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怎样选材》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怎样选材》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2 11:46:4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写作
怎样选材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最近《哪吒 2》这部电影可是燃爆了屏幕!大家还记得哪吒用火尖枪画出彩虹桥那震撼的场景吗?是不是感觉超级炫酷,让你忍不住 “哇” 出声来?还有李靖偷偷替哪吒承受天劫,那感人的情节,有没有让你们鼻子一酸,差点落泪呢?电影里哪吒踩着风火轮,像玩滑板一样漂移,是不是帅到让你们都想模仿他的动作?
新课导入
大家想想,电影里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就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宝藏素材。比如哪吒教敖丙踢毽子的片段,咱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课间和转学生一起玩新游戏的经历。这就是把电影里的素材,巧妙地和咱们生活中的事儿联系起来啦。这就像在生活的大花园里,挑选那些最鲜艳、最独特的花朵,插到咱们作文的花瓶里,让作文变得特别亮眼。那具体该怎么挑选,才能让作文素材既合适又出彩呢?
学习目标
1、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理解围绕中心选材是首要标准。
3、学习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掌握选材的方法。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材料从哪里来?材料又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圈画出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看到的各种景物,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我们读过的书籍、文章,听过、看过的音频、视频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写起来能得心应手(教材第1段)
材料源自生活
直接材料
间接材料
最 重 要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材料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材料的来源,判断它是什么材料?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直接材料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材料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材料的来源,判断它是什么材料?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间接材料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选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快速筛选出我们有用的信息。
首先,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中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从头到尾像一本“流水账”。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取;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游离中心选用材料,或材料使用详略不当,都会影响中心的表达。(教材第3段)
围绕
中心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选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快速筛选出我们有用的信息。
其次,材料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说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的材料。如《邓稼先》一文写井下发生意外情况时,众人劝邓稼先离开,他写作却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坚守岗位的崇高精神,凸显这一人物的光辉形象。又如《青春之光》选取黄文秀说服班统茂带头成立砂糖橘种植合作社的事例,表现她周到、细致、有韧劲的工作作风。这些材料都很典型。(教材第5段)
典型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选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快速筛选出我们有用的信息。
最后,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真实,是指选择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历的事情,或者经得起推敲、经过验证的事情。不要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可写,就使用道听途说的内容或无中生有地编造,而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材料,为自己所用。新颖,是指新而别致,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新颖的材料应该是别人未使用过的,或者虽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又有新的体验和感悟。如果只是拾人牙慧,搬用老一套的事例、言论等来拼凑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也不会打动他人。(教材第5段)
新颖
真实
整体感知
任务一:阅读教材·圈画知识要点
课堂小结
怎样选材
直接材料
间接材料
围绕中心
典型
真实
新颖
有意义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请根据《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恰当使用材料的。
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 :跟中心无关,舍弃不取;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
中心 材料
阿长不无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 阿长名字的由来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阿长睡觉摆“大”字
阿长元旦早晨让“我”吃福橘
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
略写
略写
稍详
稍详
详写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有一位同学列出了《晒晒我们班的“牛人”》的拟写提纲。请判断哪些材料是合适的,哪些不是?为什么?
“牛人”是谁 数学王老师 判断 “牛”在何处 教学技艺精湛 是否合适 理由 详略
体现“牛”的具体材料 1.能反手徒手画圆,画三角形。比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得还标准。
2.及时批改作业,并耐心辅导学生订正错误。
3.一道题可以提供几种思路来解决,一种比一种简单。
4.注重家校沟通,及时与家长互通消息。

业务技能熟练精湛


认真负责

解题有方法
能力出众


认真负责
技法总结
选材要围绕中心,符合表现中心的需要,跟中心相关的材料也要分主次。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两个材料都是可以表现王老师“教学技艺精湛”这个中心的。那么,这两个材料哪一个更加新颖一点呢 为什么
“牛人”是谁 数学王老师
“牛”在何处 教学技艺精湛
体现“牛”的 具体材料 1.能反手徒手画圆,画三角形。比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得还标准。
2.一道题可以提供几种思路来解决,一种比一种简单。
材料(1)更加新颖。王老师不仅没有借助教具,而且运用反手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圆、画三角形,而且画出来的图形比学生用圆规、直尺画出来的还标准,这就不是生活的“常态”。实际上就算是数学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画圆、画三角形时,都会借助教具。能够不借助教具把圆、三角形画得很标准,已经为数不多,还能反手来画,那更是凤毛麟角了。材料(1)因为在生活中不常见到,“越出了生活常轨”,所以给人的印象就会很特别、很深刻。而材料(2)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新颖了,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数学老师身上都可以看到。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请回顾过往所学,谈谈以下作品是如何落实选材新颖的
作品 表现重点 选材
《孙权劝学》 吕蒙学识的进步
《木兰诗》 木兰的刚柔相济
《再塑生命的人》 老师的教育智慧、耐心与爱心
鲁肃见蒙后的惊拜结
女子代父从军
创设契机、触摸拼写激发兴趣
技法
总结
新颖,就是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有同学说,我们的生活很平常,家——学校,学校——家,发生的故事都大同小异呀,哪有那么多新颖的材料可用啊!
