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5课《荷塘夜色》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5课《荷塘夜色》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
第15课《荷塘夜色》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载客(zǎi) 遁辞(dùn) 陨星(yǔn) 国殇(shāng)
B.辐射(fú) 贮存(chǔ) 蚩尤(chī) 鹢首(yì)
C.膨胀(péng) 炫目(xuàn) 生吞活剥(bāo) 惋惜(wǎn)
D.一瞥(piē) 棒槌(chuí) 良莠不齐(yǒu) 缱绻(quǎn)
答案:D
解析:A.载客(zài)B.贮存(zhù)C.生吞活剥(b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颤动(chàn) 煤屑(xiē) 参差(cī)
B.酣眠(hān) 袅娜(nuó) 幽辟(pì)
C.倩影(qiàn) 蓊郁(wěnɡ) 点缀(zhùi)
D.羞涩(sè) 踱步(duó) 敛裾(liàn)
答案:B
解析:A项中“屑”应读“xiè”;C项中“缀”应读“zhuì”;D项中“敛”应读“liǎn”。
3.《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答案:D
解析:《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文学理论界争论的话题,但是有几个点是共同的:一、文章中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因为文章写于“四·一二”蒋介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二、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特征,作者不可能找到一条道路、一种方法,去解决眼前的现实。所以,他的内心又是极其痛苦和矛盾的。这种苦闷和鲁迅在《故乡》中所表现出的朦胧是一样的。再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之前,任何寻求摆脱的方法都是徒劳的。所以,《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4.《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答案:C
解析:引用《采莲赋》是为了写江南的热闹、活力,写江南采莲的旧俗是写江南的美好,两者都是表明作者对美好、浪漫、恬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5.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⑦给S君的一封信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根据句意,第一处的意思已经结束,应该用句号,第三处是一句部分直接引用,所以用引号,同时要注意,这句话是部分引用,不是全引,所以,引号内不会再有其他符号,而紧接着又是一处表示解释的文字,故选择括号为宜,根据以上分析,第五处应该是引号和括号,并借此推断第七处为书名号。故选择B。
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风致 寂默 迷迷糊糊 风姿绰约
B.渺茫 羞涩 十分妥贴 文气酣畅
C.霎时 约略 月色均匀 风流倜傥
D.嬉戏 消受 没精打彩 浑然天成
答案:C
解析:A项,“默”应为“寞”;B项,“贴”应为“帖”;D项,“彩”应为“采”。
7.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答案:C
解析:“就会另有一番样子”错,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总”是预想月光下的荷塘会有另有一番样子吧。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夜听雨,别有一番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少妇思夫,游子怀乡,心情常常不能自抑。
②一会儿一点两点,清晰可数;一会儿又紧锣密鼓,酣畅淋漓。
③唯有躲在故乡自家的房屋内,才能从这雨声中听得出一种潇洒、一种泰然、一种祥和。
④秋虫不鸣,寒蝉不唱,单听那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屋瓦上,院子内水池边的搪瓷脸盆上,或急或疏,或轻或重。
⑤雨声夹杂着风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最能撩动人的心弦。
A.⑤①②④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⑤②①③ D.⑤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④②写雨的情形,其余三句写听雨的感受。
9.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内容和效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把月光比作流水,描绘出月光撒向叶子和花时的动感。
B.“泻”与流水照应,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荷塘的情景。
C.“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D.“月光如流水一般”突出了月光朦胧而酣畅的特点。
答案:C
解析:C项“有声”“寓动于静”的说法错误。“泻”字呼应“流水”,是喻体的自然延伸,表现月光由上而下透射的情态,月光好像动起来了。再配上形容词“静静”,更增加了月光流动的静谧感。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答案:D
解析:A项“婷婷”应为“亭亭”;B项“露”应为“漏”;C项“合”应为“和”。
11.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答案:B
解析: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B选项两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不是比喻句。
1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答案:C
解析: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如下:
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阿累《一面》)
二、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三、强调被引出的下文,为了使语气更强烈,或阅读更醒目。
满屋子人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四、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五、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阿累《一面》)
六、表示声音延长
“卖——扇子啦!”(韩起《荷花》)
七、用于对话的开头
破折号用于分段书写的对话每一话轮的开头以代替引号
八、用于引文、注文之后,交代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初中课本《中国历史》)
九、表示语意的递进
他听不见——他是聋子
题目中的破折号是解释前面的“淡淡的云遮住了月亮,是很好的”这句话。
1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答案:D
解析:A、B两项中“记叙”和“议论”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
14.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背诵部分的记忆情况。
A项: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项: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D项:杨柳的丰姿。
15.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荷塘月色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答案:C
解析:此题是考查对文章意境的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是:月色清淡,黑白相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光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 )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 )缕缕,水乳交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以看出是淡淡的,对选项逐一分析排查,只有C项,“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文本相似,故选择之。
16.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引文的理解。
《西洲曲》不是北朝乐府,而是南朝乐府,所以A是错误的;《西洲曲》一诗中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B也是错误的;C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错误的,《西洲曲》是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并不是直抒胸臆。
1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中的“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 )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答案:C
解析:理解词语含义,一定要回归原文,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含义。因为叶子很高,所以看不见流水的样子,故选A。
18.“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答案:D
解析:一定要联系语境,联系当时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 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
19.“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哪一项不同 (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答案:B
解析:B句是一般的比喻句,例句与A.C.D句都使用了通感,虽然通感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比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几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感知同一个对象。如例句就是调动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塘中并不均匀的月色”。
20.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激愤 衍化 淡薄 B.激愤 演化 淡泊
C.激奋 衍化 淡泊 D.激奋 演化 淡薄
答案:A
解析:本考点要求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要做到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等词语知识,准确判断和使用词语。这里“激愤”是气愤的意思“衍化”有衍生的意思;“淡薄”有记忆不深刻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1.给第一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答案:月色下的荷塘
解析: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荷塘的景物,所以题目应是“月下的荷塘”。
2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 ,另一种是 。
答案:绽放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
解析:做该题时注意认真审题,“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所以答案也应对应荷花,又根据“袅娜的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就可以得出答案。
2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答案:通感,写出了荷香的若无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问的是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先确定该句用了何种修辞,根据“仿佛”“似的”可得出这是比喻修辞中的通感,根据“渺茫的歌声似的”可以得出本体的特点“荷香的若无若无、时断时续”。
24.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答:
答案: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溶溶(静静),青雾薄薄,微云淡淡,柳影弯弯(稀疏),如梦如画。
解析:本题其实是考查仿写,注意结合例句的形式,并抓住第二段的内容中的“月光静静”、“薄薄的青雾”、“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等加以概括即可。
25.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动静结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句运用了比喻、你人等手法,静态描摹荷的美姿;“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一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展现了荷塘的风姿。
虚实交融:“泻”实写了月光流水般的动感,“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则虚写了光影的和谐。虚实交融,使人感受到景色的柔和,产生愉悦的情感。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需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注意文中“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句是静态,而“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一句是动态;虚实交融:“泻”实写了月光流水般的动感,“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则虚写了光影的和谐,据此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