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1.通过学习种群的数量特征,形成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
2.通过分类与比较,明确种群密度的不同调查方法的原理及使用范围。(科学思维)
3.设计并实施方案,尝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科学探究)
4.通过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的过程,认同基础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关注野生濒危动物的保护。(社会责任)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针对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如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5.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6.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并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教材梳理
1.种群与种群密度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________生物____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的数量特征,可用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计算。
知识点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同种
所有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最基本
种群的个体总数/面积或体积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a.适用生物:一般适用于调查________的种群密度,对一些活动范围_____、活动能力_____的动物也可以采用,如昆虫卵、蚜虫、________等。
b.调查步骤: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c.选取样方:样方选取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在调查对象分布较均匀的方形地块中,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_,若调查对象整体分布在狭长地带中,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_。
植物
小
弱
跳蝻
随机
平均值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标记重捕法
a.适用生物:活动能力_____、活动范围_____的动物。
b.调查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计数M)→一段时间后重捕并记录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和重捕到的总个体数(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带标记个体数为m)→估算种群密度。
c.计算种群个体总数(N)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
大
(3)其他方法
a.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调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趋光性的昆虫
逐个计数法
判断正误
1.同一物种可能包含多个种群,但同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
×
×
核心探讨
一、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样方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1)准备;(2)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3)______________;(4)计数;(5)计算种群密度。
2.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单子叶植物的原因: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______________。
确定样方
丛生或蔓生的
易于辨别
3.确定样方
(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不同样方大小的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大小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种群密度
(株/m2)
0.3 m×0.3 m 0 0 0 0 0 0
0.6 m×0.6 m 0 0 0 1 0 0.56
1 m×1 m 0 0 1 1 0 0.40
1.5 m×1.5 m 0 1 2 1 0 0.36
2 m×2 m 1 2 4 2 2 0.55
提示:表格中样方大小为0.3 m×0.3 m、0.6 m×0.6 m,1 m×1 m、1.5 m×1.5 m时,样方内的物种数目都较小,测出来的种群密度不够准确,因此合适的样方大小为2 m×2 m。
(2)如果所调查物种个体较大,样方大小应该怎样设置?如果调查物种数目比较稀疏,样方大小应该怎样设置?
提示:如果所调查物种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应该适当扩大;如果调查物种数目比较稀疏,样方面积也应该适当扩大。
(3)请据表中的数据,确定合适的样方数量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
6 样方
7 样方
8 样方
9 样方
10
26株 22株 27株 13株 14株 17株 23株 17株 23株 18株
不同样方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
提示:选取5个样方是合适的,因样方数量从5个增加到10个,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并没有明显差异。
统计
的样方 前
5个 前
6个 前
7个 前
8个 前
9个 前
10个
平均值
(株/m2) 20.4 19.8 20.3 19.9 20.2 20
(4)请据图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
①调查对象总体分布为近方形地块时,适宜用______________法。
②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地块时,适宜用______________法。
(5)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4.计数和确定种群密度
某兴趣小组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结果:
其中第四个样方(1 m2)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样方 N1 N2 N3 N4 N5
种群密度
(株/m2) 8 7 8 x 9
(1)如何计数第四个样方的植株数量?该样方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提示: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任意两个相邻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量。该样方的种群密度为(5+2+1)÷1=8(株/m2)。
(2)该植物种群密度是多少?
提示:8株/m2。
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及其误差分析
1.请分析标记重捕法的原理(M、m均为标记数,N、n为不同范围内的总数)
个体随机分布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为25条,由此估算该池塘中共有多少条鲫鱼?
提示:约386条。
3.标记重捕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个体,为什么活动能力差的动物个体不宜用?
