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3 08:34:51

文档简介

O第3章 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 ②观音湖中的所有鱼 ③公园的全部生物及非生物环境 ④百石绿洲中的全部生物
A.②④③       B.②③④
C.①④③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②观音湖中的所有鱼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也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③公园的全部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④百石绿洲中的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C项正确。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  )
A.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答案:D
解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错误,D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部分,B项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C项错误。
3.下图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的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和能量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生产者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等。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的,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也是消费者,但属于原核生物;细菌中有很多属于寄生菌类,属于消费者。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生态系统的基石是b(生产者)。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动物都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不重要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C
解析: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有的动物如蜣螂属于分解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一定作用,如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A项错误;绝大多数细菌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B项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项正确;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生菌,属于消费者,D项错误。
题组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包括全部植物和部分细菌
B.丙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如果没有乙,生态系统也会维持稳定
D.甲和丁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B
解析:并非全部的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营寄生生活的菟丝子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丙为消费者,消费者主要包括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B项正确;乙为分解者,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项错误;甲是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生产者,所以生产者才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6.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狼是(  )
A.第三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D.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在食物链草→山羊→狼中,狼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7.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若除去鼬,则草原上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答案:D
解析:人捕食兔,兔与人都捕食植物,故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A项正确;若去除鼬,鹰的营养级降低,鹰获得的能量变多,数量会增多,B项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竞争会增强,C项正确;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鼬→鹰、植物→鼠→鹰,D项错误。
8.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
(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
A.水藻大量增多
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水鸟的数目减少
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
(6)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2)水鸟、小鱼、淡水虾 种间竞争 捕食 (3)增多 减少 减少 (4)A (5)群落
(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解析:食物链的条数计算是从生产者算起,此题有2个生产者,应有2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共3条。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以此类推,可得出水鸟、小鱼、淡水虾处于第三营养级。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甲壳类生物和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淡水虾因大鱼的增多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水绵竞争者水藻增加;水绵大量减少,则水蚤、小鱼、淡水虾、大鱼的数目也会随之减少;水鸟为了生存,则会大量捕食甲壳类,导致甲壳类数目大量减少,进而导致水藻数目大量增多。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题目中山谷是非生物部分,葛藤、黄鸟、灌木等属于生物部分,所以诗句描绘的是生态系统,而诗句没有体现与农业有关的文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据题意知,幼鱼以浮游动物和藻类为食,故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故A正确;因为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故B正确;分解者的功能就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故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故C正确;该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个物种,为种群水平,故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故D错误。
3.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透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罐子”中的六种生物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罐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
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也存在食物链
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答案:B
解析:从其作用来看,“罐子”中的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属于消费者,酵母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也存在食物链,C正确;“罐子”作为微型生态系统,登月后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D正确。
4.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捕食者 被捕食者
鸟 昆虫 鼠 狐狸 草
鸟 √
昆虫 √
鼠 √
狐狸 √
鹰 √ √
A.此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
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减少
D.鹰仅占有第四营养级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知该食物网如图:
由图分析知,此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大量捕杀鼠,狐狸和鹰的数量都会减少,鹰占有第三、四两个营养级。
5.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吞食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题中有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B项正确;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C项错误;食物链应以生产者为起点,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图Ⅰ表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Ⅱ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
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戊与己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乙是生长在甲上的一种植食性动物蚜虫,则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
(4)通过分析图Ⅱ,C点时该生物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曲线呈____________(填“J”形或“S”形)。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丁、戊、己 捕食和种间竞争 (3)样方法 (4)增长型 “S”形
解析:(1)图Ⅰ食物链(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根据食物网可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丁、戊、己,戊与己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3)由于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则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4)图Ⅱ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由于受到食物、天敌、传染病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7.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1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为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和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填字母)。
据图2回答: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7)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7)食虫昆虫 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解析: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第三、四、五、六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运用具体生态系统的资料,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命观念)
2.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科学思维)
3.分析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结构联系。(科学思维)
4.结合实例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运用于指导社会实践。(社会责任)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等)和化能自养生物(硝化细菌等)。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固定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4.消费者:异养生物,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某些寄生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5.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7.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8.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9.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教材梳理
1.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由___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______________叫作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组成成分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统一整体
生物圈
3.类型
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前者又可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后者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组成成分 地位 作用 实例



