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东北三省4月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四平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东北三省4月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1 20:46:27

文档简介

高 二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分 , 考试时间 75分钟。
2. 答题前 , 考生务必用直径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 ,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荀子肯定了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中后羿、大禹的贡献 ' 但强调须“循道而不贰”。这体现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 和而不同 B. 以人为本 C. 天人合一 D. 天下为公
2. 以下内容摘自《吉尔伽美什》史诗。据此可知 ' 该史诗
卖酒妇说:“ 吉尔伽美什啊……你要寻找的生命无处可觅 。神创造人类之时 , 已规定人生死有期 , 而把永生 牢牢握在他们自 己手里 。吉尔伽美什啊 , 你只管饱食终日 , 昼夜享受生活乐趣 。每天都高高兴兴 , 跳舞玩乐 日夜不息 。穿着要光彩华丽 , 把头清洗干净 , 用水沐浴身体 。好好顾看拉着你手的儿女 , 让你怀里的妻子充 满欢喜。”
A. 展现了时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 蕴含着一定的平等与公正价值
C. 反映出西亚政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D. 印证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繁荣
3. 12世纪 ' 位于西班牙托莱多的阿拉伯学者在分数计算时 ' 引入了古印度的十进制系统 ' 从而取代了希 腊复杂的分数叠加法。相关的数学成就通过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盘书》传入基督 教世界 ' 并为近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 东西方文化交流弥合宗教文化差异 B. 阿拉伯人文化桥梁作用显著
C. 阿拉伯成为欧洲科学革命文化源脉 D. 西欧知识传播倚重民间路径
4. 13世纪蒙古入侵后 ' 东正教会成为罗斯唯一未被摧毁的全国性机构。 在蒙古统治时期 ' 修道院学校培 养了神职人员、抄书匠和知识分子 ' 从而保存了罗斯的学术传统。 教会还将诺夫哥罗德亚历山大 ● 涅 夫斯基大公塑造为“神圣保卫者”。 由此可知 ' 当时的罗斯东正教会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1页(共 6页)】 ZZ
A. 协助世俗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C. 在抵抗侵略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D. 助力莫斯科公国迅速崛起
5. 11世纪 '《源氏物语》所体现的日式“物哀”美学深受唐朝佛教和白居易《长恨歌》影响 ' 光源氏形象中带 有唐玄宗的影子;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则借鉴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 通过草木虫鱼、四季变换等自然元 素 ' 展现了日本特有的细腻感知 。这表明 ' 11世纪的日本文学
A. 深刻怀念先进王朝社会风貌 B. 促进了神道教的发展
C. 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本位观念 D. 兼具包容性和本土性 6. 下表为印加帝国主要社会群体的穿着情况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印加帝国
群体 穿着
sapa Inca 身穿纯金线编织的长袍 , 佩戴象征太阳神的金质胸饰 , 头戴红色流苏
Royal panacas 使用羊驼绒毛混纺布料 , 衣襟绣有家族图腾 , 佩戴绿松石项链 , 其服饰颜色仅限黄、红两色 , 象征太阳 与鲜血
Hatun Runa 穿粗糙的棉质或羊驼毛织物 , 禁止使用染料 , 衣物为天然灰褐色
yana kuna 穿着无袖麻布短衫
A. 纺织业分工较细密 B. 神学信仰占据主导
C.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D. 服饰穿着崇尚自然
7. 在古希腊荷马编著的史诗《伊利亚特》中 ' 充满了战车对决的壮观场景 ' 这些战车的构造与迈锡尼文明战 车遗迹高度吻合 。希腊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 ' 经过印欧语言的演变 ' 最终成为西方文字源头。 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希腊城邦制度的建立 B. 地中海商贸繁荣发展
C. 印欧人的跨地域迁徙 D. 外部蛮族的军事征服
8. 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 ' 日耳曼军事首领依靠个人威望吸引战士效忠 ' 从而建立了军事上的依附关 系 。法兰克王国则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 ' 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 。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A. 促进了欧洲农耕生产的发展 B. 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C. 实现了亚欧文明的深度融合 D. 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
9. 19世纪 40至 50年代 ' 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的做法 ' 转而实施了《殖民地土地与移民法》' 以 促进自由移民的浪潮 。1840~1860年 ' 澳大利亚人口从 20万增至 120万 ' 自 由移民占比也从 10%跃 升至 60% 。这一系列变化推动了澳大利亚牧羊业规模化生产 ' 使得羊毛出口 占英国工业原毛进口总 量的 70% 。这些现象