提示:活动能力差的动物个体被标记后不能与其他动物充分混合,会导致重捕时误差较大。
核心归纳
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注意
事项 ①样方数目随调查地段的大小而定
②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如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植物1 m2
③样方法中的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或不规则形地块,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或长条形地块
④一般不选不容易计数的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而选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项目 样方法
注意
事项 ①样方数目随调查地段的大小而定
②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如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植物1 m2
③样方法中的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或不规则形地块,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或长条形地块
④一般不选不容易计数的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而选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⑤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⑥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项目 样方法
注意
事项 ⑦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点上的个体(如图中黑色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个体)。
注:图甲为正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圆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标记重捕法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不能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影响
③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记物在调查期间不会消失
知识贴士
1.样方法的误差分析
(1)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导致统计时有偏差。
(2)选取样方时,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
(3)在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4)种群密度因时间、场所等因素的不同差异较大。
(5)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记重捕法“误差”成因分析
(2)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小,依据公式可推知,N比真实值偏大。
(3)标记物过于明显使其易被天敌发现: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据公式可推知,N比实际值偏大。
(4)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使其易被再次捕获: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N比真实值偏小。
典题应用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
C.调查某树林中麻雀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D.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答案:C
解析:样方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正确;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D正确。
教材梳理
1.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是决定种群密度的________因素。
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也是决定种群密度的________因素。
知识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新产生或死亡
该种群个体总数
直接
迁入或迁出
该种群个体总数
直接
3.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_______,大致可分为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________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就是改变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___________,使种群密度降低。
各年龄期
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
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出生率
判断正误
1.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2.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 )
3.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主要是为了维持我国正常的性别比例。( )
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
√
×
核心探讨
群的数量特征
1.据统计,1990年~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年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关注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提示: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会越来越少,但是也不排除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3.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迁入率
出生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迁出率
死亡率
核心归纳
准确判断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也进行了基因交流。
3.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因为生物的繁殖、衰老、死亡都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进一步影响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论生物种群属于哪种性别比例类型,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人类的干预,使其正常的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则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并会进一步影响种群密度。
典题应用
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C
C.D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C为性别比例,D为年龄结构,A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密度的,B正确;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故种群密度不一定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D错误。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都为1∶1
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雌雄互配、繁殖
C.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D.种群中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
答案:D
解析:自然界中有些生物是雌雄同体的,没有性别之分,而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例不是1∶1,如蜜蜂、蚂蚁等,A错误;一个种群中只有进入生殖期的个体,才可以雌雄互配、繁殖,B错误;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出生率单独决定的,因此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不一定增长越快,C错误;如果一个种群中老龄个体比例过大,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预示着该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
网络构建第1章 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或者说,种群就是某段时间内,某一地区中的某个物种的所有个体。剖析这个概念,它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②某个物种;③所有个体。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学校草坪上单位面积内的开花蒲公英数量
D.一个农贸市场单位面积内的大白菜数量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乔木不是一种生物,不属于种群,A错误;鲢鱼是一种生物,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可以称为种群密度,B正确;开花的蒲公英只是种群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种群,C错误;农贸市场上的大白菜是人工放在一起的,各不相干,不属于种群,不能称为种群密度,D错误。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解析:调查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不可能对某种双子叶植物全部个体进行计数,A项不符合题意;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能只取一个样方,B项不符合题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不能只在密集处设置样方,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4.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
B.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样方法调查莎草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
答案:C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若标记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A不符合题意;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会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不符合题意;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数目偏少,使计算所得值偏小,C符合题意;样方法调查莎草种群密度时,误将其他杂草计数在内,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最终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D不符合题意。
题组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5.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世纪末一度仅余300多只,采取保护措施(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后恢复到约1 000只。在采取保护措施期间,白头叶猴种群的某些数量特征可能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
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迁入率、死亡率
C.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迁入率、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由300多只到约1 000只,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A项正确;白头叶猴通过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数量增加,不一定有个体迁入,B项错误;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由300多只到约1 000只,性别比例不一定发生改变,C、D两项错误。
6.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A项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项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项属于稳定型年龄结构,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保持相对稳定。
7.社鼠出生一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种群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
C.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下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低于上半年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社鼠在夏秋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小的,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错误;在种群密度增大的上半年,种群的雌雄比例是下降的,即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B项错误;题设是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所以影响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应该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项错误;由图可知上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所以下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低于上半年,D项正确。
8.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没有影响
B.自然界中动物的性别比例都是雌雄相当
C.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加剧人口老龄化
D.个体也具有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
答案:C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项错误;自然界中动物的性别比例有的雌雄相当,有的雌多雄少,还有的雌少雄多,B项错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使老龄人口比例增加,C项正确;个体具有性别和年龄,但没有种群才具有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特征,D项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下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c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豌豆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结构,c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豌豆种群雌雄同体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项正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C项正确;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数量,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③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样方法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A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因此一般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②正确;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由于种群数量的基数不同,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③错误;样方法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④错误。综上,正确的只有②一项,A正确。
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答案:D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某陆生植物密度,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减少,因此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错误;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方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正确。
4.(2023·新课标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D
解析: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5.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某地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为1.07∶1
B.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
D.由于薇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C
解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麦田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所以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不能表示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二、非选择题
6.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
(2)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型。
答案:(1)144 高 (2)稳定 增长
解析:(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标记个体数)∶N(种群数量)=m(重捕中标记数)∶n(重捕个体数),所以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个体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重捕中被标记的田鼠数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就比实际值要高。(2)根据月龄组成图可知,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稳定型。
7.某研究小组考察了某飞翔鸟类的年龄结构,结果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1≤鸟的年龄<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不属于该鸟种群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形态特征
(2)研究表明:该鸟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由此可推测该鸟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
(3)如果要调查这一森林中该鸟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案:(1)D (2)1∶1∶1 保持稳定 (3)偏高;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解析:(1)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00∶400=1∶1∶1,故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由此可推测该鸟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3)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