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
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D
解析:A项:对;B项:到;C项:在;D项中的“于”和“其势弱于秦”的“于”都是表比较,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答案:B
解析:B项的“判”应为“清清楚楚”。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答案:D
解析:②古: 成例, 旧事。今: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④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表示另提一事(连词)。⑤古:智慧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⑦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⑧古:实际情况( 两个词, 代词, 名词);今:副词, 实际上。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答案:B
解析:A项,当tǎng如果;C项,洎jì,谗,谗言; D项,暴pù冒着。
6.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答案:C
解析:C项中“异”解释为“以……为异”,是意动用法,A、B、D三项中加点字为使动用法。
7.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8.下列四组加点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B.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C.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项羽之死》)
D.诸侯之所亡(《六国论》) 较秦之所得(《六国论》)
答案:D
解析:A.形容词尾;句末语气词;B.从;与; C.因为;把;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B.《苏轼》《鸿门宴》《赤壁之战》都属于历史传记。
C.《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都属于游记。
D.《眼睛与仿生学》《都江堰》《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属于说明文。
答案:A
解析:B中的《赤壁之战》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一次战役,不是传记;C中的《荷塘月色》不是游记;D中的《都江堰》是散文,不是说明文。
10.下列各项中对“或”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的人,有人)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C. 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D. 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
答案:D
解析:或,如果,假如
11.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课本知识和课堂所学努力回忆。平时也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勤做笔记的好习惯。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当时的唐人,如杜牧、唐敬宗,③处的“后人”指唐以后的人,④“后人”指当时的唐人,尤其是唐敬宗。
12.选出全部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 )
①《六国论》②《过秦论》③《小石潭记》④《岳阳楼记》⑤《捕蛇者说》⑥《游褒禅山记》⑦《赤壁之战》⑧《师说》⑨《卖油翁》⑩《石钟山记》
A.①③⑨⑩ B.③⑤⑥⑦⑧ C.①④⑤⑨ D.②④⑥⑦⑩
答案:A
解析:②《过秦论》西汉贾谊,④《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⑦《赤壁之战》北宋司马光,均不是八大家。
13.“何”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C.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D.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D,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其余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答案:C
解析:“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15.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2)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6)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8)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1)(3)(5)(7) B.(1)(3)(5)(8)
C.(3)(5)(6)(8) D.(2)(5)(7)(8)
答案:B
解析:(2)披(4)擒(6)娶(7)曲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6.六国破灭,___________,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______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答案: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解析:本句要注意“弊”“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
答案:往者不可谏
解析:本句要注意“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一夜飞渡镜湖月
解析:本句要注意“渡”“镜”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本句要注意“殇”“妄”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
解析:本句要注意“材”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21.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引入正文做铺垫;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解析:此处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此题可以从与人物、环境等地关系,不可脱离文本,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可以抓住文章对刘姥姥的描写概括出: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再“简要分析”,适当举例说明即可
23.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 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首先确立观点: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还是比较得体,再“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四、诗歌鉴赏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2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案: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通过边城、烽火等可知是战地,秋到、暮云则加重了边地的悲凉气氛。答题的关键点:“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5.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解析: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多情”一词可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