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专题第8课《指南录后序》同步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专题第8课《指南录后序》同步检测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10: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专题
第8课《指南录后序》同步检测题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荟萃(cuì) 缙(jìn)绅 纾(shū)祸 翌(yì)日
B 遽(jǜ)然 羁縻(mí) 诟(gòu)病 造诣(yì)
C 诋(dǐ)毁 庶几(jǐ) 酋(qiǘ)长 彷(páng)徨
D 愧怍(zuò) 自刭(jǐng) 巡徼(jiào) 檄(xí)文
答案:C
解析:分析: 庶几(jī)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革除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萃:会集
C.会使辙交驰 会:正赶上 D.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估计
答案:A
解析:分析:除的意思是做官,不是革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http: / / www. / gzgswk / _blank )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答案:D
解析:分析:D中的一行的古义是“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而今义是这些人,一群人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有为也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B.莫知计所出 而不知其所止
C.而余不得归矣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D.贾余庆献谄于后 溪虽莫利于世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两个所都是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可以翻译为“……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辞相印不拜——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
B.以资政殿学士行——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查点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
D.予分当引次,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可是(还是)勉强忍耐着前往。
答案:C
解析:分析:数吕师孟叔侄为逆的正确翻译为“多次指出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造成“国事不可收拾”的一组是( )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②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北邀当国者相见 ④吕师孟构恶于前 ⑤予羁縻不得还 ⑥辞相印不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分析:③⑤⑥和“国是不可收拾”没有多大关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佑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自杀未遂,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明他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对敌人估计不足。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可知。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自度不得脱 何不改乎此度
B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 竟使遇哨,无不死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D
解析:分析:微:无、没有;度:估计;法度。以:率领;凭借……身份。竟:假使;到……终了的时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词的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学生要把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区分词性和解释,区分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等,这类题做起来难度较大。
9.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 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答案:D
解析:分析:无辜:无罪;行为:(古)两个词,此句意为“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遗体:(古)留给(自己)的身体;(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的残留物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行城子河,出入乱石中 D 请罪于母,母不许
答案:C
解析:分析: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各句均为倒装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1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A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B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D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答案:B
解析:分析: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记忆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它们所在句子的现代汉语意思。多积累,多练习。
12.下列对诗歌《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答案:D
解析:分析:虽然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并不无奈,更能够激起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对方的憎恨。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答案:D
解析:分析:“文”在句中意为“文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14.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答案:C
解析:分析:其他各句句读正确划分依次为: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停顿断句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掌握断句的技巧,能够经常练习,提高做题效率。
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答案:A
解析:分析:“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在本段没有表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二、填空题
16.序也被称作 或者 ,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 ,编作体例和 的文章。也可包括对 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答案:“叙”或称“引”|出版意旨|作者情况|作家作品的评论|书籍或文章前面
解析:分析: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7. 文天祥 (1236~1283), (朝代)大臣,杰出的 、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遗有 二十七卷。
答案:南宋|民族英雄|《文山先生全集》
解析:分析: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文章总共分为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答案:(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解析:分析:通观全文,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一部分:(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做该类题时,要首先整体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过渡、引领、总结等语句的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把握结构。
19.作者之所以把本文取名为《指南录后序》,原因是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
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 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答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
解析: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目用意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时要多思考,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思考的能力。
20.本文作者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通过记述自己的作为,表达其在 锐身自任的气概、 的节操和 的决心。
答案:国难当头时刻|坚贞不渝|以死报国
解析:分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在根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最后用得体、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2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答案: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解析:分析:要把握好文言语句的翻译原则,做到“信达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答案: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解析:分析:
解析:分析:要把握好文言语句的翻译原则,做到“信达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首先找出句子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以及被动句等等,先准确翻译这些再通句翻译,做到无错别字,没有语病,就好了。
23.作者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答案: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解析:分析:根据课文内容仔细分析可知。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4.作者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 ?
答案:“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解析:分析:根据课文内容仔细分析可知。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谈谈你对文天祥所作所为的看法。
答案: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解析:分析:通读课文,结合作者生平和寄予课文中的情感可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