A. 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缩影 B. 说明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C. 反映了商业经营模式的革新 D. 凸显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10. 美国《1948年战争难民法》和《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明确规定 ' 优先接纳“ 因恐惧共产主义迫害 而逃亡”的欧洲难民 ' 尤其是东欧国家民众 。美国国会宣称 ' 这类难民的象征意义在于展示“ 自 由世界 的吸引力”。据此可知 ' 这一时期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2页(共 6页)】 ZZ
A. 两极对峙酿成难民危机 B. 美国移民政策服务于冷战战略
C. 美国政府重视难民保护 D. 外来移民存在鲜明的阶层差异
11. 唐朝 ' 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 ' 其中签筷、琵琶等西域乐器经过改良 ' 与编钟、古琴共同 构成华夏正声。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画显示 ' 乐舞队伍中胡汉乐师同台演奏 ' 舞者身着波斯纹样锦袍却 跳着汉式长袖舞。这表明唐朝
A.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B.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 西域各族政权逐渐融入华夏文化 D. 内地与边疆一体化
12. 1928年 10月 '《良友》画报上刊载的“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唱片广告上方印有“华商创办”“挽回利 权”的字样 ' 从其目录看 '“新月佳音”专辑刻录的均为《春游》《扬州梦》《雨打芭蕉》等具有浓郁中国意 蕴的音乐作品。这反映出
A. 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 B. 文化界守旧与倡新的思潮并存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经济发展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
13. 现代埃及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伊历新年、国际劳动节、科普特教圣诞节、尼罗河涨水节等;阿 拉伯语是埃及的官方语言 ' 但在旅游区、政府机关、饭店、航空公司等场合 ' 英语是主要的沟通语言。 这些现象说明埃及
A. 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 B. 殖民文化处于优势地位
C. 民族民主革命不彻底 D. 独立后文化上的不自信
14.《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修复过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 学与历史价值 ' 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 成有所区别 ' 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 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 史研究。”该宪章强调
A. 进行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B. 维护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还原文物古迹的完整性
15. 据考古发现 '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 ' 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粉的加工工具。 在西北和华北的遗址中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或石杵 ' 部分遗址中还出土了谷粒化石和窖藏。 这说明当时
A. 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 B. 已进入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C. 食物供应紧张问题已解决 D. 北方农作物种植种类多样
16.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 汉武帝诏文“兴孝举廉”' 有司奏议“不举孝 ' 不奉诏 ' 当以不敬论;不察廉 ' 不胜任也 ' 当免”。永建六年(公元 131年)所立巴郡太守张纳碑文云:“举孝廉 ' 郎中、谒者、将作大匠、 丞相令、广陵太守。”上述材料可用于印证该时期
A. 政治重心是打击豪强地主 B. 任人唯亲的现象得到禁绝
C. 人才选拔的范围不断拓展 D. 封建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3页(共 6页)】 ZZ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 , 第17题14分 , 第18题12分 , 第19题14分 , 第20题12分 ,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 , 又大力开发岭南地区(包含部分越南地区) , 南下的五十万大军多数留下“谪 戍”。 东汉初期 , 中原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期间 , 传播儒家文化 , 促进了当地文化、婚俗、礼仪和农业的发 展 , 在当地深受爱戴 。 东汉末年长时间战乱 , 而交趾地区相对安定 , 部分中原地区人士移居交趾 , 佛学 也在此时期传入 。唐朝时期 , 不少知识分子由于贬谪等原因 , 流寓安南 。 宋朝 , 越南李朝皇帝入侵广 西地区 , 大肆劫掠人 口 。到了元代 , 中国的造船技术更加发达 , 因此移居越南的中国人较之宋代更多。 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 , 不止一次抵越南和占城港 口 贸易和访问 , 维护了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
