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
第16课《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濑(lài) 苔藓(tāi) 万籁(lài) 皑皑白雪(ái)
B.纤手(xiān) 青霭(ǎi) 一宿(sù)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一峰半壑(hè)
D.仓颉(jié) 晌午(xiǎng) 惊蛰(zhé) 鸟声啁啾(jiū)
答案:C
解析:A项,“苔”读“tái”,“宿”读“xiǔ”,“晌”读“shǎng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惟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B.今年春晚由“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抒发了农民工的理想,这些农民工在陌生的城市里虽然劳累辛苦,但他们甘愿把汗水献给这座城市。
C.作者有意识地同时又十分成功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
D.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答案:C
解析:A项,病因:主语残缺。修改: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B项,病因:搭配不当。修改:把“理想”变成“情怀”。D项,病因:成分赘余。修改:去掉“被”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段君毅,了解到老根据地红安、麻城人民的生活艰难竭蹶,他说:“我们不能得鱼忘筌啊!”
B.在强调终极关怀时却又对眼下的生活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如此迫不及待。
C.只有具备洞幽烛微的慧眼,才能在审察了解事物时,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
D.蒋介石对戴笠十分重用,言听计从。但蒋介石很快发现戴笠的军统特务人数已达到数十万之众,担心养虎成患,所以对戴笠始终心存防范。
答案:B
解析:A项,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B项,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应改用“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或“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C项,洞幽烛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D项,言听计从指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非常信任,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蜗壳 羯鼓 湿漓漓 三翻五次
B.惊悸 音韵 湿黏黏 雨意迷离
C.神秘 像片 灰蝴蝶 蠢蠢而蠕
D.宛然 幽静 翠苍苍 争腾多姿
答案:B
解析:A项,“三翻五次”应写作“三番五次”;C项,“像片”应写作“相片”;D项,“争腾多姿”应写作“蒸腾多姿”。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款额超过4亿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钱快乐?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________。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①③②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④①⑤
答案:D
解析:②回答提问,接上文。①⑤与后文“奴隶”“主人”相关,接下文。③引出怎么用。④过渡到用。
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很富有诗意。
C.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滂滂沱沱”“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答案:A
解析:A.内在的“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B.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
C.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D.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的符号。“用在称呼语後边,表示提起下文。”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冒号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後边,表示提起下文。D项冒号使用多余。
8.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1)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 ,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 ,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A.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B.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C.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背光则幽黯,迎光则微明
D.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背光则幽黯,迎光则微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第一句中,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冲着……”,“踏着……”,目的是和下文“探入”衔接;第二句要注意下文“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那么,衔接较好的只能是“幽暗”。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他的作品有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B.《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C.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有诗《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
D.“乐府双璧”指的是《西洲曲》和《孔雀东南飞》两首乐府诗。
答案:D
解析:“乐府双璧”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
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全篇。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B.《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季羡林的《亡人逸事》则是痛定思痛的作品。因此,虽然孙犁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C.《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D.《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川西风俗画卷。
答案:A
解析:B.季羡林应为孙犁 C.《呐喊》应为《彷徨》D.“川西”应为“湘西”
11.下列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①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②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
③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
④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⑤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⑥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⑦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A.⑤①④⑥②③⑦ B.③⑤①④⑥②⑦
C.③④⑤②⑦①⑥ D.①②③⑤⑦⑥④
答案:B
解析:原文: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1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冷酷 黎民 湿漉漉 想入非非
B.冰雹 清爽 慢滕滕 淅淅沥沥
C.屋檐 遣散 油布蓬 若即若离
D.青苔 锁屑 灰濛濛 山隐水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B项“慢滕滕”应为“慢腾腾”,C项“油布蓬”应为“油布篷”,D项“锁屑”应为“琐屑”。
1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B.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C.在这个南方的小城,几乎看不到雪,可是昨夜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竟把全城都变成了银白的世界。
D.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此处语境不符。摧心折骨:某件事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痛苦。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 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 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D. 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答案:D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应把“学习态度的好坏”改为“好的学习态度”,也可去掉“的好坏”。B项没有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C项“争先恐后”与“踊跃”重复,可去掉“争先恐后地”或“踊跃”。
15.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云海在阳光下泛起银色的光雾 ②最远的山峰便是珠穆朗玛峰了
③从飞机的窗口望出去 ④那银光中现出一座座巍峨的雪山
A. ③②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语句内容及明显的词语标志,可找到①④必须相连,因为①中的“银色的光雾”与④句中的“那银光中”相承接,所以应选C。按C项的顺序读一读,语意通畅,确定无疑。
二、填空题。
16.《望岳》一诗中的名句是: , 。
答案: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句要注意“凌”“览”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 , 。”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析:本句要注意“鲁”“泰”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望岳》一诗中虚实结合的诗句: , 。
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解析:本句要注意“钟”“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望岳》一诗中表明诗人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诗句: , 。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句要注意“凌”“览”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解析:本句要注意“钟”“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
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作家。
21.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答案: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解析:“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冷”是雨的外在特征;与作者的情感一致。
22.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答案: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解析:本题须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举出实例;对实例进行简要赏析。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二)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23.作者将雨比喻为“温柔的灰美人”,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案:文章中反复使用“灰色”,这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心理底色。“温柔”是形容雨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慰藉。“美人”是对雨的赞美,也是作者对雨的渴慕。因为雨让作者产生了许多联想,带来了对故园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中多处提到了灰色,也就是说灰色是作者的主色调,也代表了作者的心情。“美人”是对雨的赞美。
24.“在古老的大陆上”一段,是作者对过去听雨的回忆,在这一段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雨?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雨”。共用了三个比喻。其一,将雨比喻成“古老的琴”;其二,将雨比喻成“耳熟的童谣”“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其三,将雨比喻成蚕吃桑叶的声音。这些声音都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描写手法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还有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动静结合等等。根据原文“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5.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答案:“雨”的“单调”是说明大陆的雨和台湾的雨没有两样,过去的雨和现在的雨也没有什么两样;雨没有变化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离了故国家园,听雨能让人产生联想、产生思念,所以“雨”是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
解析:根据原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可知,从少年到中年雨一直是这样,没有变化,所以显得单调。“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后面有“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江南是祖国大陆,所以值得回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