“雷锋精神代代传”这是个老话题吧,可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用独特的视角,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这个老话题不落俗套;一说“散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亲情,但莫怀戚在《散步》中不但写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浓浓的亲情,而且写出了人到中年的责任和担当,使文章的深意倍增。
技法
总结
新颖的视角,老话题也能翻出新意。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请回顾过往所学,谈谈以下作品是如何落实选材典型的
作品 表现重点 选材
《邓稼先》 邓稼先身先士卒、坚守岗位的崇高精神
《青春之光》 黄文秀周到、细致、有韧劲的工作作风
《阿长与<山海经>》 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
“我不能走”
黄文秀说服班统茂带头成立沙糖桔合作社的事例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技法
总结
所谓典型,就是说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的材料。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同学们写作“亲情”类文章时用到的材料,想想它们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1)妈妈为我打伞,妈妈的衣服被淋湿,我感动得哭了,抱着妈妈说爱妈妈。
(2)补习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推让一小瓶矿泉水。
(3) 妈妈给我去买盒饭,结果被冻坏,因为她没有穿羽绒服,我感动万分。
(4)我生病了,在医院睡了一天一夜,醒来看见妈妈爸爸眼睛里全是血丝,原来爸爸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
(5)妈妈在医院守护我,结果着凉感冒了,她只得回家休息。第二天中午她又到病房来看我,我就哭着说:“妈妈,我想你!我爱你!”妈妈也说:“妈妈也爱你。”
上面这些材料是同学们作文中常用到的材料,虽然与“亲情”有关,但千篇一律。而且因为这里面的“情感”显得矫情,有无病呻吟之嫌疑,所以会让读者质疑其真实性。同学们选择这些材料的目的显然是想以情动人,赚取改卷老师的眼泪。但是,因为虚假,老师可能非但不会被打动,甚至还会心生厌恶。这样的作文,无论技巧多么地高明娴熟,都不会产生感动人心的力量。因为——真实才会产生力量。
技法总结
选材一定要立足真实。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莫怀戚的《散步》是同学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散步》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我们”一家在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我”经过一番犹豫、思考,决定走大路。而“我”的母亲因为爱孙子,决定走小路。于是“我们”就沿着小路走,走到一处,“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分歧以及分歧的解决,表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表现出中年人既要孝顺老人又要照顾子女的责任感。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你知道关于“分歧”的真实情况吗?
当时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摘自莫怀戚的《<散步〉写作契机》)
实际上,那一次散步是没有分歧的,而且莫怀戚也没有背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分歧”,虚构出“背母亲”这两个细节呢?
而且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摘自莫怀戚的《〈散步)写作契机》)
可见,作者虚构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是为了突出中心。有了“歧路之争”和“背小的,背老的”,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中国人的孝道就更加突出了。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组合、补充、改造的结果,目的是让作品要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技法
总结
写作时,允许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组合补充改造材料,以获得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
合作探究
任务二:思考探究·探讨技法要义
最后讲一下“有意义”。哪些材料才算是“有意义”的呢?一个同学写《童年趣事》中用了这样一个材料,看你有什么发现?