-摘编自徐芳亚《中国古代移民移居越南析论》 材料二
夏威夷华人的“ 家国意识”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信仰 。 随着华人移民的激增 , 以及美国 势力在夏威夷的渗透 , 20世纪上半叶 , 夏威夷排华情绪日益上升 。为此华人通过强调民族美德 , 为中 国人民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 甚至在生物学上论证华人智力非凡 。知识分子呼吁年轻人用理性看待中 国文化 , 还专门设立了“ 中国文化的复兴日”。随着年轻一代的华裔们“ 美国化”程度的日益深化 , 华人 强调要了解中华文化 , 就必须先掌握中文 , 他们还结合形势变化 , 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容 。二 战后大 部分华人最初“ 落叶归根”的心理逐渐转向“ 落地生根”。他们把 目光聚焦在他们所在地的生存环境 上 , 除了强调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外 , 华裔们还讨论用儒家思想来建设“在美国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郑琴丽《夏威夷华人“ 家国意识”的嬗变研究(1789~19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移民越南的主要因素 。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世纪夏威夷华人“家国意识”的主要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中国移民给你的启示 。 (8分)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4页(共 6页)】 ZZ
18.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 —
茶叶是中国古代港 口 贸易的大宗出 口商品 。18世纪的文人以茶会友、赋诗作画 , 平民以茶解渴、 市井斗茶 。文人饮茶强调水质、火候与茶具的匹配 , 以激发茶香 。 中华茶道强调“和敬清寂”, 通过“ 温 杯-投茶-醒茶-冲泡-分茶”等步骤实现精神净化 。19世纪以来 ,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呼吁“ 以茶 制夷”, 张謇等实业家倡导“振兴茶业以救国”, 试图通过茶文化重建民族自信。
-摘编自沈燕玲《中英茶文化差异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茶以发酵程度高的红茶为主 , 红茶中普遍添加牛奶、糖甚至威士忌 。18世纪 , 英国茶叶进 口 税高达119% , 普通劳工只能饮用劣质茶渣 , 而上流社会通过银质茶具、印度仆人侍茶彰显身份 。英 国剥离了茶的精神内涵 , 将其简化为“功能性饮品”。下午茶仪式聚焦行为规范:搅拌茶汤需顺时针划 12圈、茶匙不得触碰杯壁 , 这些细节成为教养的试金石 。 下午茶会为女性提供首个合法公共社交空 间 , 主妇通过茶会管理确立家庭话语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贸易 , 促进印度阿萨姆红茶的 生产 。下午茶文化催生了陶瓷业、制糖业等配套产业 。饮茶还成为工人阶层补充能量的重要方式。 英国调饮模式衍生出中国香港丝袜奶茶、印度玛萨拉茶等“ 混血文化”。茶文化成为首个真正意义上 的全球性日常实践。
-摘编自李晓朋 宋润娟《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路径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18世纪中英茶文化的不同 。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 。 (6分)
19.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4分) 材料
袁涣曾劝曹操:“今天下大难已除 , 文武并用 , 长久之道也 。 以为可大收篇籍 , 明先圣之教… … ”, 太祖善其言 。北魏道武 ,“ 大索书籍”,“ 梁武践祚 , 诏求亡佚”。在这一背景下 , 此时期涌现出大量藏书 家 。如西晋时张华有书三十车 , 梁朝任盼藏书万余卷 , 他们还都曾开放、捐赠私藏 。 西晋末年道士郑 隐藏书甚丰 , 道经居多 , 约六百七十卷 , 另符五百数十卷 , 合计约一千二 百卷 。 东晋时 , 刘穆之家贫好 学 ,“裁有闲暇 , 自手写书 , 寻览篇章 , 校定坟籍”, 范蔚“有书七千余卷 , 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 , 蔚为办 衣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暮年 , 书胜于少 , 其謙素以珊瑚为轴 , 纸书以金为轴 , 次玳瑁旗檀为轴 。 南 朝时 , 出现“ 四境之内 , 家有文史”的繁荣景象 , 藏书达十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就有十几人 。 刘杳得知阮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5页(共 6页)】 ZZ
孝绪正在编著《七录》,“ 已先著鞭 , 欣然会意 , 凡所抄集 , 尽与相与”。 梁宗室子弟萧静“ 内足于财 , 多聚 经史 , 散书满席 , 手自傩校”;沈约历经三朝 , 高才博洽 ,“好坟籍 , 聚书二 万卷 , 京师莫比”。 同时 , 北朝 平恒“乃别构精庐 , 并置经籍于其中”, 此精庐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李谧“ 鸠集诸经 , 广校 同异”。
-摘编自何贤英 石传静 张曙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发展的原因 。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 (8分)
2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材料
