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讨论,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及特点。(生命观念)
2.结合实例,通过分类与比较,明确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不同。(科学思维)
3.通过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社会责任)
1.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材梳理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________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________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知识点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时间
代替
没有
被彻底消灭
②过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乔木阶段。
③特点:经历时间长,速度缓慢。
④举例:在________、火山岩、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灌木
沙丘
冰川泥
(2)次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
③特点:经历时间较短,速度较快。
④举例:在______________的草原、______________的森林、________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原有植被
土壤条件
种子
杂草
灌木
乔木
火灾过后
过量砍伐
弃耕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划分依据 起始条件不同
不同点 演替速度 慢 _____
趋向 _________________ 恢复原来的群落
经历阶段 较多 ________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________到________,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快
形成新群落
较少
简单
复杂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群落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3)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变化。
(4)人类的活动。
4.规律: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或______________,不适应的数量________甚至被________。
外界环境
迁入
迁出
种群相互关系
增长
得以维持
减少
淘汰
判断正误
1.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3.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外界环境无关。( )
4.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
×
×
√
核心探讨
分析群落的演替
1.根据教材P40“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既可定居又可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核心归纳
1.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1)从起点上判断
①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②从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土壤条件仍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
(1)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2)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3.关于群落演替的五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的方向能被改变。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5)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群落结构也可能从复杂到简单,如从草原演变为沙漠。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变化
曲线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典题应用
1.下面对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民在不同季节在同一块农田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算群落演替
B.在池塘中轮换放养不同种的鱼可以看作群落演替
C.岩石上经过长时间的变化生出苔藓为群落演替
D.人们在农田植树可以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阶段到森林阶段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农民在不同季节在同一块农田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在池塘中轮换放养不同种的鱼,不能看作群落演替,A、B项错误;岩石上经过长时间的变化生出苔藓,说明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因而能称为群落演替,C项正确;人们在农田植树,不能算群落演替中的草本植物阶段到森林阶段,D项错误。
2.(2023·浙江卷)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B
解析: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莲、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的残枝、败叶对进一步抬高湖底起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浮叶根生植物密集地漂浮在水面,使得水下光照很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逐渐被浮叶根生植物所替代,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
教材梳理
1.人类的活动
(1)不合理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污等。
(2)合理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
方向和速度
2.意义:在自然界,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现象,而且有一定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________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________,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________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______________、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______________,并且成为________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普遍
预测
动向
环境
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洪涝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 ______道路。
(3)措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______________条例》。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4)意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我国从______________开荒到______________还草的历史性转变。
可持续
发展
退耕还林
毁林毁草
退耕还林
判断正误
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
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
√
√
核心探讨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
根据教材P42“思考·讨论”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提示: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对题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提示: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4.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典题应用
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答案:C
解析: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项正确;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B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C项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的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D项正确。
4.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滥垦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
B.该群落恢复过程中最先出现地衣
C.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
答案:D
解析:滥垦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A项错误;该群落恢复过程为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B、C项错误;人类的过度开垦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D项正确。
网络构建第2章 第3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
1.湖底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群落的自然演替一般是向着物种越来越丰富的方向演替,且丁无土壤条件,故演替先后顺序为丁→甲→丙→乙,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生物多样性的大小为乙>丙>甲>丁,B项错误;此群落演替是在湖底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C项正确,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A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在发生更替,B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六个阶段,C项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D项错误。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
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答案:B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的改变,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A项正确;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项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D项正确。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D.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
答案:B
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A项错误;一般情况下,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项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种,D项错误。
5.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答案:B
解析:荒漠土壤中存在土壤条件及繁殖体,故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错误;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变短,C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石头的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
6.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B.a曲线波折变化,说明a群落演替过程比b艰难而漫长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答案:B
解析:自然情况下,a曲线的DE段和b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A正确;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缺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b群落演替过程比a艰难而漫长,B错误;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正确;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D正确。
题组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7.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答案:A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8.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答案:D
解析: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错误;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项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D项正确。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C.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答案:B
解析:火山岩上没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故其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正确;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只是发生优势取代,B项错误;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因而能获得更多阳光,故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C项正确;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故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D项正确。
2.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 4 15 25 40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群落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群落演替必经的3个阶段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取的
D.表中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第1年该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群落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项正确;表中数据显示,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乔木3个阶段,但不能说明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群落演替必经的3个阶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达到乔木阶段,B项错误;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植物物种数的研究也可采用该方法进行,但需做到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C项错误;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其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D项错误。
3.为解决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水库已经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的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B
解析: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项正确。
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B.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同
答案:B
解析:由于该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2阶段有可能从甲的草本植物阶段进入了灌木阶段,而3阶段进入了森林阶段,此时甲、乙、丙三种植物共存而丙为优势物种,所以说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由于三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A错误;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能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演替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演替方式除起点不同外,在演替时间上也不同。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
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