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
第18课《亡人逸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高速公路路况单纯,上路行车,视野角度缩小,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跟车距离产生错觉,最终引发交通事故。
B.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瑙鲁共和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苦心经营的金钱外交的丧钟又一次敲响,这完全是由于台湾当局咎由自取。
D.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他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答案:B
解析:A项是语境不合。“一叶障目”是所见受到障碍,不同于“产生错觉”。C项是语意重复。“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的原因惹来,语义已含了“由于”的意思。D项是范围失当。“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故宫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参观故宫的打算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答案:A
解析:B项,歧义,“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两种理解。C项,不合逻辑,“满堂灌”不是角色。D项,不合逻辑,去掉“不”,或把“避免”改为“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二十年前在此离别的情景,总是___________心头,挥之不去。
(2)学生宁愿唱社会流行歌曲,也不唱校园歌曲,说明了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的___________和音乐课的歌曲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
(3)经典成为了大众消费文化的装饰,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在___________地戏说历史、改写经典。
A.缠绕 缺失 随意 B.萦绕 缺憾 肆意
C.萦绕 缺失 肆意 D.缠绕 缺憾 随意
答案:C
解析:“缠绕”是“纠缠、搅扰”之意,多指不愉快的情绪。“萦绕”是“萦回”之意,与语境相合。缺失:欠缺、不完善;错误、过失、失误。缺憾:不够完美。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此处用词义含有“过失、失误”的“缺失”一词最能适合前后语境的要求。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此处“肆意”从程度上更切合语句前后的意思。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逸事 佚事 粜米 籴米 B.机杼 集注 抛掷 炮制
C.仓促 伧俗 抻长 伸长 D.忌讳 避讳 娇贯 骄纵
答案:D
解析:“娇贯”应为“娇惯”。
5.下列各项中,虚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尔的。
B.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
C.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D.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
答案:A
解析:偶尔——偶然
6.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偶然 淋湿 般配 竟然 B.婚姻 娇惯 习惯 贯注
C.哭诉 遗憾 抛掷 变故 D.仓促 感伤 断片 源泉
答案:A
解析:竟——竞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影响近期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B.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C.成都市龙泉驿素有“桃花源”的美称,种植桃树多达17万亩,其面积之广大,品种之繁多,可以堪称“西南之最”。
D.由于“五一”假期缩水,导致超过5天的旅游线路今年普遍遇冷,但短线出游仍会延续清明小长假的火爆局面。
答案:A
解析:B项,不合逻辑。“干家务活”不能与“买菜”“煮饭”等并列。C项,赘余。“堪称”本来就有“可以称为”的意思。D项,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导致”。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成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C.在中国田径史上,刘翔的地位自不待言。他能够被选入教科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中国飞人”所取得成绩的意义,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D.惊蛰刚过,碧沙岗公园内海棠花正在盛开,这些摇曳多姿、让人惊艳的海棠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答案:C
解析:A项,褒贬误用,“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B项,轻重失当,“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D项,用错对象,“国色天香”原形容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多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机杼 抒情 淑女 毁家纾难 静女其姝
B.负疚 针炙 马厩 既往不咎 鸠占鹊巢
C.慰藉 押解 告诫 戒骄戒躁 心存芥蒂
D.喧嚣 发酵 枭雄 惟妙惟肖 响彻云霄
答案:C
解析:A项,杼zhù,其余念shū ;B疚jiù 炙jiǔ 鸠jiū ;C jiè ;D嚣 xiāo 酵 jiào
肖 xiào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
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全篇。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B.《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季羡林的《亡人逸事》则是痛定思痛的作品。因此,虽然孙犁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C.《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D.《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川西风俗画卷。
答案:A
解析:B.季羡林应为孙犁 C.《呐喊》应为《彷徨》D.“川西”应为“湘西”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逸事 天作之合 恰如其份 可望而不可即
B.遗憾 伶牙俐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姆指 人事皆非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韪
D.临终 猝不及防 怨天犹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答案:B
解析:A项,“恰如其份”应为“恰如其分”;C项,“姆指”应为“拇指”;D项,“怨天犹人”应为“怨天尤人”。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擅一车 擅:拥有 B.犹冀还当通 冀:希望
C.未若长卿慢世 慢:傲慢 D.后与子敬俱病笃 笃:病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 项笃:(病)重。我们在《陈情表》中学过:“而刘病日笃”。其中“笃”的意思即为病重。所以选D。
1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中的阿Q心中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同时,阿Q也不许小D革命,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B.“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出自林黛玉之手。“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香菱。
C.《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强烈表现。这种表现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全合拍。
D.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乃至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答案:B
解析:B中“香菱”应为“袭人”
14.下列对《大卫科波菲尔》情节内容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大卫出生以后,就和母亲和女仆佩葛蒂一起生活。她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一个人身上,这段日子过得平静而愉快。
B.大卫生命中的吉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维克菲律师的女儿阿格妮丝。阿格妮丝是一个聪慧、善良的女子,她代替死去的母亲照顾父亲,而且对待大卫也很友善,帮助了大卫确立健全的人格。
C.大卫上学以后,狄克先生经常在星期三到学校去看望他,但姨婆从不去学校,而是等大卫放假的时候回家去看她。