日本学者坏屋太一认为:“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信念和社会规范”“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并不 是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 中国教育家袁贵仁则指出:“价值形态和文化形态相对应 。 由于文化归根 结底是一种价值体系 , 或者说由于价值是文化的核心 内容 , 所以价值形态和文化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的 对应性 , 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 , 就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
-摘编自韩民青《文化发展轨迹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拟定一个论题 ' 并进行阐述 。 (要求:论题明确 ' 史论结合 ' 逻辑清晰 ' 表述成文。)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 第 6页(共 6页)】 ZZ
(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A
]
[
×
B
]
[
C
]
[
D
]
) (


:
准考证号:
) (
缺考标记
(考生禁填)
缺考考生
,
由监考员贴条形码
,
并用
2B
铅笔填涂缺考标记
)高二历史 答题卡
贴 条 形 码 区 (正面朝上 ,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注 意 事 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 ,再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考试科目 ,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 作答时 ,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请保持卡面清洁 ,不准折叠、不得弄破。
选择题答题区域 (请用 2B 铅笔填涂)
1 闪 旧 ∞ 四 6 闪 旧 ∞ 四 11 闪 旧 ∞ 四 16 闪 旧 ∞ 四
2 闪 旧 ∞ 四 7 闪 旧 ∞ 四 12 闪 旧 ∞ 四
3 闪 旧 ∞ 四 8 闪 旧 ∞ 四 13 闪 旧 ∞ 四
4 闪 旧 ∞ 四 9 闪 旧 ∞ 四 14 闪 旧 ∞ 四
5 闪 旧 ∞ 四 10 闪 旧 ∞ 四 15 闪 旧 ∞ 四
非选择题答题区域 (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17.(14 分) (1)(6 分)
(2)(8 分)
18.(12 分) (1)(6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 4 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 1 页(共 2 页)
ZZ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6 分)
19.(14 分) (1)(6 分) (2)(8 分)
20.(12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 4 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 2 页(共 2 页)
ZZ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 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荀子既认可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后羿、大禹的作为) , 又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循 道”) , 这与“天人合一”的内涵契合 , 即既承认自然规律 , 又重视人的能动作用 , 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 , 故选 C项 。“和而 不同”强调包容差异 , 故排除 A项;“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 但未体现“循道”(顺应自然)的内涵 , 故排除 B项;大 禹治水等事迹的确体现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 , 但“循道而不贰”更强调行为需遵循客观规律 , 故排除 D项。
2. A 考查古代西亚文化 。卖酒妇认为生命有限 , 神掌永生 , 并劝吉尔伽美什享受现世生活 ,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局限
性的认知 , 以及对现世生活价值的肯定 , 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接受生死宿命)和生活 态度(注重现世幸福) , 故选 A项 。材料中未涉及“平等”(如社会地位、权利分配)或“公正”(如奖惩、规则)的相关表述 , 核心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 而非社会价值观念 , 故排除 B项;“政教合一”指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结合 , 而材料仅强调 “ 神掌握永生”, 属于宗教观念的体现 , 未涉及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如教会干预政治、君主神化等) , 故排除 C项;材料未提 及农业生产、农作物、水利设施等与农业文明相关的内容 , 无法直接推断农业文明繁荣 , 故排除 D项。
3. B 考查阿拉伯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阿拉伯帝国曾是东西方科学交流的枢纽 , 既保存了希腊、罗马遗 产 , 又吸收了印度、波斯等东方文明成果 , 最终通过欧洲学者(如斐波那契)等传入欧洲 , 推动了欧洲数学的革新 , 故选 B 项 。材料未涉及宗教文化差异的调和 , 仅强调知识传播 , 故排除 A项;阿拉伯更多是中介者而非源头 , 科学革命的直接 源头需追溯至古希腊、印度等 , 故排除 C项;斐波那契的《算盘书》属于学术著作传播 , 而非民间路径 , 故排除 D项。
