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
第6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选出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刹那间(chà) 狙击(jū) 瞳孔(tóng) 削瘦(xuē)
B.斐然(fěi) 凝眸(mù) 斑谰(lán) 窗帷(wéi)
C.百无聊赖(liáo) 睫毛(jié) 塘瓷(táng) 愕然(è)
D.襁褓(qiáng bǎo) 倒坍(tā) 一撮盐(zuǒ) 嗜好(shì)
答案:A
解析:B项,“眸”应为“móu”,“斑谰”应为“斑斓”;C项,“塘瓷”应为“搪瓷”;D项,“襁褓”应为“qiǎng bǎo”,“坍”应为“tān”,“撮”应为“cu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下,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成了玫瑰色,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C.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段时间,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
D.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答案:A
解析:A项“活灵活现”的意思是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它不可用于绘画、雕塑等。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B. “我的伞。”他厉声说道:“把它还给我。”
C.她的父、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
D.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答案:D
解析:A项问号改逗号,因为不是疑问句。B项冒号改逗号,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一部分。C项顿号去掉。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松弛 惬意 蓬头垢面 顾名思意
B.吞噬 狼藉 省吃减用 未雨绸缪
C.矜持 宣泄 联篇累牍 莫衷一是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百无聊赖
答案:D
解析:A项应该是“顾名思义”;B项应该是“省吃俭用”;C项应该是“连篇累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虽然我并不重,但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B.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我的眼睛虽然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D.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
答案:D
解析:A项中不是转折关系,应是因果关系;B项中“虽然”应调至“我的眼睛”之前;C项中“浪声”不能构成图画。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略过,虽然我并不重,但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B.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我的眼睛虽然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D.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
答案:D
解析:A句中不是转折关系,应是因果关系;B项将“虽然”调至“我的眼睛”之前;C项“浪声”不能构成“图画”。
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栩栩如生,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
C.他们咒骂了一阵,但也无济于事,棕色的十字仍清晰留在玫瑰色的墙上。
D.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答案:A
解析:“栩栩如生”是强调活,一般用于人物形象;这里强调复制得像,应用“惟妙惟肖”。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还编写了一部可以与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的《意大利童话》。
伯尔是德国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二战时德国人民的苦难,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列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是《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苦难的历程》等。
雨果是法国文学巨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旗手。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答案:C
解析:《苦难的历程》是阿 .托尔斯泰作品。
9.下列对课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与地坛》(节选)的两部分,从主题思想上看,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让作者在“怎样活”这个问题上有了深切的感悟。
B.《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苏艾是琼珊的朋友,是与琼珊有着更为相似的现实困境的人,是一个乐观而又勇于面对苦难的人,情节安排上,如果由她来画最后那片叶子,则更合情合理。
C.《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个伤兵的所见所感,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D.《六国论》中,作者除了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
答案:B
解析:“更合情合理”错。《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借苏艾的口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了整个事件的真相,给我们心灵以震撼。苏艾是个年轻的姑娘,人生经历少,阅历浅,她不是不关心自己最要好朋友琼珊,不乐意去冒雨画那一片叶子,而是在她面对即将失去好友的现实面前,陷入巨大悲痛之中,整个心陷入冰点,又因人心理存在盲点,她根本没想到应该去画那样一片叶子来解救好友的生命。小说中是贝尔曼画了那片藤叶而不是苏艾,这正是作者为了突出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特意所做的安排。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的著名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九三年》的开头。
B.用“有限视角”的叙事角度来写小说,会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桥边的老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属于用这种角度来创作的小说。
C.有一类小说,既不是以阐明思想为目的,也不是以讲述故事为乐趣,而是追求以情动人,《牲畜林》就是这样的小说。
D.《娜塔莎》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是列夫 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是他的代表作。
答案:C
解析:C《牲畜林》不是这样的小说。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B.稼轩词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C.勃兰特以下跪的方式向二战中被纳粹党杀害的无辜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D《阿房宫赋》充分发挥了赋体的特点,多方渲染,极尽铺张,宫楼殿宇,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文的议论就越是扎实可信,唯有描写文字连篇累牍,后面的议论文字才显得汪洋恣肆。
答案:A
解析: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连篇累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含有贬义
12.下面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创作上侧重于描写人物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意识流代表作家与作品有爱尔兰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英国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B.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 卡夫卡被尊称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他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有相当多的细节描写又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他的代表作有《城堡》、《美国》、《变形记》等。