他在上学的路上挖了个坑,用树枝支起来,上面撒了些土,然后躲在玉米地里偷看谁会“中招”,一会,王明同学果然骑车碾在了坑上,于是乎便人仰马翻,他心里那个乐呀,无法形容,简直是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偷笑。
这位同学的“趣”是驾驭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这样的事情不能做,是负能量,也不能写。
技法
总结
反映时代特色的,传递正能量的,对人有教育意义的等才是“有意义”的材料。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课堂小结
紧扣中心(准)
选材角度
①真事真情(真)
②小事入笔(小)
③富有新意(新)
④立意深刻(深)
选材要求
去粗取精
舍旧取新
去伪存真
舍大取小
忌浅逐深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篇习作,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进行点评和修改。
修改支架
(1)围绕中心,决定素材取舍与详略。
请你从确定文章主题,立足删除无关事例、虚假事例、雷同事例、陈旧事例等方面,对素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帮助小彤解决文章的选材问题。
(2)去伪存真,避俗求新,注重素材要真实、典型,新颖
(3)落笔小处,着眼大处,注重组材精当。
小组分工
第一组(标题、首尾段、全文结构)
第二组(第②段素材)
第三组(第③段素材)
第四组(第④段素材)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我的爸爸
①我的爸爸是勤劳朴实的人,虽然没有大成就,但在我心里,他却像山一样巍峨。
②我的爸爸是一个多变的人,蓬松的头发中参差着几根突出的白发。他在生活上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时,他会一次次地从盘子里挑出色泽诱人、烹调入味的肉块,用筷子夹掉肥肉,放入我的碗里,直至堆出一座小肉山,这才安心地去吃他的饭。
③有一次,因为我调皮捣蛋,把一个小男孩儿的头打伤了。班主任让爸爸来学校一趟,电话那头的爸爸起初未听清缘由,以为我被欺负,急得团团转。到学校了解清楚事实经过后,他严肃地斥责我,事后还带我上门赔礼道歉,祈求对方的原谅。爸爸那道歉的模样,让我很不是滋味。那一件事让我成长了不少,爸爸的严厉不仅仅表现在我做错事情方面,我考试考不好的时候,我的爸爸也会严厉地教育我。记得有一次,天气晴朗,但是那天我仿佛进入了冰川世界,很冷很冷,看着我那打满又叉的试卷,我的心情难受极了。蓝天白云,五彩缤纷的世界好像都与我无关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迎接我的是爸爸严肃的神情,显然他已经知道我的成绩了。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是什么了……
④我的爸爸还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我的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的父母非常孝顺。得知奶奶的病情后,我的爸爸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当拿到最终的检查结果,我的爸爸崩溃了,哭得很伤心,但他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并将病情隐瞒了起来,放下了一切工作,尽心尽力地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由于奶奶的化疗副作用非常大,爸爸天天换着花样给奶奶做饭,尽量让奶奶喜欢吃。奶奶的病情到了后期更是难以下咽任何食物,我的爸爸就像哄小孩子一样一勺一勺地喂奶奶吃下去。直至病情后期,奶奶已经是半昏迷状态了,洗澡、穿衣服都需要爸爸、妈妈、姑姑三个人一起才能完成。爸爸不顾自己的身体,倾尽全力去照顾奶奶,那段时间爸爸的头发白了许多,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显得格外苍老。
⑤就在今年的清明,我的奶奶,带着对全家人的爱,含笑离去,不留遗憾。爸爸的一举一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让我真正读懂、领会了“孝”字的意义,激励着我去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有孝心的人。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请同学们阅读这篇习作,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按分工要求进行点评和修改。
修改建议(第一组):
(1)标题是“我的爸爸”,可写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而首段提到了爸爸“勤劳朴实”的特点,在文中却又没有提及。结尾提到了父亲的“孝顺”,可是只和第④段的内容相关。可见,整篇文章的标题、首尾段与素材的使用,搭配并不合理,需要修改。
(2)整篇文章的过渡段也是缺失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素材与素材之间是游离的。况目素材数量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导致文章比例失衡。小贴士里提及,要注重取舍和主次,所以一些非典型事例可以略写或不写,重复的、无关的事例可以直接删除。
(3)写作讲究意蕴深厚,但文章的表述都比较直白,事件的描述也缺乏感人的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模糊不清,不能打动人心。