4. B 考查俄罗斯文化 。修道院学校培养知识分子、保存学术传统 , 使罗斯文化得以延续;教会将亚历山大 ● 涅夫斯基塑 造为“神圣保卫者”, 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抵抗精神 , 在蒙古统治的动荡时期 , 教会通过文化和精神凝聚作用 , 成为维系民 族精神的纽带 , 故选 B项 。13世纪时 , 莫斯科公国尚未崛起 , 中央集权也未形成 , 东正教会虽与王公合作(如支持亚历山 大 ● 涅夫斯基) , 但此时主要目标是抵御外敌和维系民族认同 , 故排除 A项;材料主要强调教会在文化保存与精神塑造 方面的功能 , 而非军事抵抗的主导者 , 故排除 C项;莫斯科公国崛起于 14世纪 , 材料中 13世纪的教会主要与诺夫哥罗 德等公国合作 , 尚未与莫斯科建立紧密联盟 , 故排除 D项。
5. D 考查日本文化 。根据材料可知 ,《源氏物语》受唐朝佛教和《长恨歌》影响 ,《枕草子》借鉴《诗经》的比兴手法 , 体现了 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 同时 ,《源氏物语》有日式“物哀”美学 ,《枕草子》展现了日本式细腻感知 , 体现了日 本文学的本土特色 , 故选 D项 。材料强调“影响”“借鉴”, 而非“怀念”某一王朝 , 且未提及对“社会风貌”的情感倾向 , 故 排除 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日本文学与神道教发展之间的关系 , 故排除 B项;民族本位观念强调以本民族为中心 , 突出 本民族的地位和价值 , 而材料重点体现的是日本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本土特色 , 并非单纯强调民族本位观 念 , 故排除 C项。
6. C 考查美洲印第安文化 。从 sapa Inca到 yana kuna , 服饰材质、工艺、色彩的梯度差异明显 , 构成了一套“穿着的等级 制度”, 这是通过物质文化强化社会分层 , 故选 C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群体穿着的差异 , 并未涉及纺织业的 分工情况 , 故排除 A项;虽然 sapa Inca(印加帝国统治者)的穿着有象征太阳神的金质胸饰 , 体现了一定的神学信仰 , 但 服饰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政治控制而非纯粹宗教表达 , 且仅从这一点不能说明“神学信仰占据主导”, 故排除 B项 ; Hatun Runa(平民)的衣物为天然灰褐色 , yana kuna(仆役)穿着无袖麻布短衫 , 这更多是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 , 受到服饰规定 的限制 , 不能说明整个帝国服饰穿着崇尚自然 , 故排除 D项。
7. C 考查印欧人的迁徙 。印欧人迁徙将战车技术带入爱琴海地区 , 与迈锡尼文明(希腊青铜时代文明)的军事传统结合 , 形成《伊利亚特》中描述的战争场景 。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 , 印欧人迁徙至希腊后 , 为适应自身语言结构 , 对希腊字 母进行了改造 , 故选 C项 。希腊城邦制度兴起于古典时期(公元前8世纪后) , 远晚于迈锡尼文明 , 与战车技术的传播无 关 , 故排除 A项;商贸促进文化交流 , 但无法解释战车技术和文字改造的印欧底色 , 故排除 B项;多利安人入侵虽导致迈 锡尼衰落 , 但腓尼基字母的引入是和平的文化交流结果 , 与“军事征服”无直接关联 , 故排除 D项。
8. D 考查亚欧民族大迁徙 。塔西佗描述的日耳曼首领与战士的效忠关系 , 属于非血缘的“亲兵队”组织 , 这种保护与服从 的义务关系是封君封臣制度的雏形 。法兰克王国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军事义务 , 直接体现了土地与军事服务 的联系 ,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 , 故选 D项 。材料仅体现社会关系变革 , 未涉及农耕技术或生产模式的改进 , 故排 除 A项;材料中军事依附(如“效忠与保护”)与土地分封均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领主与封臣) , 封建制度下农民对领主 的依附更趋严格 , 故排除 B项;材料仅涉及西欧内部的日耳曼传统与罗马制度结合 , 未提及与亚洲文明的融合 , 故排除 C项。
9. A 考查英国的殖民活动 。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 , 转而推动自由移民 , 这一政策调整促进了澳大利亚人口增长 和经济发展 , 使澳大利亚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供应地 , 体现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经济影响力 , 将澳大利亚纳入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 ,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散 , 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 , 故选 A项 。全球流动的劳动力 市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 仅从澳大利亚的人口变化和移民情况不能得出“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结论 , 且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澳大利亚这一特定地区因英国政策调整而发生的变化 , 故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当地商业经营模式 改变的相关内容 , 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于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 , 故排除 C项;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集中于 工业革命前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已处工业革命后期 , 故排除 D项。