C.伯尔,是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一位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他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作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次选入课本的是他的另一篇小说《在桥边》。
D.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和印度杰出的诗人泰戈尔一样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D
解析: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3.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雪》的作者是鲁迅,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
B.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日》《月》选自他的《龙·虎·狗》。
C.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D.《海燕》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开头部分。海燕象征革命者。
答案:D
解析:D项应是《海燕》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1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人传》又称为《巨人三传》,一个是法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基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B.《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校长给汤姆发奖品时,心里很明白,要是这孩子能在他的大脑里储存着一丁点《圣经》里的知识的话也就让人心满意足了,所以,他根本没有资格领奖。但是,汤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圣经》背诵合格证——九张黄条儿,九张红条儿和十三张蓝条儿——都一点不假,票面部有效,无法推脱。这些条儿都是汤姆的朋友哈克送他的。
C. 《三国演义》中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赵云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D.《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慈祥善良的外祖母、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都对阿廖沙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答案:D
解析:A中应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B中应是“汤姆用各种玩具和“藏品”跟同学交换彩条并兑换到了奖品”;C中应是“三英战吕布”中,“三英”指“关羽”“张飞”“刘备”。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吞噬(shì) 坍塌(dān) 啐掉(cuì)
甲胄(zhòu) 窗帏(wéi)
B.瘦削(xiāo) 闪烁(shuò) 眼眸(móu)
模样(mó) 步履(nǔ)
C.禁止(jìn) 褪色(tuì) 粗犷(ɡuǎnɡ)
诅咒(zǔ) 铭文(mínɡ)
D.赫然(hè) 油腻(nì) 愕然(è)
搪瓷(tánɡ) 威风凛凛(lǐnɡ)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坍”应读“tān”;B项中的“削”读“xuē”,“模”读“mú”,“履”读“lǚ”;D项中的“凛”读“lǐn”。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6.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征蓬出汉塞
解析:本句要注意“征”“蓬”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本句要注意“道”“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答案: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本句要注意“羞”“直”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答案:感时花溅泪
解析:本句要注意“溅”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本句要注意“庇”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①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②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③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1.在划线句①中,描写主人公听到炮声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答案:可见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毒害了德国的青年一代,军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积极参与战争,欣赏战争;其实他们并不能分辨战争的性质,更不能认清侵略战争的本质。
解析:法西斯军国主义本质是侵略的、反动的,但在他们的教育下,青年人眼中的战争竟然是那么高雅,甚至连炮声都是那么惬意,由此可见反动教育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解答类似题目要结合全文主旨来理解。
22.小说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战争使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和“停尸间”;这一切都深刻揭示了侵略战争对文明的摧残,渲染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想到学校与伤兵医院两个地方的各自特点,然后再分析战争对文明的摧残,给人带来的伤害。
23.古代希腊士兵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曾刻下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作者只截取了前半句,反复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见划线句②③),并把它作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这本来是一段纪念希腊士兵英勇抗敌的铭文,反复出现的却只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美术教师命令学生将此写在黑板上的,原来的史实被无情掩盖了。由此可见,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为了蛊惑人心,手段十分卑劣。作者把它作为小说题目,凸现了批判军国主义教育、控诉法西斯罪行的主题。
解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既要考虑它的表层义,更要挖掘它的深层义。要结合全文考虑小说的主题——批判军国主义教育、控诉法西斯罪行。
(二)
①从第五大街起,我作一番环城游览——到公园大道去,到贫民窟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我还将参观外国人居住区,进行一次不出门的海外旅行。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以便能够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人们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②我的心充满了人和物的形象。我的眼睛决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有些则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于后者,我决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③我有视觉的第三天即将结束了。也许有很多重要而严肃的事情,需要我利用这剩下的几个小时去看,去做。但是,我担心在最后一个夜晚,我还会再次跑到剧院去,看一场热闹而有趣的戏剧,好领略一下人类心灵中的谐音。
24.第①段中“到公园大道去,到贫民窟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排比。强调了作者游览范围之广,照应“环城”二字,突出了她对生活的全面关注及博爱的胸怀。
解析:连用四个“到……”,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大体相似,可见为排比修辞。其作用是强调内容或情感。
25.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作者热爱、赞颂生活中美的一面;对丑的、令人伤感的一面,她也积极干预,予以批评和抨击,显示作者的博爱胸襟和不容生活蒙上尘垢的善良之心。
解析:分析第①②两段,作者“始终睁大眼睛”注视着生活的“全部景象”,不管它们是幸福的还是凄惨的。面对幸福的,她愉快、陶醉,可见其对美的热爱;面对凄惨的,她要深入调查,“决不闭上我的双眼”,她认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见其博爱,以及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对生活的积极干预,力图生活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展现了她的善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