D.当朵拉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和大卫私下订婚时,他非常生气,极力反对两人的相爱并否认两人订婚的事实,后来他中风死亡,大卫悲痛地写了一封信给朵拉,表示真诚的哀悼。
答案:C
解析:姨婆一开始经常去看大卫,等到确定他学习、生活一切都好了就没再去了
1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免职的这一年,葛朗台接连得了三笔遗产,先是丈母德·拉戈迪尼埃太太的,接着是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先生的,最后是他自己的外婆,冉蒂耶太太的。
B.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深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 表现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D. 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要干下去。
答案:B
解析:B.爱着鸣凤的是觉慧;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6.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 , , , 。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解析:本句要注意“剪”“滋”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本句要注意“浊”“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答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本句要注意“寐”“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答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解析:本句要注意“嶂”“落”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答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 本句要注意“衡”“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耕堂荷韵布衣人
周伟
①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②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③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①,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④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⑤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⑥孙犁至性至情。“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游子难归,孙犁晚年思乡心切。他曾托朋友去他老家走一趟,拍下他家几间老屋的照片。关于老屋,村支书曾来信催问处理意见。孙犁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后来,孙犁在《老家》文中解嘲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⑦再后来,村里来了几个人找到他,说村里建小学,县里不给拨款,资金困难。孙犁二话没说,建小学,每个人都有责任。他拿出一本刚刚出版的散文集,说写了一年多,人家才给八百元。村里来的几个人都不言语,一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看。孙犁考虑良久,就说:“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我给你们两千元;一个是你们回去把旧房拆了卖了,我再给一千元。”后来,村里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从此,故园消失了,老屋存于孙犁的记忆之中、念想之中。
⑧在文艺界,孙犁尊重妻子、疼爱妻子是出了名的。他和妻子是旧时代典型的媒妁之婚,却一直不离不弃。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孙犁在《亡人逸事》的结尾处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有人说,孙犁与妻子的感情是一颗无花果。没有艳丽的花,却有甜甜的果。
⑨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孙犁更是一介布衣。孙晓玲写父亲的书就叫《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她在写父亲的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
⑩有一年冬天,孙犁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观访问,带回很多照片,他妻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他,后来对亲戚说:“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
孙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21.试分析本文题目“耕堂荷韵布衣人”的好处。
答案:①这个题目简练概括了孙犁的特点。“耕堂”指出了孙犁的作家身份和创作上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特点,“布衣”则概括了孙犁至性至情的特点。“荷韵”则总括了孙犁高洁的品格。②题目本身用语古朴典雅,很有文化气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耕堂荷韵布衣人”在文本中的好处,在内容上,应结合着孙犁的形象特点分析作答;在形式上,应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角度分析作答。
22.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中介绍孙犁事迹的文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如“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等;②文章开头结尾句式整齐,文言意味浓,显得古朴典雅,例如“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等。
解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一般要从语言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古朴典雅、句式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本题应结合着文本中的具体语境分析其语言特点。可联系“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等语句从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整齐、古朴典雅等角度作答。
23.第③段说“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句话矛盾吗?试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答案:不矛盾。
①孙犁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由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只字不提、照相往后躲、认为“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等处可知,所以说他“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
②孙犁执着于文学事业,在创作上追求“唯真、唯善、唯美”,由孙犁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 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等可知;孙犁至性至情,由他爱家乡、爱家人可知,所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解析:解答此题,可联系3.4.5段具体内容来分析“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的原因;联系第6.7.8.9.10段具体内容,从孙犁的人物形象、精神追求等角度分析孙犁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原因。
(二)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24.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
盾吗?试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段文字都是围绕缺点和错误这一话题展开的。
解析:第一段的词语“疾”,第二段“过”,是毛病、过错的意思。
25.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
答案:孔子认为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希望人们能够得到警示。孟子则以古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提醒人们有了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
解析: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古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更”也。两则材料都在提醒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