10. B 考查现代移民 。美国《1948年战争难民法》及《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刻意突出“ 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的对 立 ,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美国国会宣称这类难民的象征意义在于展示“ 自 由世界的吸引力”, 实质是通过移民政 策塑造西方价值观的优越性 , 将难民接纳作为冷战宣传工具 , 以削弱共产主义阵营的合法性 , 故选 B项 。材料未强调 两极对峙是难民危机的根源 , 而是聚焦美国如何利用难民问题服务冷战目标 , 且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于 1955年 , 故 排除 A项;法案具有选择性(仅接纳反共难民) , 其核心是政治利益而非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 , 故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 涉及外来移民阶层差异的内容 , 主要强调的是美国根据自身对外战略需求来选择接纳特定类型的难民 , 故排除 D项。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页)】 ZZ
11. A 考查唐朝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 , 丝绸之路繁荣 , 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 , 西域乐器与中原乐器共同构 成华夏正声 , 胡汉乐师同台演奏 , 舞者服饰与舞蹈融合了胡汉元素 , 这些都表明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交融 , 故选 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宫廷乐舞的情况 , 主要体现的是宫廷文化 , 而非市民生活 , 故排除 B项;材料强调文化双向交流(如胡 汉乐师合作、波斯纹样与汉舞结合) , 而非单向同化 , 故排除 C项;唐代边疆与内地联系加强 , 但“一体化”更侧重政治或 经济统一 , 与材料中的文化融合现象关联不大 , 故排除 D项。
12. D 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新月公司的实践展现了民族资本在夹缝中的生存策略:一方面以“华商创办”强 调经济主权 , 另一方面通过《雨打芭蕉》等传统音乐构建文化身份 , 发展对抗西方文化的“软实力”。其广告不仅是商业 宣传 , 更是民族主义的双重表达— 既争夺经济利权 , 又重塑了文化主体性 , 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在经 济与文化领域的联动特征 , 故选 D项 。材料未体现“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 相反 , 通过唱片公司传播中国音乐是文 化创新实践 , 故排除 A项;材料聚焦民族文化传播与利权维护 , 未涉及守旧思想 , 故排除 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 故排除 C项。
13. A 考查二战后埃及的文化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 , 埃及的节日体系既包含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 , 也融入了国际化元素 , 还有反映地方特色的节日 , 这反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 同时 , 虽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 但在特定场合英语也 在被广泛使用 , 这体现出埃及在国际交流中的开放性和便利性 , 进一步证明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 , 故选 A项 。从 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殖民文化在埃及具有优势地位 , 英语在特定场合的使用更多可能是出于国际交流和便利性的考虑 , 而非殖民文化的残留 , 故排除 B项;使用英语并不代表民族民主革命不彻底 , 故排除 C项;英语在某些场合被广泛使 用 , 并不能直接说明埃及在文化上不自信 , 多种语言的并存更多地反映了埃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 故排除 D项。
14. C 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 。根据材料可知 , 修复的目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 , 这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真 实性的尊重 , 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 , 以及添加区分性和现代标记 , 都是为了保证修复后的古迹不会误导人们对其 原始状态的理解 ,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 故选 C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故排除 A项;保护古迹的 确有助于维护文化传承 , 但材料中并未体现 , 故排除 B项;材料并未强调要完全还原文物古迹 , 故排除 D项。
15. B 考查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石磨棒和石盘”“加工工具石臼或石杵”“谷粒化石和窖藏”等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 随着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 , 出现了比较先进的农业加工工具和储存粮食的方式 , 这说明当时人们进 入了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 故选 B项 。“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材料并未涉及 , 故排除 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 , 故排除 ; 材料并未体现南北农作物种植种类的比较 , 故排除 D项。
