赋值2分; 能写出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总结出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4:通过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和对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评价指标 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设计水平、证据推理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发言和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说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主要现象,赋值1分; 能说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主要现象,并能预测产物,赋值2分; 能说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主要现象,并能预测产物,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5: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的比较。
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的比较,提高学生总结归纳水平。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发言过程及时评价,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根据外观对比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赋值1分; 根据实验总结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赋值2分; 理解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而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6:小组实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性、碱性。
评价指标 通过实验诊断并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控制变量、定量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设计实验、实施实验。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和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观察碳酸钠、碳酸氢钠水中溶性大小和滴加酚酞后碱性,赋值1分; 能观察碳酸钠、碳酸氢钠水中溶性大小和滴加酚酞后碱性、能观察到温度计温度变化,赋值2分; 能观察碳酸钠、碳酸氢钠水中溶性大小和滴加酚酞后碱性、能观察到温度计温度变化且注意到碳酸钠加几滴水结块现象,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7:阅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品使用说明书贮存方法的差异性,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易分解,设计实验验证。
评价指标 通过阅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品使用书明书贮存方法的差异性,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易分解,设计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提取信息水平,实验探究设计水平和证据推理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表达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通过阅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品使用说明书贮存方法的差异性,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易分解,赋值1分; 能通过阅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品使用说明书贮存方法的差异性,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易分解,且能根据可能生成物二氧化碳来设计实验,赋值2分; 能通过阅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品使用说明书贮存方法的差异性,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受热易分解,且能设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写出方程式,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8:根据所学内容,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评价指标 通过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思维拓展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通过稳定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赋值1分; 根据碱性、稳定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赋值2分;, 根据稳定性、碱性、滴加盐酸,产生气体的快慢,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赋值3分;
评价内容 活动9:学生小组实验测碳酸钠、碳酸钾和硫酸铜的焰色,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评价指标 通过焰色试验操作及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评价。
赋值方法 能观察到钠元素和铜元素的焰色,赋值1分; 能观察到钠元素铜元素和钾元素的焰色,赋值2分; 能观察到钠元素和铜元素和钾元素的焰色,能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赋值3分。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1.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 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大 B. 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的氧化钠 C. 在氧气中加热时,金属钠剧烈反应,产生黄色火焰 D. 金属钠可存放于烧杯中 2. 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稀溶液中,能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C) HCl B. K2SO4 C. MgCl2 D. CuCl2 3. 下列关于Na2O和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都是白色固体 B. 都是碱性氧化物 C. 都能和水反应形成强碱溶液 D. 都是强氧化剂 4. 向装有Na2O2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再滴入2滴酚酞溶液,振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加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到试管口,燃着的木条熄灭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 C.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 D.因为Na2O2与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变为红色 课后深度思考:
1.钠投入到盐酸中,先和酸反应还是先和水反应?为什么?
2.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解释原因。
3.找出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并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第二课时作业 1、为了验证NaHCO3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实验及判断中,正确的是( B ) A.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 B.溶于水后加BaCl2溶液,看有无沉淀 C.溶于水后加石灰水,看有无沉淀 D.取固体试样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2、用干燥洁净的铂丝蘸取某试样灼烧时,焰色试验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 A.该试样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B.该试样一定含有钠元素 C.该试样一定是金属钠 D.不能确定该试样中是否含有钠元素 3、金属钠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转为什么物质?设计出可能转化的路径,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课后查阅资料,整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探究其中的化学原理,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充满激情,学生乐于参与,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讲课过程中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语有些少。 2.板书写的过于繁琐。板书过于陈旧同时书写太多,书写占用时间太多,重点不够突出,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做笔记其实反思后发现笔记做得好的不一定化学学得好。 3.讲课展示所用的PPT字体较小。 4.急忙说出结论,语言重复较多,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老师自己说出结论,老师自我表演的情况太多,容易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傀儡。让学生记住就可,少了自我探究,这点自己必须引起注意。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三个学生实验,三个小组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班级共35人,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都有两三名以上同学单独回答问题,还有个别同学多次回答情况。设计很用心,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回看课堂视频录像,发现有同学震荡操作不规范,课堂上没及时给予纠正。2.教学过程中课件不应该展现有任务一、任务二等,有剧透嫌疑,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3.老师鼓励性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4.受时间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的单独互评,5.可能是因为录课的原因,学生和老师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总觉得课堂气氛还可以再活跃一些。课堂缺乏新生成的问题,在做碳酸氢钠溶于几滴水实验室杨墨涵同学汇报说温度降低,我应该再问其他同学,是不是都观察到了温度降低的现象?其实我是准备向学生引入温度传感器测微小温度的变化的。当时也是担心时间不够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也没有再追问了。在这次的大单元设计中,得到了潘老师多次的耐心指导,收获颇多,对“三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次活动中感觉成长了许多。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