分 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物质:无机物→有机物
能量:太阳能等→化学能 ___________,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 最活跃的成分 _______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 主要是动物,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基石
自养生物
加快
组成成分 地位 作用 实例



分 分解者 物质循环中的关键环节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___________ 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阳光、空气、水等
(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和
真菌
无机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
判断正误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2.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3.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树林的物质循环。(   )
4.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
×

×

核心探讨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
阅读教材P49的“思考·讨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尽可能多地列出它们的名称,并完成下表。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微生物
荒漠
生态
系统 柠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蝗虫、蝼蛄、________、
土蜂 姬蜂、步甲、________、蜈蚣 真菌、
细菌、
___________
池塘
生态
系统 栅藻、团藻、水草 草履虫、水蚤、________、草鱼 青鱼、______ 细菌、
真菌
地锦
胡枝子
画眉草
狗尾草
猪毛蒿
叶蛾
园蛛
放线菌
田螺
乌鳢
(2)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除生物之外还存在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
提示: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每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请完善下表。
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不一样。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荒漠生态
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塘生态
系统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
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储存在有机物中
通过分解动植物
的遗体和动物的
排遗物等获得物
质和能量
(4)参照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如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提示:如图所示
核心归纳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自养生物”=“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
②“捕食异养生物或寄生异养生物”=“消费者”,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③“腐生异养生物”=“分解者”,其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腐生细菌、真菌,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等)。
(2)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右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C、D一方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为生产者,则A、B一方为消费者,另一方为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C、D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B、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辨析
(1)植物≠生产者,生产者=自养生物: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蓝细菌(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典题应用
1.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一片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非生物环境
B.一个人工鱼塘中只放养着草鱼和鲤鱼,不属于生态系统
C.地球陆地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D.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一片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A项错误;一个人工鱼塘包含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属于生态系统,B项错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陆地、海洋、空气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C项错误;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错误;蚯蚓是需氧生物,以土壤中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项错误;病毒是异养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项错误;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项正确。
教材梳理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___________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属于________消费者,为________营养级;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称为________消费者,为________营养级。
(3)各种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_____个营养级。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
初级
第二
次级
第三

2.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________。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越强
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
判断正误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2.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细菌处于第一营养级。(   )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能是绿色植物。(   )
4.动物在食物链中的消费级别和营养级别是相同的。(   )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包含的食物链,共有四个营养级。(   )
6.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不可能占有多个营养级。(   )
×


×

×
核心探讨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请结合教材P51图3-3和P52图3-4以及教材中相关文字,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食物链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形成食物链的根本原因是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什么?
提示:生产者。
(3)消费级别与营养级别有何关系?
提示:消费级别=营养级别-1。
(4)食物链中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什么组成成分?
提示:没有体现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图3-4中鹰处于哪几个营养级?鹰和蛇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第三、四、五营养级。捕食和种间竞争。
(6)图3-4中食物网的成因有哪些?
提示: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核心归纳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
1.食物链的特点
(1)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中间不能有任何间断。
(2)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因为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所以箭头方向一定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4)一般来说,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最多不超过5个。
(5)消费者级别与营养级级别的关系:因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即消费者级别+1=营养级级别。
2.食物网的特点
(1)对某种动物而言,其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不止一种,可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既不是单个个体,也不是某个种群,而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二、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对其他物种影响的分析与判断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食物链中其他生物都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若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迅速增加,随着其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从天敌和食物两个角度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主。若中间环节一样多,则以天敌的影响为主。
生产者往往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当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典题应用
3.下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3个营养级
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A项错误;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分别占据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B项正确;狮子捕食野狗,两者为捕食关系,狮子和野狗都捕食羚羊(斑马),两者又为竞争关系,C项正确;蛇的数量减少,食蛇动物的数量会减少,但狮子会更多地捕食羚羊、野狗和斑马,故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D项正确。
4.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中含有生态系统的全部组成成分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D.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答案:A
解析:食物链中不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A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生物构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B项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腐生的动物蚯蚓也是分解者,C项正确;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故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D项正确。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