16. D 考查儒学对汉代选官的影响 。根据材料“兴孝举廉”“不举孝 , 不奉诏 , 当以不敬论;不察廉 , 不胜任也 , 当免”“举孝 廉 , 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儒家主张为人立身以孝为本 , 任官从政以廉 为方 , 汉代选官中注重以孝廉为标准 , 这反映出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 , 故选 D项 。A项材料并未涉及 , 故排除;“禁绝” 说法过于夸大 , 故排除 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人才选拔的范围是否得到拓展 , 故排除 C项。
17. (1)主要因素:军事征服和巩固宗藩体制的需要;制度和文化的传播;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边境侵扰的影响;造船技术的 进步 。(6分 , 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表现:移民的民族自觉性:为中华民族积极辩护;移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正名;新生代“落地生根”意识 ; 利用儒家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4分 , 任答两点即可)启示:移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将本国的 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 , 有利于增强世界文化多样性;利于促进移出地和移入地的文化交流和创新。 (4分 , 任答两点 , 言之有理即可)
18. (1)不同:中国以多种茶叶为主 , 对茶的品类、品质有较高追求 , 英国主要是红茶;中国饮茶注重保持原味 , 英国与各种 饮品、调料混合饮用;中国雅俗共赏 , 英国呈现明显的阶级区别;中国茶道讲究精神净化 , 英国注重外在仪式和茶的功 能性 。(6分 , 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本土化改 造与反思;促进了全球贸易与殖民扩张;改变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了 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6分 , 任答三点即可)
19. (1)原因:官方意识的影响;局部政治相对稳定;纸质书籍的普及;藏书家对学术造诣的追求;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氛围的 宽松;私学的持续发展;佣书业的发展 。(6分 , 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就搜集过程而言 , 更注重交流;就收藏方式而言 , 更注重创新;就藏书思想而言 , 更注重“藏以致用”;就收藏方 向而言 , 出现了专类收藏;就收藏地域而言 , 出现了由北至南的迁徙 。(4分 , 任答两点即可)文化价值:保存和丰富了古 代典籍 , 传承了中华文明;促进了藏书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了士人 , 嘉惠了整个民族;催生了新学科;勤奋、严谨的读
书治学态度影响了后人 。(4分 , 任答两点 , 言之有理即可) 20. 示例:
论题:社会价值观念随时代变迁而发展 。(2分)
阐述:在古希腊时期 , 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 其美学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身体美和建筑美的追求上 , 伦理观念也 强调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以追求自由、平等和对知识的探索为核心 , 哲学家们积极探讨世 界的本原和人类的行为准则 。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 , 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变 。罗 马时期更注重法律和秩序 , 法律成为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工具 , 这一点在当时的伦理观念中得到了体现 。进入中世 纪 , 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 , 宗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人们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美 , 将对上帝的 信仰视为生活的中心 , 理想信念围绕着宗教救赎展开 。教会主导了教育和文化 , 文学艺术作品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 然而 ,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 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掘 , 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人们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 严 , 对人性的赞美成为新的美学意识 , 价值观念逐渐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8分)
总之 , 不同社会拥有其独特的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 , 这些观念进而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 而这些价值观念会随 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变化 。(2分)
(“示例”仅供参考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二4月质量检测 ●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页)】 ZZ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田:选择性必修3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荀子肯定了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中后羿、大禹的贡献,但强调须“循道而不贰”。这体现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和而不同