(4)结尾是“今年的清明”,可知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在结构上属于平铺直叙,缺少变化,不如加人倒叙或插叙,或者开头设置悬念,这样能让文章有波澜,有起伏。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请同学们阅读这篇习作,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按分工要求进行点评和修改。
修改建议(第二组):
(5)第②段讲述“我的爸爸是个多变的人”应是想说明第②③两段父亲的形象,但是“多变”一词有两种解释:①易变的②不同种类的,各式各样的。可见放在文中,都不合适。而文中是想说明父亲在生活中对“戈”关爱有加,在为人处世及学习上对“我又很严厉。大家写父亲通常都这么写,没有新意。
(6)第②段里出现的外貌描写事例也不存在关联,我认为这属于无关内容可以删除。
(7)父亲给“我”夹肉吃的素材也有些没头没尾,是父亲觉得“我”太瘦小,想让“我”多吃肉,还是因为“我”挑食,爱吃肉但不爱吃肥肉 这个父亲宠溺孩子的素材太夸张了,反而有点失真。
(8)饭桌上应是一家人吃饭:但文中却只有“我”与父亲的存在,那其他人呢 他们面对父亲对一盘肉挑三拣四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吗 况且,我们平时吃饭,最忌讨的就是翻菜,这样的行为奶奶来做还差不多,让爸爸做是否有些矫情呢 我是存在疑问的。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请同学们阅读这篇习作,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按分工要求进行点评和修改。
修改建议(第三组):
(9)第③段讲述父亲对“我”的严厉,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打伤一个男孩儿的头,另一件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两个事件雷同,取其一即可。根据素材新颖的要求,人无我有,第一件事比较少见,第二件事却几乎每个同学都经历过,所以我觉得留下打伤男孩儿头的事例即可。
(10)其中的反差可以用来做文章,因电话里没听清楚,导致父亲最初以为是“我”受伤,急得团团转。之后到了学校,发现是“我”打伤别人,先是松了一口气,转而又为“我”的行为痛心不已。这样的素材既新颖别致,又真实可信,在结构的设置上,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可读性很强。
(11)父亲带着“我”上门赔礼道歉这件事是很好的素材,在这里既有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严父形象,也有着祈求他人原谅、说尽好话的慈父形象,让父亲的整体形象丰满立体起来。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请同学们阅读这篇习作,从选材和组材两个方面,按分工要求进行点评和修改。
修改建议(第四组):
(12)父亲的孝顺其实可以单独成文,因为这里面的素材非常丰富,且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所见所闻所感的,便于写出真情实感。
(13)这里的素材有堆砌之感,缺少娓娓道来、感人肺腑的细节。
(14)其实,可以将小细节、小片段、小镜头、小事件放大来写,主题会更鲜明,人物也会更丰满。如奶奶食不下咽时,父亲是如何像哄小孩子一般喂奶奶吃饭的。将相关的表情、语气、动作、心理等细细描绘出来,进而展现父亲的孝心至诚。
(15)在原文中,人物数量很少,事件也以直白的叙述为主,缺乏感染力,我觉得可以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加入间接材料,来佐证直接材料的真实性。例如从给奶奶穿衣洗漱的姑姑的角度,从她的言语中侧面表现父亲的孝顺;或者从邻居旁观者的角度,再次印证父亲的孝顺,那样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升格作文示例:
孝心至诚的父亲
我的父亲,年过四旬,不曾耳提面命,却常用实际言行来教育我。尤其是年初的种种变故,让我对“孝”字有了深刻体会,影响至今二月初,我的奶奶得病了,癌症。当父亲手拿报告单,从医生办公室推门出来的那一刻,他神情木讷,眼眶泛红,抬眼盯向远方。许久后,又努力克制情绪,走进病房,笑脸相对。
似乎从那时起,父亲就变了很多。
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舍下工作,服侍在奶奶左右。为了给奶奶改善住房条件,与母亲商量后,拿出本打算用来购买房子的大半积蓄,在农村老家盖了舒适的新房子,说让老母亲好好过完剩下的时光。
病后的奶奶,胃口一日不如一日,面对食物常常难以下咽。为此,父亲费尽心思,寻找本地的特色店铺,打包各类美食,即使奶奶只能象征性地多尝一口,他也兴奋不已。甚至病情后期,奶奶进食只能是流食,他也费心地在里面加点磨碎的核桃粒、鲍鱼粒。
后期,奶奶的头发掉光了,脸色惨白,父亲面上无痕,但鬓边不断增多的白发,却宣告了他的夜夜难眠,衣服上浓重的烟味,也暗示着他心如刀割。为了不让奶奶察觉,他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咧嘴笑,那龇牙咧嘴的模样,虽丑却真。他为奶奶买来假发,看着奶奶对镜微笑,那一刻的他,恐怕也是苦涩多过喜悦吧。
合作探究
任务三:病文修改·提升写作技能
曾几何时,某个夜晚,我被断续的哭声吵醒,循声来到父母房间门口,门虚掩着,我透过门缝,发现父亲正坐在床前抱头痛哭,而母亲则在一旁偷偷抹泪。不知过了多久,我的双腿冰凉,父亲才发现我站在门口,赶忙抹去脸上的泪水,抽噎了一下,说道:“你怎么醒来了 快去睡吧。”我端详着父亲的模样,声音颤抖,喊了一声“爸”,却发现微如蚊蚋。台灯下,父亲上身微屈,嘴唇干裂,眼睛凹陷,显得格外苍老。
清明前夕,我的奶奶带着对全家人的爱,安静地走了,不留遗憾,平静、安详。
至孝的父亲,未用言语来教导我,却以身为范,践行着“百善孝为先”,我想,这便是我的父亲。
板书设计
写作 :怎样选材
怎样选材
直接材料
间接材料
围绕中心
典型
真实
新颖
有意义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