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社会责任)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类型。
3.人口增长使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5.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材梳理
1.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示意图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a.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________面积。
b.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________面积。
c.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________面积。
d.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________面积。
e.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________面积。
f.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________面积。
森林
水域
土地
农田
草地
林地
(2)生态足迹的特点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_。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____。
(3)历史总结
a.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b.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________。
多
大
可能不同
增大
2.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还将继续________,人类的消费水平将继续提高。
(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前景
a.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________。
b.特点:_________________。
c.前景: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________。
(3)人口增长过快的环境压力表现
人均耕地继续减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水、矿产资源短缺等。
增长
下降
人口基数大
加速
判断正误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定不同。( )
3.步行与开车出行具有相同的生态足迹。( )
√
×
×
核心探讨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根据教材P84~85“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提示: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核心归纳
1.生态承载力
(1)概念: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2)理论内涵: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
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1)生态盈余
①出现条件: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②含义:一个区域的资源消耗小于其从当地可获得资源的差值部分,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该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超出其生态足迹的部分。
(2)生态赤字
①出现条件: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
②造成结果: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源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典题应用
1.(2024·湖北卷,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答案:B
解析: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五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2.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不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答案:C
解析:“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地减少人类所排放的废物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错误。
教材梳理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类型 原因
全球气
候变化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____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水资源
短缺 淡水资源少,______________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二氧化碳
人口剧增
类型 原因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对___________、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
土地
荒漠化 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__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
生物多
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________
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和土壤污染
氟氯烃
退化
下降
大气
水体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生物圈的________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应对措施
(1)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_________________理念。
(2)我国政府倡导______________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稳态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判断正误
1.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 )
2.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4.水是可再生资源,不用担心水资源短缺。( )
√
×
√
×
核心探讨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请结合教材:P8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核心归纳
各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或现象及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温室效应”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干旱范围扩大 ①种树种草
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新能源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水资源短缺 干旱、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①人类需求加大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蓄水功能降低
③淡水资源污染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加强管理,杜绝污水直接排放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变薄出现“空洞”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引起臭氧含量持续下降 ①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 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 植被破坏,如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病虫害严重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生物多
样性丧失 物种减少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①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少
②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海洋污染 赤潮等 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海洋
②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①出现赤潮
②海洋生物减少 ①减少污水排放
②及时清理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酸雨 雨水pH<5.6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损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水体酸化
③腐蚀建筑物及金属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能源
③植树种草
典题应用
3.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
答案:A
解析:植被可以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大气中的CO2也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进入生物群落,B项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C项错误;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
4.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SO2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网络构建第4章 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B.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用碳足迹来表示
C.与开车出行相比,步行会减少生态足迹
D.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降低生态足迹
答案:B
解析: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A正确;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而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的生态足迹更大,其增加的部分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和吸收尾气所需的林地面积等,故步行可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者减少能量的损耗,从而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
2.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图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B.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C.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是当前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D.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模式Ⅰ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模式Ⅲ一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正确;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
题组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
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
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答案:C
解析:从原产地引入的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N、P排放过多引起的,D错误。
4.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严禁开发利用有关的资源
B.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
C.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D.平衡生态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
答案:A
解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绿水青山是保护或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要合理地利用有关的资源,保护好环境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
5.(2023·浙江卷)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答案:A
解析: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而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能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符合题意;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相应的减少酸雨的效果,D不符合题意。
6.某地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时间内,在邻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B.131I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
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某地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所以在邻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
7.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境没有破坏
答案:A
解析: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增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A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实现的,C项错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虽然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人类对环境也存在破坏,D项错误。
8.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
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O2的大量减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
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
D.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B
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SO2等酸性气体增加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A项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如氟氯烃等,B项错误;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C项正确;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不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项正确。
9.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B.可持续发展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
C.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人口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
D.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主
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不能单独强调人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环境的保护,D项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2023·新课标卷)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答案:B
解析: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答案:B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若早晨采集水样检测,pH可能低于7.0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有利于水华现象的治理
答案:C
解析: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的藻类遮挡了阳光,沉水植物因缺少阳光而死亡,A正确;藻类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并产生CO2,故其刚爆发时,早晨采集水样检测,水中CO2浓度较高,故pH可能低于7.0,B正确;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通过捕食藻类限制其数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的数量,有利于治理水华,D正确。
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B项错误。
5.下列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时,生态足迹不会增大
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D.人口增长快不一定破坏环境
答案:A
解析:任何国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态足迹就会增大,A项错误;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B项正确;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C项正确;只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增长快也不一定破坏环境,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观察下列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曲线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举两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球温差变化与CO2浓度的关系 (2)能源的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合理即可) (3)大气中CO2等气体能使太阳辐射顺利通过,却阻碍红外线辐射向地球外层空间散发,导致地球表层温度升高
解析:图中曲线表示的是在1966—2016年50年间每隔5年测得的CO2的浓度及温差的变化趋势,说明在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温差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原因是CO2所在层能使太阳辐射通过,而反射回去携带大量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却被CO2所在层阻挡,导致地球气温升高。
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某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
(2)说明该国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3)据图指出该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答案:(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该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碳足迹。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