B.以人为本
C.天人合一
D.天下为公
2.以下内容摘自《吉尔伽美什》史诗。据此可知,该史诗
卖酒妇说:“吉尔伽美什啊…你要寻找的生命无处可觅。神创造人类之时,已规定人生死有期,而把永生
牢牢提在他们自己手里。吉尔伽美什啊,你只管饱食终日,昼夜享受生活乐趣。每天都高高兴兴,跳舞玩乐
日夜不息。穿着要光彩华丽,把头清洗干净,用水沐浴身体。好好顾看拉着你手的儿女,让你怀里的妻子充
满欢喜。”
A.展现了时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蕴含着一定的平等与公正价值
C.反映出西亚政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D.印证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繁荣
3.12世纪,位于西班牙托莱多的阿拉伯学者在分数计算时,引入了古印度的十进制系统,从而取代了希
腊复杂的分数叠加法。相关的数学成就通过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盘书》传人基督
教世界,并为近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东西方文化交流弥合宗教文化差异
B.阿拉伯人文化桥梁作用显著
C.阿拉伯成为欧洲科学革命文化源脉
D.西欧知识传播倚重民间路径
4.13世纪蒙古入侵后,东正教会成为罗斯唯一未被摧毁的全国性机构。在蒙古统治时期,修道院学校培
养了神职人员、抄书匠和知识分子,从而保存了罗斯的学术传统。教会还将诺夫哥罗德亚历山大·涅
夫斯基大公塑造为“神圣保卫者”。由此可知,当时的罗斯东正教会
【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ZZ
A.协助世俗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B.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C.在抵抗侵略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D.助力莫斯科公国迅速崛起
5.11世纪,《源氏物语》所体现的日式“物哀”美学深受唐朝佛教和白居易《长恨歌》影响,光源氏形象中带
有唐玄宗的影子;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则借鉴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通过草木虫鱼、四季变换等自然元
素,展现了日本特有的细腻感知。这表明,11世纪的日本文学
A.深刻怀念先进王朝社会风貌
B.促进了神道教的发展
C.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本位观念
D.兼具包容性和本土性
6.下表为印加帝国主要社会群体的穿着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印加帝国
群体
穿着
Sapa Inca
身穿纯金线编织的长袍,佩戴象征太阳神的金质胸饰,头戴红色流苏
使用羊驼绒毛混纺布料,衣襟绣有家族图腾,佩戴辣松石项链,其服饰颜色仅限黄、红两色,象征太阳
Royal Panacas
与鲜血
Hatun Runa
穿粗糙的棉质或羊驼毛织物,禁止使用染科,衣物为天然灰褐色
Yana Kuna
穿着无袖麻布短衫
A.纺织业分工较细密
B.神学信仰占据主导
C.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D.服饰穿着崇尚自然
7.在古希腊荷马编著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充满了战车对决的壮观场景,这些战车的构造与迈锡尼文明战
车遗迹高度吻合。希腊字母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文字,经过印欧语言的演变,最终成为西方文字源头。
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希腊城邦制度的建立
B.地中海商贸繁荣发展
C.印欧人的跨地域迁徙
D.外部蛮族的军事征服
8.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日耳曼军事首领依靠个人威望吸引战士效忠,从而建立了军事上的依附关
系。法兰克王国则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A.促进了欧洲农耕生产的发展
B.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C.实现了亚欧文明的深度融合
D.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
9.19世纪40至50年代,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的做法,转而实施了《殖民地土地与移民法》,以
促进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年,澳大利亚人口从20万增至120万,自由移民占比也从10%跃
升至60%。这一系列变化推动了澳大利亚牧羊业规模化生产,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国工业原毛进口总
量的70%。这些现象
A.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缩影
B.说明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C.反映了商业经营模式的革新
D.凸显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10.美国《1948年战争难民法》和《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优先接纳“因恐惧共产主义迫害
而逃亡”的欧洲难民,尤其是东欧国家民众。美国国会宣称,这类难民的象征意义在于展示“自由世界
的吸引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
Z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